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山
歐都
Go Pro
letsgoplay
thule
previous arrow
next arrow

戶外服飾哪裡好?

Nike、Adidas、Under Armour等世界三大運動品牌應該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吧?你對他們有什麼印象?高價聘請運動明星擔任代言人?每季都推出多款運動鞋?服裝散發濃厚的運動氣息?沒錯!這就是他們已深植人心的「運動」形象。

Arc’teryx、Mammut、Patagonia這三個品牌呢?聽過的人可能就不到一半了吧?如果你已經耳熟能詳,而且還能滔滔不絕地講述它們傳奇般的Gamma MX、Champ Pants、R系列刷毛…..等經典產品,那你一定是個不折不扣的戶外服飾愛好者,也一定曾被他們高高在上的售價嚇過。

 

如果你留意過贊助攀登世界七頂峰的歐都納、似乎到處都有分店和專櫃的Traveler、每年冬天都熱賣到缺貨的The North Face 550、700羽絨外套……我想你應該曾經從事某項戶外運動、爬過高山、出國旅行、留學、苦於寒流或冬天騎機車那股椎心刺骨的冷吧?

 

以上都是消費者會接觸戶外服飾的常見原因,(逛街誤入登山用品店或喜歡穿得與眾不同也算是啦)因為它們提供的核心價值正是「讓你無後顧之憂且舒適優雅地從事任何活動」。試著把運動品牌的例行公式套到登山、攀岩、滑雪…上:以瑞士速攀高手Ueli Steck為代言人、設計專業取向的戶外裝備、服裝呈現科技感十足的剪裁線條及高反差配色…..這些就是讓愛好者為之瘋狂的「Outdoor」風格,也是戶外品牌引以為傲的DNA。

 

讓生活更美好

很多人也許會好奇這些戶外品牌是怎麼辦到的?為什麼價格和機能性與一般運動品牌比起來更高人一等?其實他們的主要差別在於針對不同「目標客群」進行開發設計,所以登山品牌自然會比休旅品牌高端,運動品牌則再次之,不過運動品牌近幾年也積極進攻戶外市場,像Adidas近年強打的Outdoor系列就具有與傳統登山品牌一搏的實力!正是因為其出發點有別於市面上常看到的Sports系列。

專業取向的戶外品牌會針對不同天候環境和使用需求,嚴格挑選適合的機能性布料,再經過「設計、打版、裁縫製作、實測、回饋」的循環修正,以期推出一件消費者真正需要且渴望擁有的衣服,充滿著貼心、注重細節、展現匠藝的機能之美。所以可不只登山時才能穿,慢跑、打球、單車、逛街……甚至洗完澡後的夜晚都可以穿上合適的機能服飾來享受它們所帶來的各種好處。

沒錯!前文列出的所有品牌都屬於「機能服飾」的範疇,不論適合海外遠征、高山百岳、旅遊、露營、運動,還是都市及居家生活穿的衣服都包括在內,只要提供有別於一般棉T、牛仔褲、西裝外套等日常衣物的舒適機能,就可將它視為「機能服飾」的一員。例如排汗快乾的內衣、不顯臃腫的輕暖外套、兼具防水和透氣效能的雨衣、防曬的免燙襯衫….等等,這些不過是冰山一角,還有更多身懷絕技的機能服飾等著你好好認識,進而享受他們為生活帶來的種種好處。

 

衣服都只是纖維、布料、副料的排列組合罷了

如前文所述,由於「希望消除面對未知天候環境(尤其是低溫、高海拔)的恐懼感」、「追求更舒適的穿著感」、「喜歡異於流行服飾的機能設計感」……抱著各自的理由和想法,滿懷好奇和疑惑的初學者踏進了這輩子從沒逛過的登山用品店,一知半解地聆聽店員熱心的介紹,漸漸認識了一些陌生的戶外品牌,依稀知道Gore-Tex這玩意既可防水又能透氣,還賣得特別貴,所以出國玩好像非買一件不可?如果再搭配Coolmax排汗衣和Polrtec刷毛外套,全世界走透透似乎都不是問題?

