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帝雉,台灣人一定不會不熟悉,牠不只被印在千元鈔票背面,還是台灣本島的鳥類特有種,主要棲息於海拔1800至3300公尺的山上。因為經常出沒於薄霧中的林道上,被稱為「迷霧中的王者」,這種神秘而美麗的生物,在1966年,被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列入紅皮書瀕危物種之一。
值得慶幸的是,經過30年的復育,帝雉的數量近年呈現穩定成長的趨勢。玉山國家公園管理處(簡稱玉管處)公布長期調查結果,帝雉數量從1985年間的5000多隻,至今已達1.1萬隻,民眾可於玉山國家公園的大鐵杉、瓦拉米、塔塔加等地區,見到牠的蹤影,但切勿任意觸摸及餵食。
根據台灣國家公園網站資料,帝雉的種類認定,是源自於1906年英國鳥類採集家沃爾特・古德費洛(Walter Goodfellow),在阿里山看見鄒族人頭上繫著兩片雉類羽毛,帶回英國研究後,將此羽毛鑑定為台灣特有的新種鳥類。自此之後,許多國內外科學家如黑田長禮、鷹司信輔及謝孝同等人,都慕名前往,希望一睹帝雉風姿。
玉管處表示,帝雉雖在台復育有成,但因棲息地被破壞及早期盜獵頻繁,仍是全世界密切關注的物種。⟪華盛頓公約⟫將其列在第一類禁止買賣名單中,在台灣也為國家第二級保育類野生動物,儘管如此,玉管處近期仍發現有捕鳥網或獵具在園區中,不排除有人非法獵捕的疑慮,除了與警方合作加強巡邏外,也呼籲民眾不要以身試法。
撰文/江愷庭
責任編輯/OT編輯部
圖片/維基百科
*本著作權屬一路報導,侵害必究;未經許可不得任意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