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山
歐都
Go Pro
letsgoplay
thule
previous arrow
next arrow

【山人之聲】鄭勝文:調查山椒魚……看似什麼都沒有的地方其實處處充滿生命

研究臺灣特有種生物「山椒魚」的團隊,鄭勝文是其中的重要角色之一。為了尋找山椒魚與調查牠們的生態環境,調查者必須經常蹲下來、翻遍每一塊石頭,而光是這樣的動作,就逐漸地讓他意識到,在人類腳底下其實存在著一個微小卻壯觀的世界......
  • 鄭勝文,一名動物調查者。2016 年時,一趟水鹿、山椒魚的研究調查過程中,同行研究山椒魚的賴俊祥老師發生意外,勝文與夥伴林祐竹(柚子)便接續賴老師的生前志業,將山椒魚變成主要的調查工作。承繼這項工作之後,他觀察到戶外活動對環境帶來的許多衝擊,有些影響甚至不是顯而易見的。對此,他認為去感受大自然是一個很好的練習方法,如此在面對戶外環境時才能更保有謙虛與謹慎的態度,並且找到自己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方式。

 

開始做山椒魚調查工作之後,我的視野就被牠們帶入到另一個尺度。

 

走在山裡,當眼前出現一頭山羊或水鹿的時候,我們的目光很容易就會受到吸引,但是山椒魚不一樣,牠們很少會自己跑出來讓人看見,所以就變成我們必須去主動尋找牠們的蹤影。而為了研究蒐集山椒魚的資訊,我們經常會去「翻石頭」,雖然不一定每次都會找到山椒魚,但卻會發現其他各種微小的生物,這同時也讓我們逐漸地意識到,每一塊石頭底下其實都藏有一個世界。

 

蹲下來、翻石頭,在山裡進行動物調查與生態環境觀測。

 

山椒魚的體型小,人們必須更貼近土地,才能清楚看見牠的形貌。

 

在石頭底下,每次都會出現不同的驚喜。

 

像這樣的意識與感知的過程,對於一般登山者來說,其實同樣有方法可以訓練。我認為,撿垃圾就是一個很好的方式。當你要撿垃圾的時候,你必須蹲下來,所以你會更靠近這片土地。光是「蹲下來」這個動作,就會讓你的目光看見垃圾和那個環境裡更多以外的細節。而撿垃圾不只是心理上的一種安慰,它實際上也是在清理這座山,同時也讓自己有機會在那短暫的幾秒鐘裡看見平常不會注意到的微觀世界。

 

「每個人都丟一點能讓山變成垃圾場,但每個人都撿一點也可以讓山變得美麗一些,什麼都不做就什麼也不會改變,環境也會在承受這些衝擊過程中持續劣化,其實無論在高山或平地的態度都是一樣的。​」

 

──節錄自鄭勝文寫於〈南湖垃圾記事〉,2021 年 7 月 4 日

 

與垃圾同住的南湖山椒魚。

 

在南湖圈谷發現混有塑膠的排遺。

 

然而大多時候,人們進到山裡之前都已經設想好目的,可能是為了登頂、或是計劃走到某個地方,進而讓人們在行走的過程中,不會花太多時間和心力去感受週遭的一切。

 

我認為,走入山林,其實一直都有很多機會讓你去體驗到新的事物,這種感受需要一點機緣、或是有人帶領,甚至有些時候,這也要看自己願不願意去打開感知。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要主動地認知到,當你打開感知之後,登山過程就不再只是單純的走路而已,你會從各種知覺裡得到收穫,最終體會到登頂以外的快樂。當然了,人們之所以沒有打開感知,這也有可能是因為,他們並不知道做了這件事可以為自己帶來哪些回饋吧?

 

赤腳,也是感受自然的一種方式。

 

這時候,「路感」就會是一個很好形容的例子。由於跟夥伴在做野生動物調查,經常要去尋找牠們的蹤跡和收集排遺,所以都會花很多注意力在找動物走過的路。經驗累積久了,很容易透過直覺判斷出人類走的路徑,或是知道山羌、山羊與水鹿走的路徑型態會有哪些不同。

 

不僅如此,當你打開感知之後,你在山裡會更容易感受到有許多生物陪伴著自己,雖然有時是獨自一人或倆個人上山,但是周遭有許多動物做朋友,這會讓你感覺自己離自然的距離更近了一點,這種心靈上的愉悅就會讓我很有收穫。

 

「就像人一樣,動物們在山上活動也會走出一條條路線。而依照『鹿體工學』而產生的路,無論是坡度或是路寬,都比起山羊、山羌專用道更適合人,有時可達『傳統路線』那般,痕跡清晰無比。

 

牠們不像為了登山者為了登頂而習慣稜線行走,而是為了水源或某些養分,而前往水池、溫泉或溪流旁有小水滲出的地帶。

 

這趟,我們恰好遇到一條水鹿國道。……這條國道經常繞掉登山者經常會去的地方,像大谷、西亞欠谷或小禿山山頂。但國道總是會經過鞍部,或是在小山頭旁腰繞,不難理解長年生活在山中的動物們,早已熟悉地形地貌,因而走出一條最有效率的路線。」

 

──節錄自鄭勝文寫於〈雜想 關於路〉,2019 年 2 月 7 日

 

打開感知,是培養路感的最好方式。

 

除了透過眼睛觀察,「聆聽聲音」對我來說也是很重要的一種感知過程。

 

當我回想到以前,第一次在山上聽見山羌叫聲,我當時候根本就不知道那是什麼東西,然後就因此感到恐懼。後來,我為了想要了解這些山上的聲音是誰發出來的,以及為什麼要發出這樣的叫聲,於是我試著在山裡蒐集聲音、透過聲音去聆聽牠們不同的生物特徵,長久下來,這種對感受的好奇就變成自己的一個習慣了。

 

「靜默利於傾聽,不習慣邊走邊聊天的我,在這裡感到相當自在。徜徉在無數未知訊息中,嘗試解讀其奧秘,哪怕是理解了千萬分之一的語彙,或是接受到新的聲響,都有著認識新朋友或讀懂對方想法帶來的滿足。

 

突然,一種特別叫聲如箭般穿透綠林而來,轉移了所有注意力。」

 

──節錄自鄭勝文寫於〈羌想〉,2022 年 5 月 16 日

 

 

在山上不知道的東西實在太多了,除了生物本體之外,還有牠們在自然界中所擔任的角色。大自然中存在許多未解的謎題,當我不斷地好奇、去發問、去感受,最終這些體驗都會再反饋到自己身上,形成一種正循環。很多時候,這就像在一個新環境裡認識其他朋友,慢慢地試著跟牠們溝通,就能夠跟牠們建立連結。

 

我一直相信山上有很多的訊息,雖然沒辦法一時把它解讀出來,但也許透過紀錄的方式,包括透過影像或聲音把它擷取下來,也許就會像前輩們所留下的記錄一樣,對於我們的生命或研究是能夠發揮起作用的。

 

撰文/吳柏樺
責任編輯/OT 編輯部
圖片、音檔來源/鄭勝文
*本著作權屬一路報導,侵害必究;未經許可不得任意轉載!

你可能會喜歡

熱門文章

想了解更多
stream trails
canada goose
isun
owl camp
Active Intelligence
previous arrow
next arr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