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台灣登山活動興盛,但是因登山而發生的意外也不少,因此,玉管處招募了一批喜愛登山的人,最初希望將他們訓練為登山嚮導,以維護登山活動的安全。這批人多數本為登山社的幹部,並持有嚮導證,園方在訓練的過程中,加強了山野知識以及生態環境等訓練。後來,因為政策改變,這批人便轉成玉山第一批保育志工,齊泰榮先生正是其中之一。他們的工作十分繁瑣,包括巡山護管、山屋設施維修、山難搜救、為山友提供專業意見,以及生態廁所監測與維護等等。其後,憑藉著讓人敬佩的使命感,這些保育志工成了台灣高山生態廁所建置的重要推手。
什麼是生態廁所?
這是一種考量到高山低溫、缺乏水源,以及環境友善等問題而設立的廁所。最大的特色是沒有沖水功能,也不使用化學藥劑,以不破壞自然生態為原則,將人類排遺集中處理。
2003年,玉山主峰線建置了兩座登山廁所,但實際操作後,因為使用不當、管理不易而產生了很多問題。保育志工在巡山護管的過程中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於是從2006年開始,他們以中央金礦山屋(玉山國家公園內,南二段與八大秀熱門的山屋)為實驗試區,用古老的自然有機堆肥法來處理排遺問題。
環境嚴苛怎麼辦?古老堆肥法再應用
所謂堆肥,就是特定條件下,通過微生物的作用下發酵,使有機物不斷被降解並產出一種適宜於土地利用的產品的過程。而生態廁所就是有機肥處理法的延伸。然而,在平地發酵只要45天,在低溫的高山上則要一年。除了低溫的問題,山上土壤營養較低,因此一般平地堆肥所使用的微生物並不適合。經過反覆試驗,終於找到適合在高山地區醱酵的在地有機質材料與微生物菌種混合體,也就是當地針葉林下的腐植土。之後,齊泰榮等保育志工於2010年將這些堆肥技術移植於玉山主峰線的兩座生態廁所,歷經十年,仍然在使用中。
齊泰榮說,由於2010年後硬體設施的改造,現在玉山生態廁所的使用得很容易。例如過去需要靠山友自行轉動手輪帶動攪拌裝置,混合排泄物與木屑,如今則不再需要。
辛苦的維護工作
不過,其實任何生態廁所都一樣,最重要的還是管理,不然很難維持下去。以玉山主峰線來說,目前保育志工兩周上山一次,在收集桶中加入適當的腐質土,並以人工進行攪拌和翻堆,然後將這些堆肥資材移置發酵桶等待發酵,一年之後,就會成為無臭、純帶著泥土氣息的有機肥。但是,齊泰榮也補充,因為地球暖化的關係,發酵的速度會越來越快。
登山倫理 現階段的維護困難
說起山中設施的維護困難,齊泰榮有些感慨。他說,在過去,登山是一門學問,登山客之間有往往有類似師承的關係,除了技術與知識,更重要的是習得與山林相處的態度。如今大眾登山的風氣已然十分興盛,多人走過的山道也降低了登山的門檻。以玉山為例,雖然大部分山友還是十分尊重山野環境,也有少部分人僅僅以「征服台灣第一高峰」的態度前來,可能之後也不會再去攀登其他山岳。在這種情況下,在上山前都沒有做足準備,甚至將都市裡的生活習慣帶到山上。如此一來,不僅危險,且容易破壞生態,甚至也讓保育志工的維護工作變得更加繁重。
在「對高山生態廁所的使用經驗及認知」的面向,我們對登山者行為態度進行調查,在衛生紙(棉)處理上,29%的登山者認為應該要自行帶下山;16%認為可以帶下山,但是有點麻煩;認為可丟在廁所內收集桶為49%,而認為直接丟入便坑者仍有6%。
〈以友善態度對待環境 淺談玉山國家公園的高山生態廁所〉,《自然保育季刊》86:78
以生態廁所的維護來說,若將垃圾丟入其中,保育志工們在處理堆肥的時候,就要一一將這些不可作為堆積資材的東西挑出來背下山,增加了不少作業上的困難。
無痕山林(LNT) 生態廁所以外的可能性
被問到在高海拔山區登山時,排泄物應該如何處理時(複選),81%的登山客認為應該蓋簡易生態廁所,26%認為應該推廣實施LNT準則,11%認為應該建構沖水式廁所;另有7%的登山客認為應該提供袋子讓山友帶下山,或是僱工背下山,4%認為集中由直昇機吊掛下山為妥。
〈以友善態度對待環境 淺談玉山國家公園的高山生態廁所〉,《自然保育季刊》86:78
「建立生態廁所可能不是最好的處理排遺的方法。」齊泰榮說。其實只要遠離水源60公尺以上,將排遺掩埋得當,用LNT(無痕山林)的方式來處理,並將用來擦拭的衛生紙等垃圾帶下山,對環境是比較無害的。反過來說,在山上最怕集中,尤其在高海拔地區,要分解大量排遺,其實都會提高處理的難度。
林務局公告無痕山林準則
- 事前充分的規劃與準備
- 在可承受地點行走宿營
- 適當處理垃圾維護環境
- 保持環境原有的風貌
- 減低用火對環境的衝擊
- 尊重野生動植物
- 考量其他使用者
但是LNT宣導這麼多年,其實成效有限。齊泰榮認為這種情況可以理解,他也提出了折衷辦法:現在的生態廁所以排遺為主,若是小號的話,則未必一定要在生態廁所解決。他說,現在如果上到玉山主峰的兩座生態廁所,還是會聞到臭味。但其實不是排遺的味道,是尿液中阿摩尼亞的味道。尤其生態廁所是木造的,木頭一旦沾染了尿液,氣味就會很難消除。但是,如果大家分散處理,而不是集中於生態廁所,氣味的問題就會好很多。
雖然在試驗過程中,志工們已經發現用來作為堆肥的腐質土是良好的吸臭工具。但登玉山人數眾多,志工的人力與時間分配皆有限,因此,還是需要靠山友們配合。
什麼都別留下 什麼都別拿走
此外,除了生態廁所,高山保育志工致力於山屋設施維護,改善山屋的太陽能蓄電照明設施,然而,設施卻時因使用不當而損毀,志工雖努力維護,卻仍趕不上破壞的速度。
這些志工辛勤地付出,協助山友們處理山中大大小小的問題,讓人驚訝的是,保育志工的流動率非常低,多年來維持著兩周一次的巡察活動。
齊泰榮說,志工們在做決定之前,一定是經過仔細的考慮,並且肩負著強烈的使命感而來。不管是山友或是志工,都是深愛山的人,大家一起共同維護,山岳之美才能一代代傳承下去。
撰文/李培瑜
責任編輯/OT編輯部
*本著作權屬一路報導,侵害必究;未經許可不得任意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