鰲鼓濕地因賞鳥勝地聞名,但園區中廣闊的平地森林卻少有人認識。森林裡除了種植大量的白千層、木麻黃等防風樹種,其中也有許多野生拓殖的植物族群。漫步於木棧道中,還能觀賞到眾多的濱海植物環繞於四周。為了讓遊客對鰲鼓濕地有更深的認識,駐館團隊利用在地的自然素材,於4月4日至4月30日舉辦了「種子繽紛樂」春季活動,利用變化多端的自然物作為媒材,並搭配活潑的互動式關卡,讓遊客親自體會植物世界的奧妙。介紹各項有趣的關卡
種子調查員
種子,是延續族群的命脈。不同植物的種子為了適應多變的環境,也為了族群能夠散佈的更遙遠,各自發展出不同的特異功能。有的種子長著能夠飛翔的翅膀、有的種子身上披覆著短短的纖毛,有的形體光滑,有的凹凸不平,更有的種子有著大大的體積,體重卻不達10公克。認識繽紛有趣的種子世界,成為認識植物的的入門首選。為了讓大家更瞭解植物的多樣性,這次活動設計了兩個不同關卡,除了利用簡單的觀察,更能親自動手實驗。低齡幼童可以利用五感,觀察、觸摸種子外型,高年級以上遊客,可以利用觀察外型,藉以推測種子的傳播途徑。這活動共390位遊客參與。
關卡一、種子摸摸看
將各式種子 (包含銀葉樹、木麻黃、瓊崖海棠、水黃皮、大葉欖仁)放入箱中,也放入體型大小類似的人造物,如:彈珠、錢幣、鈕扣。活動進行時,遊客可抽出目標卡片,再依據卡片中的線索,從箱中「摸」出與卡片提示相仿的目標物。這活動非常適合年齡較小的學童,此年齡的孩子對於種子的認識不多,也無法記住複雜的生態資訊。透過卡片的文字(故事)敘述,於心中描繪出種子的型態,再透過觸覺,體驗種子的多樣性。
關卡二、種子名偵探
種子成熟後離開母樹,經過不同的冒險旅程後,進入泥土中,等待發芽,期待成長為新的植株。種子的傳播方式,是植物生態學重要的一環。大家可使用放大鏡,仔細觀察種子的型態、重量,並依據觀察的結果推測種子是以何種傳播方式散佈至大自然這個關卡,適合年齡較大的學童及成人,由於生活經驗較為豐富,能從些微的線索,歸納出結論。若線索太少,解說員就會提示,引導參與者瞭解手中的種子。
拼貼自然
自然物一直是人們創作的媒材,秉持著對自然的紀錄與心情的抒發,創作出最貼近當下的完美作品,自然創作一直是許多人的愛好。而鰲鼓濕地擁有多樣性植物類型,無論是南部地區常見的野花野草,或是別具特色的濱海植物,與防風林樹種,都可成為自然創作的題材與媒介。這活動蒐集各式各樣的自然物,包含了植物種子、葉子、樹枝、花等35種,邀請遊客一同創作出不同主題的藝術品,作為當日旅遊中的美好插曲。創作主題包含「果果貓頭鷹」,以及「種子自畫像」。生動活潑的創作方式,吸引了155位遊客參加,其中大多以親子客群為主,少部分為學校學生。
以植物為主題,是駐館同隊較少接觸的活動類型。這次活動無論是室內闖關、或者是自然物創作,都是非常新鮮的嘗試。在蒐集自然物的過程中,也讓團隊更瞭解鰲鼓濕地的美好與在地特色。無論是自行車步道上長相不起眼的星辰花,或是被茂密植被所掩蓋的盒果藤,都躍上舞台,成為了活動重要的主角。期待透過活動的推出,能讓來訪的遊客驚嘆於鰲鼓濕地的繽紛色彩,成為定期參訪鰲鼓濕地的訪客。
本文轉載自社團法人台北市野鳥學會
關於台北市野鳥學會
本會為一獨立的環境保育公益組織,以保護野生鳥類及其棲生環境,共同維護野鳥族群的繁衍及自然環境的保育為宗旨。推動野生鳥類之「欣賞、研究與保育」工作,期待能將保護自然環境觀念推廣至每個人,進而建立生物和都市融合的「台北生態城」。
[vc_button title=”台北市野鳥學會官網” target=”_self” color=”btn-primary” icon=”none” size=”btn-large” href=”https://www.wbst.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