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則一、不要穿太熱
初次登山的人因為對寒冷過度恐懼,總會小心翼翼地穿著保暖層行走,他們很快就會發現這樣穿有多難受,所以建議根據此次行程中「持續最久的運動狀態」作為排汗層和活動層的選擇穿搭依據,以冬季負重爬高山為例,雖然出發前氣溫非常低,但穿著組合還是要符合背著背包行進的運動量,否則會流失過多汗水和熱量,待熱身完畢之後就可以將保暖層收起來,待休息時再取出或套上擋風外套讓身體保持在舒適的工作溫度範圍之內。
隨著行走過程中,身體會自然產生熱量,這個時候可以將保暖層收起,減少水份與熱量的散失
法則二、以Body Mapping的方式達到最佳舒適度
由於人體各部位的保暖及散熱需求不同,所以穿著Body Mapping設計的衣物會比整件都用單一布料製成的款式來得舒適,在洋蔥式穿法四層中都可找到這類用心設計的款式,最常見的做法是背部、腋下、手臂改用更透氣的布料。即使沒有Body Mapping衣物也能運用同樣的概念提高舒適度,例如選擇背心型式而非外套型式的軟殼來提高散熱效率。
法則三、衣著調整之整體概念
人體的散熱機制是整體性的,當上半身覺得過熱但又無法脫掉外套時,就可以透過降低下半身穿著的保暖度或增加透氣效率來達到舒適感,常見的方式是改穿短褲或更加透氣的活動層。另一種運用方式是讓肢體末梢幫助軀幹降溫,身體狀況允許時可脫掉手套和帽子,透過手掌和頭部提高散熱量讓手臂和脖子周圍不致出太多汗。
法則四、藉由機能接近之衣物及小配件微調
想追求最佳的舒適度就必須靠精準的機能選擇和調整讓全身上下都不致過熱或過冷,要達到這個目標唯有清楚洞悉環境、衣著、人體系統,並將分層分級概念套用在所有衣物及配件上,才有辦法做出正確的調整。
1. 頭巾及口罩:
脖子和口鼻處需要一層暖空氣以降低冷風吹襲的不適感。
2. 遮陽圓盤帽:
功用同陽傘,能抗UV、阻隔陽光而降溫、頭部防風保暖、耳朵 與頸部通風。
3. 太陽眼鏡:
抗UV、防冷風,降低陽光亮度。
4. 登山杖:
除了降低膝蓋負擔以及平衡等優點,其實還可減低下半身出汗,因雙手前舉擺動,所以腋下也較能通風散熱。
5. 背包和打包輕量化:
可減少體力消耗、產熱、流汗量、疲勞,以及衣物發臭機會及乾燥時間。
6. 穿透氣野跑鞋:
增加足部的散熱和活動性,但需靠綁腿、護膝、雨套來拉近和高筒厚重登山鞋的差距。
7. 內裡手套:
提供手指保暖和靈活性之餘,最好也能兼顧抗風和散熱,常見的材質如Wind Pro及 Power Stretch都很棒。
8. 雨傘:
非強風下可撐傘,比穿任何透氣雨衣都舒適,在營地也很好用。
瞭解前三篇的規則以後,接下來看看目前市場上最新的戶外裝備,看看真正的穿搭效果吧!<服飾穿搭實戰篇>
撰文/陳冠宇、邢正康
攝影/邢正康
責任編輯/OT編輯部
*本著作權屬一路報導,侵害必究;未經許可不得任意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