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候鳥區域約在北緯20度到南緯30度之間,東起馬紹爾群島、所羅門群島,西到安達曼群島、蘇門答臘,北至馬里亞納群島、婆羅洲北部,南止於澳洲。留鳥只在少數地區活動,如斯里蘭卡、緬甸南部與越南南部等。
臺灣地區的燕鴴科僅Oriental Pratincole這種,我們也常習慣把燕鴴當成鷸鴴裡的一員,事實上除了分科不同以外,燕鴴的活動場所是以旱地環境為主,有別許多鷸鴴的高度親水性。燕鴴的分叉狀尾羽、優雅的飛行姿態,是與諸位燕子們相似,因此得名;客家話叫牠為「燕尾砂鳥」,表達的相當傳神。
燕鴴也和某些鷸鴴科鳥類一樣,有個由亞洲大陸北邊,往來於澳洲、新幾內亞的遷徙路徑,2008年嘉義便曾經發現一隻掛有澳洲足旗。然而牠在東亞這邊的繁殖區,是在西伯利亞南側至菲律賓之間,分布的緯度可比許多鷸鴴低上了不少;且冬候鳥的行動區域沒把臺灣包括在內。臺灣野鳥名錄將燕鴴列為「普遍性夏候鳥」,實際上牠必然有個實力不弱的過境族群,又其「普遍性」程度只限定發生於某些縣市裡,怎麼說呢?請看以下分析。
一、各地燕鴴出現情況:
對於【表一】,可以由各方的角度來探索面貌。
記錄筆數方面,前六名(即全臺前三分之一)的順序是:花蓮、屏東、臺南、宜蘭、澎湖及彰化。在較具備對比概念的記錄機率%項目上,數據最多前六位為:花蓮、屏東、雲林、彰化、臺南與澎湖;和記錄筆數的地點相比,多了雲林、少了宜蘭。如此可以認定:彰化、雲林、臺南、屏東、宜蘭、花蓮及澎湖,當為燕鴴活躍程度較高的地方,而這七個縣市都是擁有較闊之平原環境,即便島群型態的澎湖也是平坦如夷。所以燕鴴出現的熱絡程度,會與農地(尤其是旱地)面積大小有關,這個重要的概念要先建立起來。臺灣北部各縣市,由於平原面積少,加上人口密度也較高,在【表一】顯示出的燕鴴活動度普遍偏低;山地縣的南投亦是如此。
再觀察記錄數量最多之項目,由於這題會受到候鳥移動的顯著影響,較有發生情形的不穩定性,所以前六名縣市:嘉義、宜蘭、彰化、屏東、臺南、桃園,當中位在首、尾的嘉義、桃園,並沒列在前面說的燕鴴活躍程度之處,不過這兩地的記錄發現數據,還有著中等程度的表現。在【表一】記錄筆數、發現機率雙雙奪冠的花蓮,其最大記錄數量就不怎麼醒目了,原因是花東縱谷內的平原地形為長條狀,將燕鴴群量匯聚起來的效果會相對有限。
在臺灣,臺糖公司所屬的各處蔗田,是燕鴴選擇繁殖的重要棲地之一,另外大型溪流下游處開闊的礫石地,也發現會被燕鴴用來生蛋、育雛。而臺中大度山區上的蕃薯田,亦有燕鴴繁殖群活動,這個地點就相當特別了。經過搜尋多方面的資料,以記載內容有交配、築巢、卵蛋、雛鳥、欺敵等的關鍵字樣,視為確切繁殖的行為表徵,在【表一】以【o】符號標示於各個發生的縣市。因此在臺灣的中西部、東部各縣市,加上離外島的金門、澎湖,都有燕鴴繁殖;連山多、平地少的南投,也於集集攔河堰一帶有過發現。
就臺灣北部還有馬祖,還沒有燕鴴繁殖的確認報導。鳥況記錄裡,臺北的松山機場、田寮洋、金山清水、華江橋等地,以及桃園大園的圳頭、廣興堂、沙崙等沿海空曠處,均有標示出發現到幼鳥。因為燕鴴屬於早熟性鳥類,再考量棲地環境的條件,以上這些地點所看到的,很可能是當年出生、自他處飛來的極年輕個體,真相如何還有待持續注意。
二、月份出現情形:
由【表二】來看,臺灣的燕鴴出現主要集中在4月至10月之間,並且四季的特色各有不同:春天的記錄筆數最多,秋季記錄數量最高;夏天兩個參考指數的強度,介在春、秋之間;冬天見到的機會最低,卻也沒達到稀有之等級。
把鳥類資料庫裡記錄數量超過500隻的內容,整理在【表三】,總共有15筆,其中只有1筆發生在7月,其餘都在9、10月份;出現在五個縣市之中:彰化(5次)、臺南(4次)、宜蘭(3次)、屏東(2次)、嘉義(1次)。
