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山
歐都
Go Pro
letsgoplay
thule
previous arrow
next arrow

環境

熱門文章

2018-06-27

常常有朋友問我:「要怎麼挑一支適合賞鳥的雙筒望遠鏡?」,這個問題越來越不容易回答,原因是望遠鏡的選擇比起十年前多了很多,各種設計與功能滿足了不同的賞鳥需求。

2020-11-06

武漢肺炎(Covid-19)促使人們思考新興傳染病與自然生態破壞的關聯,如今終於有了更進一步的科學證據。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小組(IPBES)發表「疫情報告:逃離瘟疫世代」(#PandemicsReport: Escaping the 'Era of Pandemics')報告,指出人類對待自然的方式在沒有根本改變的情況下,未來的疫病大流行,比起武漢肺炎將更頻繁地發生、造成更多人死亡,並對全球經濟造成更大的破壞。而要扭轉這一切,則仰賴我們對待這次疫情的態度徹底翻轉。

2020-11-05

最近網路流傳一張科莫多龍(Komodo dragon,學名:Varanus komodoensis)在印尼林卡島(Rinca island)工地擋下卡車的照片,強烈的衝突感喚起民眾對於保育與開發的反思,並紛紛表態,反對印尼政府在科莫多龍棲地上興建公園。但科莫多龍面臨的威脅不只人為開發 ,氣候變遷恐怕使牠們僅存的5個島嶼棲地減少成2個,專家警告,這個在地球生存超過100萬年的物種,可能在未來數十年內大量消失。

2020-11-04

BBC報導,根據各界專家看法,未來四年誰入主白宮,很可能對氣候變遷的因應有關鍵性的影響。 氣候變遷科學家表示,川普連任可能使全球暖化失控。他們擔心,再給川普四年任期,石油和天然氣基礎設施不但不會被淘汰,反而會透過新建跟強化,再多戰數十年。科學家認為,拜登的氣候計畫將是全球打贏氣候戰爭的機會。

2020-11-03

今年全世界珊瑚大規模白化,台灣也無可倖免,7至9月間美國國家海洋暨大氣總署(NOAA)持續對台灣墾丁周邊海域的珊瑚礁白化情形發出最高級2級警告(Alert Level 2)。為了解墾丁珊瑚白化情形,今年9月台灣環境資訊協會與在地潛店合作展開調查,結果顯示,墾丁部份地區的珊瑚超過55%已發生白化,有些珊瑚則可能因為撐不過白化,已經死亡。

2020-11-02

根據獨立報報導,遠古地球上最少曾有六種不同的人類物種,但今天地球上只有一種人類存活下來,就是智人(Homo sapiens),而導致數個遠古人種滅絕,只剩智人遍佈整個地球的原因是什麼?有研究發現,早期其他人類物種滅絕的原因可能和今日人類的最大威脅一樣——氣候變遷。

2020-10-31

《土壤及地下水污染整治法》(簡稱土污法)上路20年,累積列管的8845處污染場址,其中污染農地面積達1185公頃,成為良田的傷痕,多年來已投入超過21億元的經費進行整治。 環保署署長張子敬於10月21日出席《土污法》20周年特展表示,目前已有7039處場址解除列管,約有80%的污染場址完成整治,剩餘污染場址中,有1366處為農地,約206公頃,預計2021年底前可全數完成整治,其餘440處事業場址,亦將持續監督改善,「未來將加強建土壤及地下水污染監測系統的建置,降低農地受到污染的風險」。

2020-10-27

根據瑞士再保險公司(Swiss Re)的一項分析報告指出,全球GDP的一半以上,也就是約42兆美元,取決於健康的生物多樣性,但目前卻正走向崩潰臨界點。研究也顯示因糧食、乾淨的水和空氣以及防洪等自然所提供的服務,還有野生動植物及其棲息地被人類活動大肆破壞,導致全世界有1/5的國家面臨著生態系統崩潰的風險。

2020-10-26

最新研究指出,由於氣候變遷,亞馬遜許多區域正逐漸喪失其原有特色,當地蓊鬱的雨林(rainforest)可能變成樹木稀疏的開闊莽原(savannah),目前多達40%的亞馬遜雨林已經變得比較接近莽原,而非雨林。

2020-10-25

世界自然基金會(WWF)於2020年10月12日發表報告《大自然現正招募中:自然解決方案如何推動綠色就業復甦》指出,以自然為本的解決方案不但能提供就業機會,幫助振興經濟,還能實現永續發展目標。

2020-10-24

是什麼物種這麼美,以「晶」、「鑽」、「翠」、「玳」、「璀」、「藍」、「蘭」、「綺」等字當屬名?答案就是灰蝶!台灣約莫450種蝶類中,超過1/4為灰蝶科。儘管科名中有個「灰」字,卻有「蝴蝶王國小精靈」之稱;多數灰蝶除了擁有美麗的外表,出身更是自帶神秘感,台灣特有種灰蝶不但比例高,姊妹種通常都在千里之外。 甫上市的《台灣蝶類誌》第四卷即鎖定灰蝶科為主角,紀錄台灣本島、離島等120多種灰蝶形態,非讓國人著迷於灰蝶的魅力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