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變遷對全世界人類健康有什麼影響?是否會助長傳染病的傳播?台灣又遭遇哪些威脅?
國內外研究組織和政府單位也有同樣疑問。權威醫學期刊「刺胳針」「The Lancet」與世界27個學術單位及聯合國等共同合作,於2018年底提出研究報告,指出氣候變遷對全球健康的衝擊。同年衛生福利部也出版「因應氣候變遷之健康衝擊政策白皮書」,說明極端氣候對台灣民眾健康影響。
兩者皆提到氣候變遷帶來的高溫、水災、旱災,以及影響傳染病傳播,都可能影響你我的健康。
IPCC預估最晚將於2052年,地球表面均溫將比前工業化時代升高1.5°C。圖片來源╱Envato圖庫
炎熱衝擊長者、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患者
光2017年就比前一年增加1,800萬次熱浪事件。
據「刺胳針」報告,與1986-2005年區間相較,2017年全球均溫增加0.3℃;但單看人類居住的地方,溫度則增加0.8℃。
同樣與1986–2005年相較,2000年至2017年每人一年所經歷熱浪時間增加1.4天。光2017年就比前一年增加1,800萬次熱浪事件——一個人經歷一次熱浪,算做一次熱浪事件。
另據加拿大渥太華大學等組成的研究團隊,氣溫升高所帶來的衝擊,身體原本較虛弱的族群首當其衝,包括肥胖症、高血壓、肺病、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患者,以及60歲以上的年長者。他們在越來越長的熱浪中,有更高機率出現熱相關的病症,例如熱痙攣、 熱衰竭、中暑。
光2017年就比前一年增加1,800萬次熱浪事件。圖片來源╱Envato圖庫
炎熱對工作的影響
氣溫升高超過身體能負荷的範圍,會讓工作難以持久,甚至無法工作。澳洲國立大學教授Tord Kjellstrom與其研究團隊,在2017年運用綜合溫度熱指數「Wet Bulb Globe Temperature」,計算氣候變遷對各國農業、工業和服務業影響。
研究估計2017年全球因炎熱減少1,530億小時的工作時間,相較2000年增加620億小時;且80%集中在農業。原本已承受高溫的地區影響更鉅,例如印度、南亞、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地區,以及南美洲。
炎熱對台灣民眾的影響
炎熱同樣衝擊台灣民眾健康。據衛福部報告,台灣每年7月和8月為中暑高峰期,且單日中暑人數逐年增加。若氣候變遷讓氣溫持續升高,則中暑情況會更加嚴重。其中年長者、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患者、在高溫密閉環境的工作者,皆為高風險族群。特別是75歲以上年長者,發生中暑機率是一般成年人的3倍。
高溫增強病媒蚊、腸炎弧菌、創傷弧菌傳染力
若要知道氣候變遷對傳染病的影響,就要知道它跟疾病傳播、病媒、病原體的關係。
病媒能力「vectorial capacity」是計算病媒傳播病原體給宿主的能力。與1950年代比較,氣候變遷使2011–2016年間登革熱的病媒能力增加,其中埃及斑蚊的病媒能力增加7.8%,白線斑蚊病媒能力增加9.6%;且使這些病媒蚊在一年中具影響的時間變長。
由水傳播的疾病也受氣候變遷影響。例如透過海水傳播的腸炎弧菌、創傷弧菌、 非產毒性霍亂弧菌,這些會引發腸胃炎、創傷感染和敗血症的弧菌屬,環境變得越來越適合它們傳播,
與1980年代相較,2010年代北緯40至70度地區,適合弧菌屬傳播的程度增加3.5%;特別是波羅的海及美國東北部兩地沿海地區,適合弧菌屬傳播的程度分別增加24%和27%。其中,波羅的海一年中適合弧菌屬傳播天數增加兩倍。
瘧疾也會受到氣候變遷影響。與1950年代相較,2010年代非洲高原地區適合瘧疾傳播的程度增加20.9%。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高溫讓台灣登革熱、腸病毒重症、桿菌性痢疾更嚴重
就科技部、中研院和國家災防中心撰寫的2017臺灣氣候變遷科學報告,1900年至2012年全年氣溫上升攝氏1.3度,且近10年增溫速度變快。
而據衛福部報告,氣溫升高與日本腦炎和恙蟲病的個案增加有關;同樣高溫也與登革熱、腸病毒重症、桿菌性痢疾等發生機率增加有關。
其中登革熱台灣早期每年僅有零星疫情,間隔數年才會遇到嚴重疫情,但近十年登革熱疫情嚴重。從2010至2012年的數千例,2014年首度突破萬例疫情;到2015年台南市和高雄市爆發二戰以來最嚴重疫情,高達4.3萬例。
而登革熱病媒蚊分布,白線斑蚊全台都有,埃及斑蚊集中於嘉義縣、臺南市、高雄市、屏東縣、澎湖縣、臺東縣。因埃及斑蚊傳播疾病能力較好,如果氣候變遷讓它活動範圍擴大,或既有活動的縣市族群密度無法控制,都可能讓疫情更加嚴重。
水災、乾旱和風災帶來飢荒和疾病
長期乾旱會使作物歉收、糧食短缺、當地人營養不良。
據2016年統計,南美洲、南亞、非洲北部和南部,該地許多區域全年受乾旱威脅。長期乾旱會使作物歉收、糧食短缺、當地人營養不良;小孩因此長年飢餓、消瘦,最終夭折。
水災和極端降雨也嚴重影響健康,除了洪水立即帶來的死傷,還帶來長期傳染病的擴散和精神上的影響;加上基礎建設、家園和生計因此遭到破壞,讓情況雪上加霜。而在南美洲和南亞地區,豪大雨事件增加特別明顯。
如果人類不採取行動,預計持續到世紀末將有14億次旱災事件,以及20億次水災事件。
長期乾旱會使作物歉收、糧食短缺、當地人營養不良。圖片來源╱Envato圖庫
風災與水災對台灣的影響
據衛福部報告指出,台灣南部類鼻疽病的疫情,與颱風等極端氣候事件明顯相關。特別是颱風過後一至三周,經常有類鼻疽病疫情高峰。
進一步採樣研究,發現中南部土壤深處普遍有類鼻疽伯克氏菌,會因颱風而露出地表,是人感染疫情的重要原因。
若氣候變遷增加風災的強度和頻率,將進一步影響這類傳染病的傳播。
由「刺胳針」跨國研究以及衛福部的政策白皮書,可以知道氣候變遷對人類健康影響深遠。
參考資料
- The Lancet Countdown: tracking progress on health and climate change. 2018. The 2018 report of the Lancet Countdown on health and climate change shaping the health of nations for centuries to come
- Kenny G, Yardley J, Brown C, Sigal R, Jay O. Heat stress in older individuals and patients with common chronic diseases. CMAJ 2010; 182: 1053−60.
- 衛生福利部,2018。「因應氣候變遷之健康衝擊政策白皮書」第二版。
- 台灣氣候變遷科學報告2017 ‒ 物理現象與機制
關於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本文轉載自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熱愛戶外也關心環境,一路報導歡迎與各界環境NGO刊登講座與活動資訊
聯繫資訊:[email protected],OT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