 

以上都是一開始踏入戶外服飾領域常見的「迷思」,面對架上琳瑯滿目的款式、品牌、布料……連天天浸淫其中的店員可能都無法全盤瞭解了,更何況是幾乎全無經驗的初學者?如果沒有從一開始就建立理性清晰的觀念和架構,而是盲從網路、朋友、店家的推薦,囫圇吞棗不經思考,接收越多資訊反而越不知道自己該買什麼?甚至不了解自己真正需要什麼?最後往往落得花錢求安心的結果。

高昂的價格總會讓人直覺認為代表高品質、高機能,雖然實情通常也是如此,但一件衣服的定價並非百分之百源自於布料功能和製作成本,而是由品牌價值和市場共同決定的,如果拋開這些成見,從本質上來看,每件衣服只是纖維、布料、副料的排列組合罷了。

 

「但機能布料看起來都很厲害啊!」很多人會這麼認為,它們也的確有其特殊性和針對性,但其的紡織原料幾乎跟一般衣服沒兩樣,像常見的人造纖維不出Nylon和Polyester,大家應該都知道尼龍絲襪和團體制服常用的網眼布吧?說穿了機能布料只是以此為基礎,再添加各種藥劑處理或運用特殊織法來達到預定的效能罷了,美膚絲襪和抗UV排汗衣正是因此而誕生。

 

其實只要不抱持非理性期待,這些機能布料和服飾都是相當舒適又實用的,正確運用它們絕對可以讓你的生活更方便美好。至於怎麼運用?怎麼穿才正確?就是本文的重點了。

「但我沒買過這些機能服飾,也不懂怎麼穿搭,甚至不想花太多時間學…」,不用擔心太多,其實你已經具備挑選它們的知識和經驗,甚至可能穿過不少次了,因為每個人從小到大在無形之中都建立了一套「個人穿衣習慣」和「面對春夏秋冬的最適穿搭經驗」,只是因為習以為常而忽略了,如果你自認不重視穿著打扮,不如從現在開始學習吧。先藉由用心觀察自己在不同天候環境下穿什麼服裝組合最舒適?漸漸就能了解自己的需求和喜好,進而挑出最能突顯個人氣質又兼具機能的衣服。

 

「機能定位表」

請你試著用手邊的衣服和過往穿著經驗為起點,根據每件戶外服飾最關鍵的二個表現:「透氣度」和「保暖度」,然後再依彼此之間的效能高低定位出每件衣服的相對關係,畫出一張「現有服飾機能定位表」,一開始可能無法很確定它們該放哪才對,這是必然的狀況,請別輕易放棄!只要多花點時間和耐心去感受,就能越來越快上手了。

 

完成後再陸續將穿過的戶外機能服飾或布料加入其中,經過不斷實穿、比較、體驗後,就可以得到一張專屬於你的「穿搭選擇參考表」,一旦覺得目前衣物組合尚有不足之處,就能按圖索驥,找出一件足以對症下藥的款式了,待融會貫通之後這些穿搭經驗就昇華成一套充滿個人風格的穿衣哲學啦。

 

建立自己穿搭哲學的五步驟
  1. 比較過往穿著經驗及此刻的穿搭、環境溫濕度、身體感受…
  2. 預測比對即將面對的環境:更冷? 更熱? 運動量? 風? 太陽? 雨?
  3. 進行穿搭上的補強:以加、減法原則,多帶不同保暖 / 抗風程度的備用衣物
  4. 根據實際使用經驗進行調整,事後可再翻書加深對背後原理的了解
  5. 反覆測試、了解、感受…慢慢就能建立一套穿搭哲學了。
第三章機能定位表
上圖為常見的戶外服飾機能定位表,縱軸代表保暖度高低,橫軸代表透氣度高低,越不透氣就越防風,越不保暖則在高溫時越涼爽,所以此定位圖並非比較優勝劣敗,只是方便初學者挑選適合此次進行活動的款式,或做為購買時的參考依據。

「環境-衣著-人體」系統

仔細想想你今天為何選擇這身穿著打扮?因為好看?喜歡?在這場合穿這樣比較恰當?天氣很冷所以穿了厚外套和毛帽?…這些問題都直指每個人的穿衣哲學,如果去掉心理因素,服裝穿搭的功能性角色即是人體和外界環境之間的緩衝層。這就是戶外服飾穿搭原則中相當重要的「環境-衣著-人體 」系統,只要洞悉其中三個小系統,以及它們之間如何環環相扣?你就能輕鬆穿出最舒適的搭配組合了。

 

戶外環境非常多變,但不外乎是熱、冷、乾、濕、風、水、地貌、植被、陽光等自然元素,這些都無法光靠想像和看書理解,必須親身體經歷才能知道是怎麼回事,所以觀察和累積各種戶外活動經驗是不可少的。

