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山
歐都
Go Pro
letsgoplay
thule
previous arrow
next arrow

移動式攀岩場來了! ClimbAID「隨車」開進黎巴嫩難民收容區

點綴著繽紛色彩的卡車緩緩開入因連年戰火而殘破不堪的黎巴嫩街道,不過,它的任務不是裝載武器帶來無止盡的殺戮,而是一座小型的移動式攀岩場,為生活在此卻看不見未來的那群青年們築起一道希望之牆……

戰火中的黎巴嫩

 

黎巴嫩位於地中海東側,這個緊鄰敘利亞、以色列的國家,近年飽受戰火摧殘,僅僅擁有不到500萬人口的小國家,卻容納了超過150萬因戰火失去家園的國民與來自鄰國的難民。今年黎巴嫩與以色列再起戰火,持續遭到空襲轟炸;去年首都貝魯特更發生震撼全世界的大爆炸,黎巴嫩面臨著自1990年內戰後最大的國內危機。

 

國家危機中最大的受害者,莫過於生活再這片戰火之地上的青年、兒童,國際非營利組織ClimbAID自2017年開始進駐黎巴嫩境內貝卡谷地一帶,希望能起到積極的教育作用,據聯合國統計的資料,這裡居住著約50萬人來自巴勒斯坦、敘利亞的難民,其中僅有50%的青年受過小學等級教育、約15%受過中學教育,普遍存在成為童工的現象,為沒有管道接受學校教育的兒童提供教育的場地、庇護所,也是ClimbAID以貝卡谷地為基地的原因與目的。

 

難民營中臨時搭建的攀岩場。圖/ClimbAID

 

移動式攀岩車開進黎巴嫩街道。圖/ClimbAID

 

ClimbAID

 

ClimbAID於2016年成立於瑞士,旨在以體育運動為核心,凝聚來自不同背景的人,透過免費攀岩課程、設立小型攀岩場,傳授難民收容區中的青年運動技巧、團隊合作、與解決問題的能力,目前這個組織有來自全世界的義工參與計畫。

 

圖/ClimbAID

 

進駐各個難民收容區是組織的終極目標,目前ClimbAID在世界上有三個進駐地點,分別是瑞士、希臘、黎巴嫩,這三個國家都收容了來自敘利亞、巴勒斯坦、北非的「無身分者」,這些住在收容區中的青年普遍存在著自我身份認同、缺乏教育的問題,攀岩運動場中有著充滿各色彩的岩點、可以追尋的成就感、笑聲、指導他們爬得更高的人,是一座收容區中屬於青年的小天地。

 

追求性別平等是ClimbAID成立的另一個宗旨,攀岩正好是最友善性別的運動項目之一,男性與女性幾乎可以在同一個水平上運動、競技、挑戰,成為ClimbAID用來打破性別框架的最佳利器。

 

圖/ClimbAID

 

圖/ClimbAID

 

移動式攀岩車開進貝卡谷地

 

黎巴嫩貝卡谷地幅原遼闊,遍布多座大型難民營,以組織目前的人力,若僅建立一、兩處攀岩據點,並無法達成積極目標,ClimbAID創始人Beat Baggenstos在2017年提出移動式攀岩車的想法,讓小型攀岩據點可以依固定周期輪流在各個據點出現。

 

要將攀岩牆搬上車移動聽起來簡單,但有很多技術難題需要解決,攀岩牆表面看起來是一面簡單的牆,但因牆上需要鎖上可以安全承重的岩點,牆面之後其實是複雜的鋼架結構,移動式的岩牆設備需要在可移動性和強度上取得平衡。最後誕生的這部「移動式攀岩場」改裝自一輛四輪貨車,開到定點位置後,會將岩牆本體、防摔軟墊卸下,再搭建臨時天幕,幾個小時就可以在收留區中搭建一座臨時的小型攀岩場。

 

打造移動式攀岩車。圖/ClimbAID

 

儘管這些攀岩場甚至離地雷區、軍營僅一個街區的距離,但當這些稚嫩的年少臉龐在岩牆周圍露出最真誠的笑容時,我們覺得這才是他們這個年紀的孩子應該擁有的。

 

圖/ClimbAID

 

ClimbAID稱這些臨時出現在收容區中的攀岩設備為「角落」,在這裡,不論性別、年紀,兒童、青少年們可以在岩牆上挑戰自己本來可能辦不到的事情,目前組織也正在招募更多的志願者,將攀岩運動帶入更多需要的地方。

 

撰文/王一訢
圖/ClimbAID
責任編輯/OT編輯部
*本著作權屬一路報導,侵害必究;未經許可不得任意轉載!

你可能會喜歡

熱門文章

想了解更多
stream trails
canada goose
isun
owl camp
Active Intelligence
previous arrow
next arr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