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創新驅動力2019台北願景發展論壇」於8月13日落幕,除邀請丹麥代表分享哥本哈根的碳中和經驗,台北市環保局長劉銘龍也指出,台北市用電量2017年首度出現負成長,並在原有的垃圾掩埋場上搭建太陽能板架構兩座「能源之丘」,全年發電量達300萬度以上。劉銘龍說,目前正在草擬台北市2030氣候行動方案,預計年底前就會提出。
台北市長柯文哲表示,未來要結合公宅及市有房地,在2022年達到3萬瓩的太陽光電裝置容量,並增加一倍以上的智慧電網示範學校,創造宜居永續城市。
(左起)台北大學自然資源與環境管理研究所所長李育明、台灣綠建築發展協會祕書長孫振義、丹麥商務辦事處處長柏孟德、台北市環保局長劉銘龍。圖片來源/孫文臨
哥本哈根將成全球首座碳中和城市 北市取經丹麥能源轉型城市發展
「2019台北願景發展論壇」以能源永續、循環共享為題,邀請丹麥商務辦事處處長柏孟德(Bo Mønsted)進行專題演講,分享哥本哈根如何成為全球首座碳中和城市。
雖然哥本哈根人口還在持續成長,然而20年來哥本哈根已經減少了將近200萬噸的碳排放,因此才有信心喊出要在2025年成為全球第一個碳中和首都。柏孟德說,訂出目標以後哥本哈根從能源使用的改變著手,「在哥本哈根供熱、發電就佔了整座城市75%的碳排放。」因此,政府提高能源使用效率,並把發電最大來源轉型為地熱、生質與風力發電。
「我們計畫在2025年綠電的生產量就會超過用電量,同時整合不同的能源相互補強讓電力更有彈性。」柏孟德說,哥本哈根市政府也著力改變綠色運輸與節能住宅,目標是讓75%的市民出門不使用汽車,改以單車或大眾運輸,就算使用汽車也只能用油電或電動車,降低碳排放,「除了完善便利的交通網絡,也要改善自行車道設置,同時提高市區停車費率,並將加油站改為充電站及氫能站。」
「大家都認為民眾會反彈,但其實就像台北市民一樣,哥本哈根的市民沒有太大的反彈,事實上最難的事情說穿了就是錢。」柏孟德說,光是將舊建物改為節能建築就要花費270億美金。「雖然困難,但歌本哈根是有完善的計畫。」他強調,有些成效無法用金錢衡量,城市的永續發展要把目光放遠。他說,哥本哈根不僅要實踐碳中和,且同時不能減損居民的幸福感及企業發展,這需要和居民、大學、企業攜手討論想出解決方法。
在台灣面對氣候變遷時,同樣需要各界共同努力。台北富邦銀行總經理程耀輝就說,過去銀行業每天耗紙、耗電都非常驚人,富邦的福安紀念館成為全台灣第一棟綠建築的辦公大樓,並在各分行落實能源管理,每年減少87萬公斤的二氧化碳排放量,「2020年要較2016年節電達到8%。」他說,推動無紙化作業後,光是富邦銀行一年就減少450萬張紙,等於少砍600棵樹。
台北大學自然資源與環境管理研究所所長李育明表示,節約能源永續發展不是一個政府打高空政策,而是每個企業、每個人都能努力的作為,「即使只是一個小小的改變都可能有很大的成效。」他說,全球暖化下各國都面臨炎熱高溫,冷氣愈吹環境越高溫,日本就提出「納涼點」的想法,鼓勵民眾到特定公眾場所共享冷氣,除了節能省錢,又能鼓勵大家外出社交。
台北市環保局長劉銘龍出席分享台北城市治理政策成果與願景 。圖片來源/孫文臨
北市草擬2030氣候行動方案 馬不停蹄努力調適與減緩氣候變遷
劉銘龍則舉自己的案例,他曾借了一個月的官舍,因為家裡要重新整修,「成屋有很多舊家電和裝潢,後來我把它改成節能家電、LED燈,熱水壺改成快煮壺,我去台電調電費資料,比十年前減少了40%的電費。」他表示,節能減碳的生活習慣養成很重要,創新智慧科技設備的汰換也同樣關鍵。
「台北沒有發電廠,因此我們每用一度電都要很感恩,能省則省。」劉銘龍說,台北市配合中央政策進行耗電設備的汰換補助,全市3年可節電2.5億度,為了增加自發電力,2017年在福德坑建置了太陽能光電廠首創能源之丘,年發電量超過200萬度,「2018年更進一步在山豬坑建置能源之丘2.0,發電量100萬度,兩座光電廠的狀況都比預期更好。」他強調,兩座太陽能場每年可減1500噸二氧化碳排放,「公部門不僅沒花一毛錢,活化垃圾掩埋場外每年還可回收10%回饋金。」
劉銘龍透露,台北市環保局也正在草擬2030氣候行動方案,預計年底前就會提出,「台灣雖然沒辦法做到跟丹麥一樣,但也要跟國際看齊,因為氣候變遷是全球共同任務。」他強調,這不是下一代的事,是這一代就必須面對、解決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