壓力與救援的進階教育
各個系統皆有提供「壓力與救援」的專長訓練,經過有系統的學習,將會對潛水意外的成因,如何預防壓力的產生以及如何解決各種意外的狀況,有深入的了解。同時除了自救也可以學到更多助人的方法,當潛伴發生意外時就可以對他伸出援手。對於這項潛水專長有興趣的潛水同好可以詢問您的教練或是就近的潛水中心。
水中呼吸的問題
只要是人類可以呼吸空氣的環境,我們就有可能在那裡活動。水下與陸地上呼吸的差異在於裝備的運用、呼吸的過程,以及水下的壓力如何影響呼吸與生理。在水中不僅只有控制浮力而已,還需精確控制包括上升、下降、不同深度能夠停留的時間、上升的速率等,所有水下的一舉一動都有一定要遵守的安全程序,連呼吸這個再自然不過的動作也不例外。
調節器的重要性
除了氧氣和二氧化碳之外,參與呼吸過程的另一種氣體為氮氣。氧氣只佔吸入空氣的二十%,其餘大約八十%都是氮氣。氮氣是一種惰性氣體,我們的身體並不會吸收,一旦攜帶水肺在水下呼吸壓縮空氣,就開始涉及水壓和體內含氮量、生理代謝等物理、生理上的問題,稍有不慎就極易引起身體重大傷害。
在水下呼吸時,氣體在身體內的交換過程和陸地上是一樣的,但是隨著水壓增加,數量和速率就會改變。氣體是可以壓縮的,潛水員在水下呼吸到的空氣就是被壓縮的(密度較大),深度愈深水壓愈大,呼吸到的空氣就密度愈大,上升或下降都會改變氣體的密度。
例如;潛水員在二十公尺水深處(也就是約三大氣壓的深度),帶著一個充飽氣的氣球上升,上升時週遭水壓會減低,同時氣體也會不斷膨脹,當氣球到達水面時,氣球裏的空氣會膨脹為比二十公尺水深處大三倍的體積,氣球的材質若不能承受這麼大的氣壓膨脹,就一定爆掉。
潛水員在水底上升或下降時,體內積存的氣體也會膨脹或壓縮,當上升時如果速度過快或是憋氣,體內的空氣就會膨脹,一旦人體組織破裂讓氣泡氣入血管中,就會阻塞或阻斷血液的流動,輕則手腳麻痺失去知覺,重則立刻致死。隨身配備的調節器會根據周圍的環境壓力(水壓)提供讓潛水員呼吸的空氣,所以下潛的深度愈深,潛水員吸入的空氣分子就愈多(因為密度增加),氮氣和氧氣的分壓也是持續增加的,壓力愈大,體液中所溶入的氣體數量也愈多,表示血液中所含有的氧氣與氮氣也就愈多。
氣泡的形成
如果迅速打開一瓶事先經過搖晃的汽水,就可清楚解釋體內氣泡形成的過程。瓶蓋外打開之前,碳酸飲料當中的二氧化碳因為高壓的關係而處於溶解的狀態,此時汽水清澈而透明;當瓶蓋被打開,瓶內壓力驟降到當時的大氣壓力,這些氣體就立刻形成氣泡而不斷冒出了。
減壓病
潛水減壓病如同登山的高山症,總是成為潛水玩家的焦點。特別對於未接觸過潛水的朋友而言,減壓病彷彿被視為洪水猛獸,進而不敢接觸潛水。與其無謂的擔心減壓病,還不如來認識一下什麼是減壓病,或許可以改正許多不正確的觀念。
減壓病的發現
十九世紀中期之後,法國發展出深海沈箱的技術,可以讓工作人員在加壓的密閉空間內進行水下的各項工程或是救難工作。但是工人回到水面之後常常發生全身關節疼痛甚至是死亡的案例,初期由於對發病的原因不了解,所以甚至一度認為是被水下的鬼神詛咒而發病,直到一八七八年,由保羅勃特這位法國科學家提出一份報告,認為此潛水夫病是由壓力的急劇變化所造成,並建議減緩工作人員帶回水面的速度,果然工人得到減壓病的人數也因此減少。
到了一九0五年,英國科學家哈登,針對英國皇家海軍潛水員進行深入的研究,終於發展出最早的一套減壓理論,並建立一套有效減少潛水風險的潛水計畫表。時至今日,許多業者的潛水計畫表仍然是以哈登當初的潛水表為基礎再加以修改來使用。
減壓病的成因
減壓病的形成,是由於潛水員暴露在壓力增加的環境下,未能經過適當的減壓流程,短時間內即回到低壓的環境中,造成體內組織產生氣泡所造成。
在潛水的過程中,隨著潛水員的呼吸,體內會不斷的累積氮氣,若是氮氣累積超過飽和程度,則必須在適當的深度停留一段時間(即所謂進行減壓),以便藉由呼吸排去過多的氮氣。若是忽略了減壓的過程便直接由深水處浮上,在上升的過程之中,由於身體周遭壓力減少過快,原本溶解於血液中的氣體還來不及呼出體外便直接膨脹轉為氣泡,而且隨著繼續上升,這些氣泡會在身體組織內繼續膨脹,直到形成足以危急人體運作的大小。這些氣泡可能會直接阻塞血管的通路,使得體內器官功能受損,氣泡也能出現在關節甚至是中樞神經之中,輕者造成疼痛,重者則失去知覺,造成身體痲痹,這就是減壓病的成因。
上升速度不可過快
為了避免減壓病的產生,所以在水底上升的速度必須慢到足以讓體內氮氣維持溶解於血液中的狀態,若潛水員上升太快,則原先溶解在血液中的氮氣會迅速釋出而形成氣泡。一旦體內形成氣泡就會阻塞血管,這就叫做減壓病。國際上公認的標準是上升速率不得超過每分鐘30英呎或9公尺。
