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山
歐都
Go Pro
letsgoplay
thule
previous arrow
next arrow

【專訪】陳彥博、李筱瑜組隊跨域訓練 單攻台灣五嶽、單車騎闖東海岸

社子島的咖啡廳二樓傳來談笑聲,剛一起挑戰完百岳單攻計畫、東海岸一日騎行的陳彥博與李筱瑜,正在互相調侃著對方最擅長的運動專項有多虐、如何不適合自己。看得出這對超人訓練組合在彼此專業領域間互相精進的跨域精神,而對於一位頂尖戶外運動員,「跨領域」的專業交流有多重要呢?對「冒險與挑戰」的執著,如何讓他們成為台灣最卓越的運動員?

與兩人輕鬆談笑間,差點忘了眼前的兩位分別是以5年完成7大洲8大站極地超馬賽事的超馬專家與第一位晉級 IRONMAN 226K世界超鐵總決賽的華人鐵人選手。

 

運動員卓越成就的背後,是什麼力量支持著他們向更高的殿堂邁進?談到超馬、三鐵、高海拔越野跑、划SUP到小琉球,總是離不開「戶外運動的好玩」、突破極限後體驗「身體變化的樂趣」、以及面對新事物如初生之犢「好奇的無畏精神」。

 

陳彥博與李筱瑜的百岳單攻訓練計畫。圖/陳彥博

 

頂尖運動員的跨域昇華

 

年少時從競速滑輪跨域田徑選手,最後投身極地超級馬拉松超過10年,對陳彥博而言,跨域學習更攸關「生存」,面對沙漠、冰原等多變環境,對各領域了解越多越能順利應對。參加加拿大育空冰河超馬賽時,橫渡遼闊冰河谷地,當時面對的是零下56度急凍世界。為了讓選手有面對嚴酷環境的能力,賽事前由軍方雪訓教官指導有關冰原上的求生知識等在國內不曾接觸到的領域,跨域訓練讓面臨凌晨失溫時能生存下來。

 

加拿大育空冰河超馬賽面對國內不存在的地形挑戰。圖/陳彥博

 

對於25歲才投身戶外運動,35歲才成為一位職業運動員的李筱瑜而言,跨域學習像是長達20年的執著,從美工科出身、車禍受傷、成為健身教練、跨足鐵人三項,在一般認為已經不是運動生涯高峰的年紀成為頂尖三鐵選手,跨領域豐富自己的生活經歷,也讓今年43歲的李筱瑜仍能保持超高水準的運動實力。

 

騎上三鐵車奔馳的李筱瑜。圖/李筱瑜

 

超人訓練組合的QA對談

 

Q:是什麼契機促成你們的跨領域組隊訓練?

 

陳彥博:高中跑田徑的時候就認識筱瑜姐了(彥博笑著轉頭偷瞄筱瑜姐),但是那時候完全沒想過現在會一起訓練。

 

李筱瑜:聽他在講的咧!我們其實後來才在賽事中遇到,今年因為疫情,國外很多賽事彥博都沒辦法參加而留在台灣,有一些訓練計畫問我要不要一起參加,剛好一個SUP活動因風浪太大取消,覺得跑山應該也很有趣、好玩,就欣然答應了。其實也不算很高強度的訓練啦,就當作出去輕鬆騎車、跑步,順便看看風景(輕鬆?語畢彥博露出驚恐的表情)。

 

雨中騎行東海岸線。圖/陳彥博

 

Q:卓越的運動表現需要天份嗎?

 

李筱瑜:需要短時間爆發力的運動才更需要所謂的「天賦」,我們長距離耐力賽,只能靠超大量的訓練來達成,別人都已經睡著、或是還沒睡醒時,我們都在訓練,在要求成長時,我從來不會對自己太好。有時候聽到有人說我們很有天份可以完成高難度挑戰,心中就有氣欸,你也有同感對吧(轉頭笑看彥博)。

 

陳彥博:是啊,我們真的花非常多時間維持高強度訓練,然後要時不時的觸碰自己身體的極限,那是非常痛苦的歷練卻是必要的,不過我其實很享受訓練自己然後有所成長的過程。

 

Q:如何看待運動訓練與平凡生活中的平衡?

