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極與北極的形象相當不同,北極鄰近歐亞大陸,除了是久遠前人類祖先遷徙的通道,幾百年來都是極地民族生活的場域,而南極卻是人類文明最晚抵達的地方,一直遲至19世紀才由西方探險家陸續發現,在此之前南極大陸上的動物、植物,甚至是微生物,都是真正的「與世隔絕」。
前往南極的路是一個生死交關的突破,《夢土南極》書中開頭作者就提到:在前往南極大陸時必須先穿越全世界風浪最大的海域,一旦上了船就不能中途放棄,因為下一次停靠就是南極大陸。作者乘坐的船從南緯47度37分的位置出發,一離開港口就到了「咆哮之海」,隨後是50~60度的「憤怒之海」,以及60~70度的「尖叫之海」,在將近30度的航程當中沒有暈船藥是幾乎不可能的,但是暈船藥卻不需要一直吃,為什麼呢?因為暈到後來「已經習慣了」。如果能夠順利撐過地獄般的尖叫之海,最後一段居然是風平浪靜的「寂靜之海」,感覺就像易經所說的「否極泰來」,要從地獄到天堂了。
雪山層疊,冰川流瀉的南極大陸
目前南極的商業化旅行路線分為兩條:大多數人從阿根廷出發,少數人從紐西蘭前往,而紐西蘭路線恰好是20世紀初南極探險家登陸南地極的路線。本書作者尹萍曾經是中文版《世界最險惡之旅》一書譯者,《世界最險惡之旅》著記錄英國南極探險家史考特與挪威探險家阿蒙森等人搶佔抵達南地極的過程,是第一本描述人類接觸南極大陸內部的書籍。作者因為翻譯書籍的緣故對於南極探險史的瞭若指掌,選擇了從紐西蘭出發的路線,沿著探險家的足跡和視角,作為她對南極的第一次邂逅。
現生企鵝中最古老的黃眼企鵝,目前族群面臨瀕危
南極極度的純淨與單一,飽經暈船與寒冷遠行而來的人,面對這樣的純淨與單一,有深刻的視覺感受和體驗,但卻不容易有豐富文字刻畫這一片文明最後踏入的土地。要把南極寫得好,是一件困難的事情,短暫但精彩的南極探險史是整個南極大陸上最比較親近的歷史,作者對於南極探險史瞭若指掌,使得她在敘述這片土地時,格外洞澈,既讓茫茫大地上有了人的溫度與畫面,也擺脫了一般觀光客只能停留在「就是美到爆!」的表面感受。
在南極的生活有很多特殊經驗,在本書也都娓娓道來:為了避免將其他大陸的病菌、種子破壞南極生態,所有成員上下船要消毒,甚至連糞便都不能留在當地。另外一方面,南極大陸上唯一的麥克鎮上都有地道連通,而借地下避開暴風雪的方法,正式百年前挪威探險家阿蒙森營地的交通方式,讓人覺得耳目一新。
來到南極大陸的人,通常要有一些特殊的機緣,像是科學研究、船務補給,甚至是國際關係,近年來也作為觀光客的終極探險聖地,只是一趟旅程要價不斐,一生能夠踏上南極一次,恐怕真的永遠在夢裡都把它當成故鄉的土地了。
南極的海獅
夢土南極:在探險家的足跡上,修行
《世界最險惡之旅》的知名譯者、作者尹萍
不斷挑戰自己,跨越年齡、身體和地理極限,
親身重履百年南極探險英雄的足跡。
這不只是一趟探險之旅,更是一趟身心修行的驗證之旅。
作者:尹萍
出版社:時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