潛水員身體氮氣吸收的多寡取決於水深和時間這二項主要因素,下潛的深度愈深,呼吸的空氣密度愈高,則體內吸收的氮氣愈多。潛水的時間愈長則體內累積愈多的氮氣。潛水結束後,只要待在水面上身體便會持續釋出氮氣,直到恢復潛水之前的正常狀態為止。在這之前如果要再次下水,則必須將體內已超出的含氮量加以計算,作為重複潛水時的通盤考量。
影響減壓病的因素
在生理因素方面,由於每個人的生理有不同的差異性,會影響個人減壓病的發生機率,身體狀況不佳、年齡太大、過於肥胖等等因素,都可能增加減壓病的風險。符合以上身理特性的潛水員在從事潛水活動時應特別小心保守。而且飲食習慣也有些許影響,潛水員應該多喝水避免脫水現象,同時盡量避免酒類及含咖啡因的飲料。
過低的水溫,以及水中費力的潛水,這樣的環境因素也會與減壓病相關連。低溫會影響身體內的血液循環,使排氮功能減緩,若是再加上水中費力的活動增加氮氣累積量,這樣的氮氣累積效應會更加明顯,在潛水的規劃上應該要更為保守。
潛水模式的影響
這點更是須更加注意,對於休閒潛水員而言,應該進行免減壓潛水,避免將自己進入到減壓模式之中(註一),既使目前的潛水電腦錶都有減壓潛水的計算功能,但是為了安全起見,還是應該保守一點。同時也要嚴格的控制上升速率,每分鐘不得超過十八公尺,特別是接近水面的三米之內要特別注意浮力的控制,最後別忘了在五公尺的深度進行五分鐘的安全停留。
註一、減壓模式
當潛水深度過深或留在過深的水裡時間超過一定的標準,上升的程序便更為複雜,需要精密的計算上升速率與每上升若干公尺便須停留一定的時間,讓身體適應水壓減低的變化,這就是減壓模式的原理。這已超過休閒潛水的範圍,危險性大為增加,應儘可能避免。
如何避免減壓病
使用潛水電腦錶: 潛水電腦錶可提供許多有用的資訊,同時可以較準確的計算人體內氮氣的吸收量,既使不小心進入減壓模式,也可以提供各項減壓的資訊,幫助潛水員安全的上升到水面。
注意自己的體能狀況,身體不適或是體能不佳時不應該勉強的下水,疲勞的潛水員得到減壓病的機率較高。
保守的潛水模式:既使是最高性能的潛水電腦錶,亦不能保證完全避免減壓病的風險,這是因為會影響減壓病的因素太多,所以,不刻意進行減壓潛水、不連續進行大深度的潛水(超過30公尺)、在連續多日潛水旅程中適當的安排休息時間降低體內氮殘量。這些動作都可以讓潛水變得更安全。
高氧潛水也是考量之一:使用高氧潛水可以有效的減少體內氮氣累積速率,增加免減壓時間。但是須經過高氧潛水訓練後方可進行。
減壓病的急救及治療
減壓病發生的時間,可能會在潛水結束後的十五分鐘至十二小時之間發生,初期的症狀可能是四肢末梢的灼痛感或是其他更劇烈的疼痛。減壓病發生的急救,施予純氧通常是有效而且可以減緩發病的不適感,不過仍然要儘速的以安全的方法將患者送到醫院進行進一步的檢查及治療,通常會搭配高壓艙進行高壓氧治療。
再壓是唯一對嚴重減壓症有效的治療,一般都是在再壓艙進行。在情非得已時也可進行水中再壓,只是危險性高。再壓的過程,可以使患者體內的微小氣泡再度恢復溶解的狀態。接著再緩慢調降再壓艙內的壓力,此時患者便可透過正常呼吸將這些氣體排出體外。
在缺乏再壓艙時,對於懷疑減壓症病者的急救措施,是要盡量讓患者呼吸高濃度的氧氣,最好是純氧。讓患者保持舒適的姿勢、靜止不動,如果患者意識清醒,提供飲用水之類無酒精成分的飲料也是有幫忙的。
預防減壓病最重要的觀念,就是務必保持緩慢的上升速度,讓融入血液與身體組織內的能有充分的時間透過呼吸來排出,而不致於形成微小氣泡。當您在國內跟隨有經驗的潛水員或是透過合格的潛水旅遊中心安排出國潛水時,他們都應該熟知如何啟動當地的緊急醫療資源,獲得完整的援助。尤其是出國潛水,更應該尋求經驗豐富的潛水旅遊中心代為安排,才不會人在國外,卻出現「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的窘境。要記得,潛水絕對不是一種「極限運動」唷!
氮醉
呼吸壓力增加的氮氣會除了可能罹患減壓病之外,還可能產生另一個問題:氮醉。
「氮醉」即是在高壓狀態下的氮氣對人體會產生麻醉的效果,剛開始症狀可能很輕微,但是當下潛深度增加,症狀也隨之加劇,可能會導致潛水者發生意外,治療的方法很簡單,只要緩慢回到淺水區即可。出現氮醉現象的深度因人而異,大多數的潛水員在十八~二十四公尺以內的水深都不至於發生明顯的氮醉現象,所以一般的休閒潛水多保持在三十公尺以內的水深。只要不超過這個深度,幾乎不會發生氮醉的問題。
撰文/OT編輯部
責任編輯/OT編輯部
*本著作權屬一路報導,侵害必究;未經許可不得任意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