 

陳彥博:其實高強度訓練已經成為我的生活一部份了,很難區分兩者,長期一直保持著每週數百公里的練跑量,已經成為我的習慣,沒有跑反而會覺得怪怪的。在「靠跑步養活自己」和「專注訓練」兩者間,對我來說反而才是生活中需要追求平衡的天平兩端,這幾年投入心力在Run For Dream夢想工作室、寫書、電影、演講,這些除了是自己有熱忱執行或是想有所貢獻的,也是為了能讓自己持續跑下去,相較之下跑步訓練其實是生活中很單純很享受的部份。

 

李筱瑜:我們最近都會臨時揪去練跑,可不是一般人可以接受的那種強度,一跑就是4、5個小時,透過戶外運動挑戰自己是我們生活的一部份。我覺得大家都有自己追求的生活,有些人會把運動當作休閒,我覺得很好,像我們這種跑法,我……覺得也很好(語畢兩人相視露出調侃自己的滑稽表情)。

 

攝影/劉世淳

 

Q:跨域訓練中從對方身上學到什麼?

 

李筱瑜:專業項目上,以前都是踩單車用輪子爬山、在公路上挑戰自己,對自然、山脈的了解遠不如彥博,而且我自己是個路癡,以前不太可能自己上山,能跟彥博一起上山訓練很安心,因為我不懂的他都懂,用到的肌群更是不同,是全新的挑戰。以前會選擇玩三鐵,本來就是因為玩一項玩久了會覺得無聊,現在能玩到更多種戶外運動很開心、讓生活更充實了。

 

陳彥博:一早在台東,說出發就出發了,腳踏車一騎就是幾百公里,下坡一看時速竟然快70公里,能跟著筱瑜姐體驗這些以前沒有過的運動經驗很酷。過去走過不少國家,認識了不少比我更頂尖的運動員,很驚訝的發現,他們都跨足了很多種完全不同領域的項目,而且都玩的很厲害,我覺得各項戶外運動都有其中的眉角(台語),都能掌握時也代表身體的全能開發,對運動員來說非常重要。除了專項技術的切磋,筱瑜姐的心態也有影響到我,在未來面對自己身心變化時能有所準備。

 

Q:對未來自己的運動生涯有什麼期許?

 

陳彥博:繼續在超級馬拉松項目持續精進囉!本來2020有許多計畫,如:摩洛哥超馬賽、智利超馬賽、肯亞移地訓練、到美國考證,都因為疫情沒辦法執行,之後有機會還想完成。今年剛好留在台灣,有機會跑完五嶽等國內名山,也發現台灣的山脈有不少具有潛力成為國際超馬賽事的路線,國外朋友到台灣來我也都會帶他們去跑山,希望未來有機會、能力使國際高山超馬賽能在台灣舉辦。

 

李筱瑜:我還會不斷保持現在的實力,甚至超越,我覺得年紀不是問題,只在看待自己與訓練的方式,之後想去完成日本四大超級鐵人賽事,創造更多紀錄,但比起現在彥博年紀時的自己,得失心更少了,今年就順其自然,在台灣輕鬆騎騎車、爬爬山、看看風景,也不錯(其實對一般人來說還是如超人般的挑戰行程)。

 

從「覺得好玩」到「卓越成就」

 

與兩位台灣最卓越運動員對談的這個下午,見證了最純粹的挑戰信念,他們都從一開始覺得「好玩」到產生興趣後繼續「堅持」,在相對保守、缺乏冒險精神的國內環境氛圍中,跳出舒適圈投身更高水準的運動環境,發現自己與國外頂尖選手有顯著實力差距的衝擊時,享受「被電後想辦法超越」的過程,闖出超高標準的成就,我想,這就是「台灣精神」吧!

 

在社子島河堤上,我們與超人訓練組合道別。攝影/劉世淳

 

不知道其他人想像中的頂尖運動員是怎樣的形象,這次訪談看到的不僅是嚴謹訓練與傲人成績,而在他們身上可以看到還有一種以詼諧、幽默、泰然的態度來看待許多變化與即將面臨的挑戰,也許是大自然帶來衝擊後自發的謙卑,或歷經艱困後的身心成長,才蛻變成現在的陳彥博、李筱瑜。

 

 

撰文/王一訢
攝影/劉世淳
圖片/一路報導、陳彥博、李筱瑜
責任編輯/OT編輯部

*本著作權屬一路報導,侵害必究;未經許可不得任意轉載!

你可能會喜歡

熱門文章

想了解更多
stream trails
canada goose
isun
owl camp
Active Intelligence
previous arrow
next arr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