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保署「一次用塑膠吸管限制使用對象及實施方式」自7月1日起實施,公部門、學校、百貨公司、連鎖速食店四大場所,內用不得提供一次性塑膠吸管。
面對新規上路,業者皆全力配合,本報整理麥當勞、肯德基、摩斯漢堡與頂呱呱等四大速食業者及百貨龍頭新光三越集團的因應措施。
麥當勞最早實施 4/22起逐步改用就口杯蓋 九成消費者買單
面對新規上路,速食業龍頭麥當勞率先在4月12日起逐步推行「冷飲直接喝」,並改良杯蓋設計為「就口飲用杯蓋」,無論內用外帶都不在主動主動提供吸管,若民眾有個別需求,則會提供紙吸管給消費者。
麥當勞表示,原先預計6月底前全台400家門市可以全數改用就口杯,已提前達標,且根據調查,約只有10%消費者會再向櫃檯索取紙吸管,亦即代表無論內用或外帶,消費者對於「冷飲直接喝」的接受度高達九成,成效良好。
此外,麥當勞也說舊有尚未使用的塑膠吸管及塑膠杯蓋已經全面回收,未來會開發再製技術,希望能轉廢成材,回收再利用。
4/12日起,台灣麥當勞全台推行「冷飲直接喝」,櫃檯不再主動提供吸管。圖片來源╱麥當勞
肯德基最爽快 6/11起不「管」了撕開封膜直接喝
炸雞第一品牌肯德基則說,響應限塑政策,全台150家門市已於6月11日起全面停止提供塑膠吸管,讓消費者直接撕開封膜飲用,除了櫃台會販售鋼製環保吸管外,若消費者有個別需求也會提供紙吸管方便使用。
肯德基指出,自家的飲料封膜方便撕開,無須改用其他杯蓋,可以直接大口暢飲。根據肯德基內部估計,停止提供塑膠吸管後,可以減塑52%,約等於一個家庭30年的塑膠垃圾量,若不用紙吸管,更可以減少800棵樹的砍伐,降低10公噸的碳排放。
肯德基的門市櫃台另有提供鋼質吸管的販售。圖片來源╱孫文臨
面對新法上路肯德基鼓勵消費者直接撕開封口暢飲,若有需要也會提供紙吸管。圖片來源╱孫文臨
本土品牌頂呱呱配合新法 7/1起封膜改為就口杯蓋
台灣本土的速食業龍頭品牌頂呱呱,則將原先的飲料封膜機撤出,無論內用或外帶統一改用就口杯蓋。頂呱呱說,經過政府多次的溝通與內部評估後,決議改為就口杯,而原有的塑膠吸管大約從半年前就開始減少採購,部分吸管、封膜用罄的們是已改為就口杯,若是百貨商場內的門市也會配合百貨商場的規定提早改用。
頂呱呱表示,全台70家門市7/1將會全數改為就口杯,然而因應部分店家與手搖品牌「功夫茶」合作,會有珍奶等顆粒狀的飲料,以及少數民眾仍有使用吸管需求,因此若顧客主動索取,也會提供紙吸管作為替代方案。
頂呱呱將更該封膜為就口杯蓋,減少吸管的使用。圖片來源╱頂呱呱
摩斯漢堡雙管齊下 改用內用杯 吸管逐步替換成PLA
除了紙吸管,新法也容許生物可分解塑膠吸管作為替代方案。日系速食品牌摩斯漢堡門市即改提供生物可分解吸管(PLA),除了一次性吸管,摩斯漢堡也擴大美耐皿的內用杯使用,同時減少吸管及飲料杯所造成的垃圾。
不過,摩斯漢堡表示,因應部分不同地區的需求調整逐步推動的期程,雖有部分門市已擴大內用杯使用,仍有部分門市尚未更新,只能確保7/1以前能夠全數改用改用PLA吸管,而旗下門市所使用的PLA吸管是目前唯一取得環保標章的宇瑩實業公司所製造的「可堆肥水晶環保吸管」。
圖片來源╱孫文臨、彭瑞祥
新光三越一次到位 6/15起全台15家百貨內不得出現一次性塑膠吸管
百貨公司及購物中心也在這次的管制名單內,全台的百貨公司龍頭新光三越集團表示,從6/15起已全面禁用一次性塑膠吸管,無論內用外帶,全台15家分店內塑膠吸管全面停用,替代方案以紙吸管為主,由百貨公司主動提供,而部分連鎖品牌其公司有規範使用PLA等材質的吸管,基本上予以尊重。
新光三越說,在此前已有向百貨公司的商家作先告知與溝通,目前推行上並沒有遇到太大的困難,也會要求分店主管不定時的檢查店內餐飲業者有無違規情形,除了全力配合政策外,同時希望與消費者共同減塑愛地球。
百貨龍頭新光三越6/15起,全台門市禁用一次性塑膠吸管,改用紙吸管。圖片來源╱孫文臨
新光三越內部分連鎖品牌有個別的使用規範,新光三越百貨則予以尊重。圖片來源╱孫文臨
環團:PLA需有退場機制,杯蓋、封膜應省去,內用杯作法最完善
然而,有消費者反映,使用紙吸管不太習慣,容易沾黏嘴唇,使用不耐久容易軟爛,不適合會咬吸管的人,飲料杯封口膜用紙吸管也不太好插,但也說為了環保稍微不便可接受,撕開杯膜就口飲用也沒有問題,只是若喝到一半要帶走的人,也可能會打翻。
長期關注海洋廢棄物議題的環境資訊協會專案經理陳姿蓉指出,樂見速食業者能夠提前於法規上路前實施因應對策,但對於部分業者仍使用杯蓋或封膜,在鼓勵直飲的立場下,其實杯蓋或封膜應可省去。
「最終目標還是希望非必要的一次性塑膠用品得以減少使用,像摩斯漢堡使用內用杯的作法就值得肯定,也期待其他業者的效法。」他表示,PLA材質的吸管應該只是一個緩衝期的方案,若沒有退場機制的話,只是從濫用塑膠吸管變成濫用PLA吸管,根本問題仍然沒有解決。
關於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本文轉載自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熱愛戶外也關心環境,一路報導歡迎與各界環境NGO刊登講座與活動資訊
聯繫資訊:[email protected],OT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