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山
歐都
Go Pro
letsgoplay
thule
previous arrow
next arrow

被時間遺忘的百年山徑-中坑古道(淡蘭古道中段)

中坑古道為淡蘭古道中線,係昔日茶商奔走的捷徑,其中最大的特色是百年福德祠、古早厝地、綠草如茵的梯田草原以及翠綠蒼鬱的原始森林,一起探訪這段被人時間遺忘的百年山徑吧!

「我曾想讓孩子把我的骨灰拋灑在北勢溪上游,讓孩子們走在像電影《大河戀》一般的大溪畔,聽著森林間的鳥叫蟬鳴,就像看到我一樣。」走遍山林、熱愛雙溪的自然作家劉克襄曾如此流露出他對這條溪流的熱愛,而這條溪流的上游正是淡蘭古道的所在之處。

 

國際級的百年古道−淡蘭古道

《北台灣漫遊−不知名山徑指南》(劉克襄著)中曾提及,民國71年前輩謝永河先生在某次與友人試探沿著中坑溪往下游走時,無意間發現這條已被廢棄的古道,然而這條古道並沒有因此而脫離隱沒於山野的命運。直到近年來,隨著藍天隊四處奔走開拓以及新北市政府和各領域專家、協會的努力之下,才為這條沒沒無聞的神秘古道揭開神秘的面紗。

 

這條由古道、溪流、梯田、古橋、石碑、古厝、廟宇、土地公及老街組成的秘境乘載了數百年間各族群們安居樂業的回憶,是清代淡水廳(今台北)到噶瑪蘭廳(宜蘭)之間主要的交通路線,200多年前因為大量移民開墾(北台灣漢人由西往東發展的黃金時期),發展出北路官道、中路民道與南路茶道的交通系統。

 

延伸閱讀 初遇源遠流長的淡蘭古道—坪溪段 尋找流傳的秘境

 

淡蘭古道中段−中坑古道

 

早上八點搭乘專車出發,整趟行程從位於雙溪山區的產業道路一處不起眼的入口開始,並以中坑橋為終點出來,再由專車接送下山。(若欲自行前往的民眾建議報名由新北市觀光旅遊局舉辦的新北登山旅遊節,文末將另有詳述。)


11
月的東北季風從北台灣迎面吹來,加上山區本身說變就變的天氣狀況,不出所料正下著綿綿細雨,所幸同行朋友都是有備而來,撐傘、雨衣和防水外套,倘然接受著山神的見面禮。


這次擔任導覽的老師是著有《淡蘭古道[北路]》的淡蘭研究作家—吳雲天老師。在吳雲天老師的帶領下抵達一處路邊不起眼的小徑,入口處的樹枝上綁滿了各登山隊的布條,代表他們當時的足跡也作為後續山友們的路線指引,而這裡正是今天旅程的起點。

 

樹枝上的布條詳述曾來訪的隊伍和時間點。

「復舊如舊」特殊工法  還原古道真實面貌

淡蘭古道的修整計畫工程,新北市政府秉持著「復舊如舊」的原則,以盡可能不破壞歷史原貌以及山林環境為核心進行修復,因此部份路面仍為天然泥土地、另外一部份路面則是用石頭堆砌而成的石鋪、石階路。雖然這樣工法鋪置的路面可能沒有現代工法路面好走且更為耗時,卻是以最接近真實的面貌將先人的生活呈現出來,不得不佩服新北市政府從善如流又細心的一面。

 

利用石造渠道引開多餘的水,以延續步道的壽命的完整性。

 

由於雙溪山區長期潮濕的特性,造就出有別於高山的鬱綠景致。

 

世界級稀有的特殊蕨類−雙扇蕨

淡蘭古道與其他郊山的登山健行路面最大的不同除了復舊如舊的特殊工法,還在於它翠綠蒼鬱的自然面貌,少了人為的干涉和有賴於雙溪山區潮濕的特性,古道被低矮的樹叢和繁密的樹林包圍,還有著豐富的蕨類生態,其中「雙扇蕨」更是僅存於全世界極少數地區的珍稀蕨類植物,卻在北臺灣山區經常可見,蹤跡廣泛分佈於淡蘭古道森林,自侏儸紀時代之前就出現在地球上,可說是蕨類中的活化石,因而成為淡蘭古道的識別標章。

 

淡蘭古道識別系統邀請設計大師蕭青陽操刀,以雙扇蕨作為設計標誌。

中坑頭鞍部−山區步道的十字路口

 

經過幾個小時的行走之後我們抵達中坑頭鞍部,此處是幾個步道的交會點:左邊是北豹子廚山、右邊是枋山坑山,直行是枋山坑古道。既然曾是橫越北部的重要交通路線,當然也保留了許多前人們留下的歷史痕跡。

 

百年界碑

 

這塊不起眼的基石,這是大正元年時設立的方向界碑,已有109年的歷史(大正元年就是中華民國元年),其中一面寫著大正元年八月五日,另三面是「北頂雙溪行」(中坑古道)、「南闊瀨行」(北豹子廚山)、「西石碇行」(枋山坑古道)。

 

在這裏也能同時看見官方指標上的中坑頭小土地公廟,建於大正十一年,同樣也擁有近百年的歷史。旁邊還有一小塊用來焚燒金紙的小石洞,如今依然會有少許的遊客會在這獻上對神明的敬意,感謝土地公保佑這座山區百年來過客們的平安。

 

近百年歷史的土地公小廟。


另外,以前為了爭奪少有的資源和土地,而經常發生械鬥事件,因此路邊不時有著由石頭簡單推砌起來的小陰廟恭奉著這些孤魂,經過時可別拜錯了!

