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山
歐都
Go Pro
letsgoplay
thule
previous arrow
next arrow

【岩人之聲】陳烜毅:定線就是透過肢體思考,創造出攀登的一百種可能

岩牆上每一條攀登路線,都是由專業的定線員(Route Setter)設計出來的。陳烜毅認為,所謂定線,並非像人們以為的單純制定路線而已,同時必須考量到路線美觀、型態配置與其它現實條件,實際的定線過程比想像中要來得更具挑戰......
  • 陳烜毅,綽號「閃電」,自 2017 年開始攀岩,2020 年時逐漸淡出比賽、轉往戶外抱石,與此同時受到岩館的邀請,開始兼任定線員的工作。定線的過程,包括設計邏輯與必須納入考量的條件,再經由反覆試爬後調整、讓路線更加精緻,整個過程相當消耗心力,因此他認為,定線並不像大家以為的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我會開始接觸定線,是因為認為可以透過它快速地累積 Beta(攀登路線的資訊),並幫助自己去思考更細節的事情,比如身體平衡的方式、或出力時的感受等等。就理論來講,這些對我的攀岩能力是有幫助的,所以我才會去定線。

 

基本上,定線的過程就是透過岩點鎖出一條你想出的動作路線,但在實際定線的時候,考量點其實比想像中還要來得多,並不像大家以為「只是定出一條好玩的路線」這麼簡單。

 

 

定線員必須將岩館的要求納入考量,像是路線的觀賞性或型態配置,透過這些來達到視覺上的美觀與社群宣傳效果,同時也要避免在同一個級數裡設計出動作太過類似的路線,否則,攀爬者會覺得像在爬同一條路線、沒有什麼意思,這就會影響攀爬的體驗感受。

 

就攀爬者的角度來說,當然不可否認的是,身高對攀爬一定會造成某些影響,但我們定線員可能就會透過手點、腳點的配置,或是其他方法來蓋掉這樣的差距。隨著路線級數越高,有些動作就不得不用距離來創造難度。不過,如果只是一條 V1 到 V3 的路線,我們通常不太會去在乎那些本來就爬得過的人,而是去在意那些想要爬過這條路線的人,兩者之間的定線邏輯就會不同。

 

相對的,隨著岩館越開越多,館方們都會希望提升換線頻率與路線品質來吸引客源,但這對定線員來說,就很考驗自身能力跟效率。在一天之內,大概要定出 3 到 6 條路線,我們需要花很多時間做調整、把路線精緻化,因此在有時間壓力之下,就很難做出太多大膽的嘗試,只能想辦法先把當天的路線產出完成,有餘裕時才去創造自己覺得不錯、好玩或複雜的路線。

 

 

定線就像一個夢想,既有的岩塊就是你的現實考量。因為有時候不能鎖出自己想要、有興趣的路線,只能定出大家爬得開心的路線,這種感覺就很像只是工作而已。但當我鎖出一個我自己想像出來的動作,再加上這個動作如果還沒有其他人想到的話,我就會更有成就感,而這也是我所認為的定線的意義與價值。

 

 

 

老實說,攀岩到現在,我有時仍然會覺得自己的攀爬能力不足。因為定線時會需要自己試線嘛,那每個人攀岩都有屬於自己的強弱項,而我知道自己的強弱項差距比較大,所以有些路線定出來時,我就會很難分辨那條路線的強度是否準確。

 

定線員也會有定線疲勞的時候,但對我來說,只要每次定線都可以嘗試做出我想要的新的動作,那就會讓我有動力繼續定線下去。

 

至於如何拓展自己對路線的想像?我覺得這個跟個人經歷會有很大關係。就像我自己還有在玩戶外攀岩,偶爾也會開發戶外的抱石路線,相較起來,戶外的變化比起室內還要豐富、多元,所以只要我覺得路線有趣、或我可能過不了的路線,我就會想把它帶進室內玩玩看。

 

 

 

因為在戶外攀岩都有非常多的 Slab(內傾、俯角),所以定線時特別喜歡玩平衡和需要靠身體協調的路線。在這樣的路線,腳和身體的相對位置就比手還要來得重要,雙腳的移動順序和身體的位置都會很大地影響爬不爬得好。

 

不過,一般在岩館其實很難玩到純靜態的平衡路線,通常都要在定比賽路線時才有機會玩到。這是因為在比賽的時候,牆面上都會淨空、並且只留比賽路線的岩點,可是平常的牆面都是多條路線岩點混在一起的,所以攀爬者的身體沒辦法完全貼牆,貼太緊很容易被其他路線的岩點擠下來;再加上,平衡路線在攀爬時通常不會有太大的動作、不夠刺激,大大降低它的觀賞性和趣味性,路線數量自然而然就會比較少。

 

在比賽時,牆面上都會淨空、並且只留比賽路線的岩點。

 

儘管每次定線時都會遇到不同問題或挑戰,但只要我可以鎖出讓自己喜歡、也讓大家感到驚艷的動作路線,那就會讓我覺得開心、很滿足了。

 

延伸閱讀|Urban Climbing──當攀岩文化蔓生在台北街頭……

延伸閱讀|【山人之聲】陳宥伶:完登 285 三千高山……走出大眾路線,才是我登山的開始

 

撰文/吳柏樺
責任編輯/OT 編輯部
圖片來源/陳烜毅
*本著作權屬一路報導,侵害必究;未經許可不得任意轉載!

你可能會喜歡

熱門文章

想了解更多
stream trails
canada goose
isun
owl camp
Active Intelligence
previous arrow
next arr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