人體運作系統則更加複雜,各器官和組織之間交互影響,為了順利運作必然自動且持續地維持著「動態平衡」,再加上各人體質以及對冷熱的感受都不盡相同,無怪乎古人會以「小宇宙」稱之。還好在戶外服飾穿搭原則中只要了解「產熱代謝」和「溫度調節」這兩部分即可。

 

上述兩個系統都是難以隨心所欲控制的,戶外環境必須預先評估,所以得多留意氣象新聞和前人的旅程記錄,準備得越充分就越能體會將面對什麼狀況。人體系統則只能被動地調整運動量和飲食,以期身體可以不斷保持在產熱和散熱的平衡狀態。
所以這三個子系統中最能操之在己,應變速度最快,擔任主要防線這個重責大任的的…就屬「服裝系統」啦。只要了解穿搭及調整技巧,再累積更多知識和經驗後,相信所有人類可以生存的環境都能輕鬆面對了。

 

一.戶外環境系統

在自然界中,經由方式傳播:

1. 傳導
固體的主要傳熱方式,熱從高溫的物體傳到低溫的物體。冬天手摸金屬會覺得冰冷即是熱量由體表快速傳導到金屬表面所致,因此避免坐在冰冷的石頭或雪地裡可以減少體熱的流失。

2. 對流
液體和氣體的主要傳熱方式,熱流體不斷移動使冷流體持續補進。在同樣的溫度下,下雨和起風都比在室內覺得更冷,因為熱量不斷離開體表和外界冷流體交換。

3. 輻射
不需任何物質當媒介,而直接由熱源傳播出去的方式叫輻射。冬天在陽光下覺得比在樹蔭下溫暖、穿黑色衣服比穿白色的更熱、撐一把傘布塗銀膠的陽傘比一般雨傘更涼爽…都是因輻射熱多寡所造成的。

 

造成戶外環境寒冷的原因

1. 海拔升高
在乾空氣的狀況下,每升高1000公尺降溫攝氏6度C,因為空氣所含的熱量,主要來自地表吸收太陽輻射後,轉化成的地面輻射。因此愈接近地表愈溫暖,愈遠離地表則愈寒冷。

2. 風寒效應
雖然氣溫相同,但風速會增加熱對流速度而讓『體感溫度』有明顯的不同,也就是說溫度計在有風無風之下測得的溫度都一樣,不過人的感受卻差很多。例如寒流來襲時氣溫經常驟降到攝氏10度,如果在無風狀態下以時速40公里騎車,或刮起40公里/小時的強風,皮膚就會感到如同身處攝氏零下1度的超低溫環境。

3. 水寒效應
水的熱傳導比空氣高約25倍,所以皮膚在潮濕狀態下,散失體熱的速度是乾燥時的25倍,因此在低溫下要盡量避免讓外界的水和冷空氣進入服裝系統中,即使衣服沒有完全溼透,在蒸發及對流雙重影響下仍會不斷帶走體表溫度,人體就必須耗費更多熱量將濕冷的水蒸乾以取得溫暖,一旦自體熱量補給不足時就會漸漸造成失溫現象,包括流汗造成衣物潮濕,這也就是為何專業的戶外服飾都不會使用棉的原因(因為棉質布料濕了不易乾燥)。但在高溫或身體過熱時則相反,一定要靠外界的風和水來幫助降溫,否則容易演變為各種熱病。

 

熱能傳導的實例:保溫瓶的保溫原理
  1. 中間用夾層或抽真空:空氣為熱的不良導體,但真空狀態對熱傳導、對流的阻斷能力更佳。
  2. 外殼鈑銀:光滑的亮面外表可將外界的熱反射,降低輻射熱的影響。
  3. 內層為鏡面:可將熱水發散的熱輻射反射
  4. 瓶蓋用軟木:利用軟木熱傳導較差的原理降低熱散失。
風力強弱的影響 (資料來源:中央氣象局)

風速9m/s是五級的清風,只會使內陸水面有小波或有葉之小樹搖擺,這在山上只能算很小的風,卻能使體感溫度低於氣溫9℃之多。一般高山上的平均風速都比這大得多,由此可見防風的重要。為何風會有如此大的影響力,主要是它會加快「對流」與「水汽蒸發」的散熱速度。風與水汽蒸發的關係導因於它會帶走水面表層溼度較高的空氣,填入較乾的空氣,使得水面的溼度及水汽壓都降低所以水容易蒸發。風越大;水汽壓越低,蒸發也越迅速。

 

二.人體系統

人體的熱傳播:
人體的主要散熱器官是皮膚,大部分體熱通過皮膚的輻射、傳導、對流和蒸發等方式向外界散發。

 