獨具特色的人文歷史-傳統古厝與山間梯田

 

阻擋牛隻用的木製柵欄,推開後要記得隨手關上喔!

 

離開鞍部擺脫溼滑的泥土地,接著而來是一連串相對好走的下樓石階,同樣是以復舊如舊的手法搭建而成,呈現了百年來始終如一的傳統手法。經過阻擋牛隻通行的木製柵欄,我們來到中坑古道的第一特色−古厝遺跡。

 

曾經輝煌的大戶石造建築,如今已被花草樹木所攀岩佔據。

 

由於平地飽和的人口和土地開發,前人被迫往山上遷移,在當時科技不發達的年代,古厝所使用的石塊皆是由壯丁從遠處山谷徒手搬運而來,並交由石匠一塊塊手工刻敲而來,因此從石厝的大小和使用的石塊等支微的細節就能推論出這戶人家的富裕程度。

 

從門框的高度便可得知當時住戶的富裕程度。


然而重新開闢步道的當時,這些古厝並非顯為人知,而是藉由書本的資料以及登山經驗、規劃探勘路線才發現這些埋藏在山中的寶藏,另外,雲天老師也幫我們補充了一個小知識,由於竹子是當時重要的建材之一,因此在挖掘這些古厝時他都是隨著竹林的聚集為方向搜索,才能發現這些和自然融為一體的歷史遺跡。

 

由石匠師傅親手一敲一打推砌而成的石牆,如今仍屹立不搖的彷彿在守護承載著先人的歷史足跡。

 

隨著路程的推進,終於來到沿途溪流聲所在的第一個涉水路段,由於當日綿綿不停的雨勢,使得這趟行程中所經過的好幾個涉水處都不利於行,大夥手把手的才小心翼翼經過這些路段,大家前來時也務必要小心。

 

湍急的溪水讓大家絲毫不敢大意。

 

因為雨勢不停而變湍急的溪流。

 

橫越過幾處溪流之後,迎面而來的是讓人心曠神怡的另一個中坑特色綠草如茵的大片梯田。一片又一片綠油油的梯狀地形則是當年水耕過後的痕跡,如今則荒廢成遍地的草皮,成為附近一帶放牧水牛最愛不釋手的自助餐。

 

層層階梯般的梯田地形,曾是用來種植水稻的農地。

 

水牛雖是農家放養但仍有野性,拍照時還是要保持一定距離。

 

大家在這把浸水的襪子和鞋子稍微弄乾、小歇一下之後便繼續前進,高漲的溪水讓溪流聲變得又大又急,好險這次經過的路段是由石堆搭建的拱橋,充滿濃濃古早風味的石橋也殺了大夥不少的快門。走沒多久,前方還有一塊大型的巨石,由於外形似青蛙,因此也被戲稱為青蛙石,來玩的時候也可以和這塊有趣的巨石合影留念!

 

充滿古早味風情的石砌小橋。

 

巨大的青蛙石。

 

此時,步道行程已接近尾聲,最後我們在古厝後代們的迎接之下結束了這趟歷史和自然結合的古道巡禮。這次很榮幸有機會能來親近、認識中坑古道,不只是一座親近大自然的郊山步道,更是濃縮北台灣近代的歷史縮影,在新北市觀光旅遊局致力將淡蘭古道重整再度輝煌的願景下,讓有機會造訪此地的朋友們能夠一探自己腳下這塊土地的來龍去脈。

 

古厝人家的後代,至今仍默默的守護著家園。

 

遇見深山美學新北登山旅遊節

 

除了秘境般的中坑古道之外,整個淡蘭古道的魅力絕對比你所想像來得深遠!若你是想深度了解淡蘭古道過往的風采,想聆聽老師生動的講解,以及不想為交通苦惱的朋友們,可以選擇由新北市觀光旅遊局與「那米哥旅行社」共同規劃的「新北登山旅遊節_中坑古道」。他們為大家精選了九條具代表性的森林古道及郊山健走路線,帶你一起發掘那些隱藏在山林裡的秘境!

 

延伸閱讀 新北登山旅遊節 九大主題套裝遊程 遇見深山美學

 

若是自駕前往的朋友,可利用Google Map直接搜尋:「25°00’07.8″N 121°47’33.7″E」,即可輕鬆找到這次行程終點−中坑橋的交通路線,並逆著路線前往中坑古道。

 

 

撰文/梁晉維

攝影/梁晉維

責任編輯/OT編輯部

*本著作權屬一路報導,侵害必究;未經許可不得任意轉載!


 

你可能會喜歡

熱門文章

想了解更多
stream trails
canada goose
isun
owl camp
Active Intelligence
previous arrow
next arr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