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山
歐都
Go Pro
letsgoplay
thule
previous arrow
next arrow
2021-02-21

《森林療癒了誰?》 在社區敦親睦「林」 預約一趟身心療癒之旅

近年來,森林療癒活動逐漸盛行,成為修補人與自然關係的一帖良藥。但森林療癒所關照的,不應只有參與者的健康,更要容納在地社區與山林環境的永續發展。林業試驗所出版的新書《森林療癒了誰?里山社區的行動參與》,便嘗試將森林療癒紮根社區,完整紀錄林試所耗時三年,培力花蓮大農大富里山社區推動森林療癒的成果。

森林療癒是一門囊括森林科學、醫學、心理學的跨領域專業,該如何將這套心法帶入社區?《環境資訊中心》專訪本書總編輯——林業試驗所植物園組組長董景生,分享他眼中的森林療癒,以及在里山社區蹲點的理念與實務。

 

森林就像一位「無言的諮商師」 療癒了高壓上班族

 

根據聯合國報告,2050年全球將有2/3的人口居住於都市。在高度都市化的生活中,人與自然的關係變得脆弱且斷裂,身心處於失衡狀態,彷彿患了「大自然缺失症」。

 

董景生表示,需要被森林療癒的對象,往往不是孩子,也不是有大把時間接觸自然的退休族群。「生活壓力很大的都會藍領或CEO,自然缺失最嚴重。」

 

無止盡的工作與生活壓力,鈍化了人們的五感,也放大了焦慮與疏離。走進森林,除了能吸收芬多精,達到抗焦慮、減壓及安定放鬆的多重效用。

 

森林療癒引導員協助參與者放下恐懼,透過打赤腳、蒙住雙眼等方式喚醒五感,感受森林傳遞的信號,重建與大自然的連結。圖/林試所

 

伸展感官體驗自然 療癒餐減去過度擺盤與調味

 

森林療癒有別於一般的休憩活動,需透過專業的「森林引導員」作為橋樑,帶領民眾與森林這位「無言的諮商師」產生連結與互動。董景生解釋,引導員並不會像解說員,告訴你植物的學名知識,「療癒是一種去知識化的自然體驗,要伸展你平常用不到的感官,那是引導員的工作。」

 

除了在林中漫遊,「療癒餐」亦常被融入森林療癒的一部分。有別於觀光區常見的「風味餐」,療癒餐結合里山概念與食農教育的精神,減去繁複擺盤與過度調味,原始地呈現來自在地風土的滋味。

 

董景生舉例:「一碗用在地食材做的野菜湯中,有你不太習慣的味道,這會誘使你放慢速度、重新體會吃這件事,進而感謝環境的贈與。」

 

森林療癒餐運用地方食材、健康調理方式,讓參與者在森林或氛圍良好處用餐。圖/林試所

 

歡迎來到療癒之森 「新公有物」概念:讓社區成為共同管理人

 

森林療癒了遠道而來、尋求放鬆的人們,那麼生活這片森林周邊的社區居民呢?森林療癒的場域多為公有地,而著名的「公有地悲劇」理論,就指出公有地和無主地常被劃上等號,個別使用者往往在未考量環境與其他使用者、短線私利操作下,導致破壞悲劇。

 

實踐「新公有物」的概念,也就是讓在地社區居民成為公有物的共同管理人,發展出共享、永續利用山林的精神,以及自發性管理的共識與機制。發展社區導向型的森林療癒,是本書提出的一種可能性。

 

董景生轉述社區理事長的觀點,不論是來自公部門或民間團體的森林管理者,都會來來去去,「但社區一直在。」林試所的團隊花了三年的時間,蹲點在花蓮大農大富平地森林周邊的里山社區,以在地居民的參與為主體,與社區合作發展出跟地方環境、歷史與文化緊密連結的森林療癒活動。

 

位於大農大富平地森林旁的阿美族部落,就將森林療癒的原則與歷史悠久的「馬佛陶藝」結合,讓參與者在窯廠裡透過五感體驗,建立與土地、在地文化產生連結。圖/林試所

 

「讓森林療癒這件事,拓展成社區成員本來就在做的事。」董景生強調透過社區資源的盤點,讓社區長出自己獨特的觀點與活動。

 

聆聽環境的信號 善用自然所給予的

 

「社區每辦一場場活動,都是在自我訓練成長。」即便大農大富平地森林的蹲點計畫已告一段落,董景生形容,共同參與此計畫的學者都已經被社區「黏住了」,仍常回到社區,與在地居民持續教學相長。

 

董景生表示,民眾報名參加森林療癒後,實測結果發現,活動內容少一點、越針對在地的森林資源條件,放鬆與療癒的效果就越好。「我們偶而會設計過多活動,但療癒效果要好,是要讓參與者真實體驗環境,而不是把所有活動排滿。」

 

董景生(右一)與社區居民合作規劃森林療癒活動。圖/林試所

 

談到森林療癒的終極目標,董景生認為是要讓人們接觸自然環境,並學會聆聽環境傳遞的信號,正面地改變環境。以林試所蓮華池研究中心的故事為例,董景生表示,當時發展森林療癒的規畫時,認為通往集水區高低不平的碎石步道是劣勢,需要改善。後來透過活動引導感官體驗,那條碎石步道卻成為森林療癒引導員能善加利用的資源與條件。「如果這條路是平整的水泥地,你走過就忘了。」

 

透過森林引導員的帶領,學員閉上眼睛赤足探索步道,透過團隊信任並開啟感官,連結自身與自然,達到療癒的效果。董景生表示,人們在面對自然時,若能放下既定的認知,透過感官重新與自然連結,將會發現,人其實不一定要改變環境。「開發是無止盡的,就像欲望一樣無法被滿足。」森林療癒不只療癒人,也療癒土地,達到啟發參與者投入、修復人與自然關係、環境保護的行動中。

 

 

本文轉載自環境資訊中心
撰文/環境資訊中心記者  黃思敏

一路報導熱愛戶外也關心環境,歡迎與各界環境NGO刊登講座與活動資訊
聯繫資訊:[email protected],OT編輯部

你可能會喜歡

熱門文章

想了解更多
stream trails
canada goose
isun
owl camp
Active Intelligence
previous arrow
next arr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