以宜蘭的情形最具話題追蹤性,像【表三】之顯現,9、10月大量燕鴴見到的地點是在新南,也就是靠近蘭陽溪出海口附近。不過筆者找得到宜蘭的燕鴴繁殖地點,僅有蘇澳一個(詳細位置不詳),即使還另有繁殖處,也不會數目能夠達到上千隻,如此以北方遷徙過來群體的可能性居高。
至於彰化、嘉義、臺南、屏東,皆位在臺灣西部大平原上,都有著燕鴴的繁殖現象,具備形成【表三】各個事件的基本條件。只是目前對於臺灣燕鴴的繁殖觀察似仍不充足,當牠們育雛的期間結束以後,是不是與家燕一樣,鄰近區域之內的個體會從事大量集結?這樣子的兜攏範圍多廣?數量規模會是多大?發生的時間及持續的日子各為如何?全沒能找到資料加以說明。【事件1】嘉義太保的三筆記錄(皆由同一人登錄),觀察時間前後超過一個月,數目並有漸次增加的情勢,這個記載的內容值得參考一下。
只是【表三】裡,至少【事件6】的發生地點:彰化員林,該處周圍並不存在大量燕鴴繁殖的環境條件,除非是從更遠地方(至少有10公里以上)向心式的集中飛來。而【事件15】的屏東墾丁,便更具有秋季遷徙的強烈內涵了。
三、各季節的出現強度:
這項題目是以【表四】進行觀察,用百分比高低來顯示出現率的相對程度。若以超過50%當作參考標準,那春季至少在澎湖、馬祖(基隆、苗栗的記錄筆數太少而不算入),秋天的話是在桃園、宜蘭,會有個較高的出現機率。再注意到金門的燕鴴記錄出現在春、夏季,於是該地秋季的極低發現率,適可與馬祖、澎湖之同樣狀態形成聯結:三者都位在臺灣本島以西的位置。
秋季部份,在臺灣本島西部由雲林至高雄之間,除了嘉義的記錄比例超過30%,其餘縣市均只有十幾%,可能表示這個區域秋天相對偏低的活動度,不過2004/10/9太保市2,810隻,卻也存著龐大族群雲集一處之機會性。
咱們臺北地區的燕鴴出現情形如【表六】,與【表二】所顯示的全臺灣狀態差不多:春天的記錄筆數佔全年半數以上,秋天的記錄數量最大;因為沒有繁殖群,所以夏季的發現率不佳;而秋季南下族群自8月份起開始活躍。
四、冬天出現情況:
這方面的記錄量共有31筆,於【表六】分布在13個縣市,整體範圍還算廣泛,卻少了發現情況不差的桃園、彰化與嘉義。此季節記錄筆數較多的是宜蘭、臺北與屏東,都有居於在臺灣島首、尾位置的關鍵因素。
相對於其它冬季記錄數量的全在10隻以下,這筆2006/1/8新竹港南325隻,頗有著驚天動地的龐大量,也是目前12月至6月之間的最高數目。表示年初之際,還能夠見到成群的燕鴴移動而來,然而牠們的出發地會是哪邊?看過分布圖,還沒得解。
以桃園的情況來作文章結尾。在【表一】,是為臺灣北部各地最大記錄機率,以及最大記錄數量的雙重擁有者;於【表四】,乃是全臺灣各地秋天出現比例的最高者。合起來說,桃園沿海的農地每年到了秋季,可能成為南遷過境燕鴴的重要暫息地之一。為什麼不是發生在緯度更高的大臺北地區呢?應該是北海岸及東北角的平地範圍都不夠大之緣故。幾年前當機場航空城的提案強力推動時,竟然把廣大的桃園沿海給劃入了計畫範圍內,幸得眾人努力奔走才得以調整內容。如何增加鳥類觀察資料的深度,適時、適地提供棲地與鳥類之間關聯程度的強力說明,絕對是任重道遠。
製圖/一路報導
文/丁昶升
本文轉載自社團法人台北市野鳥學會
關於台北市野鳥學會
本會為一獨立的環境保育公益組織,以保護野生鳥類及其棲生環境,共同維護野鳥族群的繁衍及自然環境的保育為宗旨。推動野生鳥類之「欣賞、研究與保育」工作,期待能將保護自然環境觀念推廣至每個人,進而建立生物和都市融合的「台北生態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