1. 傳導
熱量經由接觸人體直接傳給較冷物體的散熱方式。除了決定於皮膚與物體的溫度差及接觸面積之外,所接觸物體的導熱性也會有所影響。造成風衣布的冰冷手感及刷毛的溫暖手感的原因是接觸面積前者較高;Nylon排汗衣比Polyester製的更涼爽則是因為導熱性的差異(還有含水率較高)。

 

2. 對流
體表熱量被氣流帶走的散熱方式。人體的熱量傳導給與皮膚接觸的空氣層,使其加溫成為穩定的「體表微氣候」,如果外界空氣不斷流動,體熱就會持續被帶走。透過對流方式所散發的熱量多寡最受風速影響,風速越大,對流散熱量越多,同上述的風寒效應。

 

3. 蒸發
透過「水從體表蒸發帶走熱」的散熱方式,體表每蒸發1g水分可帶走0.58千卡的熱量。蒸發分為不顯汗和顯汗兩種。不顯汗又稱無感蒸發,是指汗氣直接透出皮膚和粘膜,在還沒凝結成汗水之前就蒸發掉的一種散熱方式。每天的無感蒸發量約1000 ml,其中通過皮膚的約600800 ml,約200400 ml透過呼吸道散出,不顯汗與汗腺活動無關,無時無刻都在體表持續進行。顯汗又稱有感蒸發,是指汗腺通過分泌汗液,在皮膚表面以明顯的汗滴形式被蒸發氣化的一種散熱方式,是外界氣溫等於或高於皮膚溫度,以及運動時產熱大增等狀況下最有效的散熱方式。

 

4. 輻射
人體以紅外線的形式將熱量傳給外界較冷物體的散熱方式。此種方式散發的熱量,在人體安靜狀態下所占比例較大,約占總散熱量的60%左右。輻射散熱量的多寡取決於皮膚溫度與外界氣溫的溫度差以及人體的有效輻射面積。皮膚與氣溫的溫差越大,或有效輻射面積越大,輻射散熱量就越多。四肢表面積較大,因此在輻射散熱中起重要作用

 

人體新陳代謝及代謝當量MET

人體可視為一個發熱體,新陳代謝速率決定體表散失熱能的高低,而發熱的效率是由活動狀態來決定的。運動狀態時,新陳代謝加速,為降低新陳代謝放熱產生的高溫,人體以排汗來降低身體溫度。在酷寒的氣溫下,可靠服裝系統的熱阻來彌補新陳代謝產熱的不足。

 

代謝當量(metabolic equivalent,或MET),是指某一種活動的熱量消耗速率與坐著休息的身體熱量消耗速率的比值。例如,人在彈鋼琴時的熱量消耗速率,約為坐著休息的熱量消耗速率的2.5倍,因此彈鋼琴所消耗的熱量速率,可表示為2.5 METs。再舉一例,游泳(快速)運動的熱量消耗速率,約為坐著休息的熱量消耗速率的7倍,因此游泳運動所消耗熱量的速率,可表示為7 METs。

 

體表微氣候及人體舒適區間

無風環境中,皮膚表層的空氣會被體溫加熱,形成一層接近體溫的空氣層,此即體表微氣候,當它處於32 ±1℃,濕度50 ±10%,氣流25±15cm/sec時人體會感到最舒適。

但在戶外多變的氣候和不同劇烈程度的運動狀態下,我們只能藉由衣著的搭配來抵抗外界有害人體的氣候環境管理人體產生的溼熱汗水,所以維持體表微氣候的動態平衡以達到運動狀態下的舒適度,就是戶外服飾穿搭的最高指導原則。

 

人體裸身在攝氏28度/室內相對濕度40~60%的環境中是最舒適的。這時體表的溫度大約是攝氏33度,超過這個溫度身體會感到悶熱,低於這個溫度則會感覺寒冷,相對溼度對人體來說,最舒服的相對溼度是 60%70%,比這數值高,會覺得又溼又悶(因為汗氣不容易蒸發),比這數值低,則容易造成皮膚乾燥龜裂。

 

三.衣著系統

Body Mapping概念
運動中不妨停下來用手掌感受身體各部位的溫度和流汗量多寡,你會發現它們之間的溫濕度差異頗大,這是因為肌肉作功(直立運動時腰、腿的負擔較大)、器官重要性(大腦最重要,末梢最不重要)、大動脈流經…..等因素造成的,所以專業登山品牌常將Body Mapping概念運用在機能服飾上,也就是在需要散熱的區塊使用較薄而透氣的布料,需要保暖的部分則加厚且降低透氣,有效減少人體在運動時調節體溫所需消耗的能量。雖然看似高不可攀,但穿一件無袖汗衫在襯衫內也可視為Body Mapping衣物組合!

