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山包含次生林、稻田、池塘、水渠、牧場和草原等地景,是人類生產及生活的環境,而臺灣的丘陵平原早期為大面積的梯田與森林、溪流鑲嵌的地景,隨著都市化及本土農業的沒落,逐漸荒廢消失。公元2000年,國際生物多樣性公約第10屆締約方會議中通過「里山倡議」,提出保全活用「社會─生態─生產地景」的願景,並實現生物多樣性公約三大目標(保育本土生物多樣性、永續利用生物多樣性資源、公平分享利用生物多樣性遺傳資源所產生的利益),邁向「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林務局表示,該局除了持續致力於自然保護區域的經營管理,近年來更開始實踐里山倡議,重視淺山平原地區保育工作,與社區部落協力以友善生產、水梯田復育等方式進行棲地營造,並透過傳統農耕漁獵的生活紀錄與實踐,守護文化與生物多樣性,強化從森林到海洋的連結,盼落實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林務局表示,花東地區是林務局推動國土生態綠網及山村綠色經濟擘畫的重點區域,以保全海岸山脈兩側水梯田生態、推動原住民社區保育區等方式,結合原住民傳統友善生產、大地藝術創作,展現花東特有的里山里海地景。在花蓮林區管理處與臺東林區管理處深耕多年下,與在地的新社、復興、吉拉米代、都歷、達魯瑪克等部落建立良好的互動,本次特展即是呈現與部落長期合作的成果。花蓮林區管理處表示,花蓮新社部落是位於出海口的葛瑪蘭族聚落,上游的復興部落社則由阿美族人組成,為串連起從森林到海岸的生態網絡,林管處邀集兩部落及公私部門加入平台,推動此地區水梯田的友善生產,甚至有族人也因此關心起海洋的珊瑚礁生態,更深化保育意識。
而縱谷的阿美族吉拉米代部落,以生產「哈拉米」保育臺東間爬岩鰍的生態,近兩年來也展開狩獵自主管理計畫,以傳統狩獵活動結合生態監測,推動山林資源永續。臺東林區管理處則表示,達魯瑪克是臺東唯一的魯凱族部落,與林管處合作以羅氏鹽膚木、大葉楠等民族植物的傳統用法開發飲食、生活新產品,發展林下經濟,更推出森林療癒及文化導覽等體驗課程,在傳承傳統智慧同時,帶領外界民眾親近山林。而阿美族都歷部落,位處山海間的富饒之地,這兩年與林管處攜手推動友善梯田復耕,以乾淨的水源與無農藥棲地,庇護了林投攀相手蟹等海濱生物。
「花東里山生活特展」以這五個部落的故事交織,首次在臺北聯合展出,靜態展示融合各部落的生物多樣性、生活中的文化、友善農業、林下經濟、以植物與文物營造的生活空間,並有五場次DIY活動,民眾可以現場報名參加(名額有限),由部落講師帶領學習里山自然素材在生活中的應用,包含香蕉絲工藝、稻草童玩製作、藤編手環、毛線球、籐環鑰匙圈、沙勒竹編織、里山動植物印花樂,展期由11月5日至11月12日止(每天11:00−19:00),歡迎大家把握時間參觀。
本文與林務局合作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