Body Mapping的運用實例:

1. 保護大腦:戴保暖帽、頭巾、防風帽,但同時也要注意散熱是否順利。

2. 保護末梢:手指、腳趾、鼻子、嘴唇是失溫時最快失去知覺的部位,所以要用手套、鞋襪、口罩、搶匪帽等配件保護好。

3. 高產熱區塊須加強通風排汗:腋下、胯下、大腿、膝蓋後側、手肘內側、手指、腳趾…等,都是最常出汗的部位,運動時盡量減少這些區塊的保暖。

4. 核心區塊加強保暖防風:嚴寒時可以將暖暖包放置於心窩前口袋,或者穿保暖、抗風的背心以提高核心區塊的保暖度來增加心肺運作的效率。

5. 上下半身交互影響:下半身穿保暖一點,上半身就可以少穿一點,反之亦然,只要把握「產熱=散熱」的基本原則,視實際情況選擇上衣及褲子的穿搭組合,就可以讓你看起來穿得很少,但卻比別人輕盈保暖。

失溫與衣服熱阻抗CLO

當新陳代謝產生的熱量不足以維持體表的溫度時(散熱>產熱)人體就會出現失溫現象,一開始是身體不自主顫抖、接著思考和行為能力大減,末梢部位開始發麻,嚴重者則失去意識、凍傷、甚至凍死。

所以避免失溫是秋冬從事戶外活動時最重要的任務,除了靠新陳代謝產生熱量外,還需借助服裝系統來保溫,避免熱能大量散失到外界環境中。不同的纖維、布料、款式對熱的阻隔都有不同的效果,統稱為熱阻抗能力,也就是將散熱能力倒過來看,通常以Clo或Tog數值表示,數字越高就越保暖。

 

Clo代表阻止熱量由皮膚表面穿過衣服外表的能力,當室溫21℃,相對濕度不超過50%,空氣流速不超過10cm/s,一個人靜坐時能夠感到清爽舒適的服裝保暖值即為1clo,約為50 Kcal /㎡/ hr或1.55 tog。通常男用西裝約0.49 clo,冬季穿著整套紳士服約1 clo,防寒服約2 clo。

一件填充Primaloft One化纖保暖材質,總重14 oz的外套大約是多少Clo?官方提供的熱阻值為 0.92 clo/oz/yd2,假設這件外套填了3 oz的化纖,則0.92 X 3 = 2.76即為這件外套的總CLO值,也就是「保暖材質單位熱阻 X 填充量  = 一件衣服的熱阻值」。

 

此外,衣著的覆蓋面積也是影響保暖的重要因素,同樣擁有2.76 CLO的熱阻能力,穿著連帽外套還是會比背心來得保暖,即使背心必然較厚較蓬,提供給核心軀幹的保暖度更高,但連帽外套的覆蓋範圍可以擴及手臂、腋下、頭部這三大散熱區,所以整體而言代謝產熱較能保留在衣著系統之內。

不同服飾裝備的平均覆蓋面積
The average body surface areas (BSA) 

帽子 4%
鞋子 7%
搶匪帽 8%
褲子 43%
長袖上衣或外套 48%
連帽外套 54.5%
連身服 80%
睡袋 98%

資料來源:www.Backpackinglight.com

各種可能對人體造成影響的戶外環境及衣物對策:
  1. 烈日及高山上的強烈紫外線:防曬、遮陽、抗UV的排汗層或活動層。
  2. 陵線上的狂風:需要足夠擋風的活動層以免身體受寒。
  3. 狂風暴雨:完全防水、擋風、透氣的防水層。
  4. 毛毛雨或山嵐間的微風霧雨:防潑水、稍抗風、透氣的活動層。
  5. 攝氏0度以下的天寒地凍:夠暖的保暖層。
  6. 芒草、箭竹、碎石坡等嚴苛路徑:耐磨、防潑水、防污的活動層。
  7. 夏季悶濕炎熱的中級山:透氣、排汗、涼爽、快乾的排汗層。
  8. 蚊蟲很多的戶外:防蚊處理的各層。

你可能會喜歡

熱門文章

想了解更多
stream trails
canada goose
isun
owl camp
Active Intelligence
previous arrow
next arr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