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山
歐都
Go Pro
letsgoplay
thule
previous arrow
next arrow

新手必學的拍攝技巧(上)

很多人新買了一台相機,卻並不完全知道手中這台相機到底能發揮到哪裡,甚至如何操作、規格等也不見得清楚,這不是看說明書就能夠了解的。如何拍攝出一張清楚的影像,並不是什麼艱深的學問,不過能否獲得一張動人的影像,或是一趟行程如何帶回一系列豐富的影像內容,就必須認真下點功夫了。

有意義的拍攝主題

經常可見到網路上或雜誌裡漂亮的風景,美麗的花草樹木,每一位進入山林戶外的遊人都會隨身攜帶攝影器材,只是器材種類與數量多寡的差異不同,帶得多或少並不等於拍攝的品質好壞,器材等級高低也無關影像的內容品味,那麼,到底要拍些什麼呢?

 

當然,一趟行程的目的地必定是每位參加者最終一定會拍攝的目標,可能是某座山頭、湖泊、溪流、巨木等等,但是往往許多人回來後檢視自己的拍攝內容,除了終點的目標物之外,大多是團體照、盯著鏡頭的個人紀念照等,而且很多都是相同的姿勢或表情,只是背景不同,由於行程匆忙,趕路居多,所以也無暇仔細的拍攝沿途的一草一木,不過,這樣不是太可惜了嗎?

 

拍攝時機的掌握

其實只要多留意,行進的過程就算沒空拍些身旁的小花小草,但仍有許多過程值得一拍,例如,整理裝備的過程、料理的手忙腳亂、人物辛苦的在陡坡上奮力前進、臉上的汗水、手臂用力拉著繩索、登山鞋踏過的足跡,甚至是人物站在岔路口疑惑該往哪裡走的情景…,這些過程如有影像留下,日後檢視時都將是美好的回憶,而這些影像是否堅持一定要畫質超群?我想,其實只要內容生動,那一瞬間的價值才是最大的關鍵。

 

光線的運用

適當的曝光只是攝影技巧當中的一個小環節,雖然相當重要,但是那是可以經由說明之後就能夠立刻了解,屬於比較理論性的。而更有趣味而且對一幅照片的生命有絕對影響力的關鍵就在於光線的運用,包括光線質感的拿捏與判斷等。這部份就不是靠死記公式或理論就可以。

 

影像內容的充實與否,牽涉到攝影者對於美感的觀點或對於影像的熱情,加上經驗與技巧,配合無限的毅力,這些都是左右一幅成功攝影作品的難以預測的因子。

 

下面二張圖,雖然都是背著大背包的登山客在山徑步道上辛苦地前進,但是,斜射的陽光讓畫面充滿溫暖的金黃色澤,以及明顯的強烈陰影。而陰天的森林下,空氣中帶有淡淡的霧氣,漫射的光線看不出方向性,也使得光質變得柔和,而且獲得較飽滿的色彩。由此可看出,天空的雲層其實是理想的柔光罩一般,只是我們無法控制氣象。基本上,在戶外活動的過程中能不能拍到好照片,除了運氣之外,還是要培養一點攝影的素養。

 

光線與曝光

日出與日落時,陽光的色彩變化最為鮮豔,時而黃色、橙色或紅色,這是因為此時的陽光以斜射的角度照射地表,因此必須通過比直射時更厚的大氣層厚度才能到達地面,這些更厚的大氣已將某些較短波長的光線(藍、紫外光)散射,光線被漫射的效果最顯著,因此天空的顏色看起來較鮮黃溫暖,光線也較為柔和。當陽光逐漸升高後,陽光進入大氣層的傾斜度減小,受到過濾的程度也較小,波長較短的藍光就逐漸容易察覺,因此整個天空的顏色也就變為藍色。

 

日正當中的時刻,陽光在地球赤道附近地區幾乎以直射的角度照射地面,若無雲層遮蔽時,這時的光線最強烈,紫外光充滿整個天空,雖然紫外光肉眼不可見,但是一般的彩色軟片以及感光元件卻對此非常敏感,因此接近正午拍攝的照片容易偏藍。不僅如此,來自頭頂的直射光最容易造成深黑的陰影,這麼強的反差通常很難令人滿意,所以,對於外景拍攝而言,正午時分不是拍攝外景的好時機,夏季大概日出開始到上午8點前,下午3點後到日落為止,是比較理想的拍攝時段。

 

午後的光線變化等於是早上的翻轉,天空中有一些雲層時會比晴空萬里有更多樣的色彩,如此日落時我們才看得到色彩繽紛的晚霞。


當夜晚來臨時,太陽在地平線以下,此時的自然光為月光,基本上月光是月球反射太陽的光線,只是微弱無數倍,但是只要沒有其他人工光害的影響,經過長時間的曝光後天空也會在畫面上看起來是清澈的藍色(這個和相機等級有直接關係)。

 

反差是什麼意思?

暫不討論艱深的理論,資深攝影前輩的經驗告訴我們;數位相機內的感光元件(無論是CCD還是CMOS),或是軟片表面塗佈的乳劑,對光線的顏色反應與人類的肉眼有一段不小的差距,人類肉眼可以同時看見暗部與亮部的性能比較好,感光元件或傳統軟片卻不行。這種同時看見(或記錄)亮部與暗部的能力稱之為”寬容度”,也就是說,人類肉眼的寬容度大於感光元件,所以我們很容易就會拍出一張亮部正常暗部全黑,或是暗部正常,亮部卻太亮的圖片,這就是我們常聽到的“反差過大”。

 

曝光補償是什麼意思?

物體表面對於光線的反射程度也各不相同,例如;相同強度的光照下,白紙會反射大量的光線,就被我們稱為「白色」,而木炭幾乎不反射光線所以看起來較暗,被稱為「黑色」,但是相機內的測光體只會根據物體的反射光來決定測光數據,因此,在拍攝過於明亮或是過於黑暗的主體時,測光表總是會誤判,讓明亮物體拍起來太暗(因為測光表誤以為光線很亮,而給出一個其實是不足的測光值),黑暗物體拍起來太亮(因為測光表誤以為光線很暗,而給出一個其實是超過的測光值),因此這也就是為何在拍照時經常會曝光太暗或太亮而需要額外做曝光補償的原因。

 

曝光值(Exposure Value)簡稱EV,在一般的相機上,這個數值的增減操控方便與否,很大程度的影響拍攝順暢。當操作時,完成測光動作之後,如果需要增減曝光量,就使用“EV+/“功能鍵或轉盤來調整需要加減的量,一般的相機這個部分的調整量可達正負三級EV值,只要試著調整幾次,大概就知道需要調整的總量。

 

色溫 

不同的光源會有很大差別的光質,我們的肉眼很容易即可辨認,例如黃昏柔和的自然光線與強力的汽車大燈雖然都是黃色光線,但是照射在物體上所呈現出來的感覺便極為不同。此外,即使是自然的陽光也有強弱與色彩之分,看起來都是白色,但事實並非如此。光線的波長決定了光的顏色,在攝影的術語裡描述光線的顏色便是「色溫」。但是不同色溫的光線前面曾提過;人的肉眼不見得能夠分辨,也許有時看起來是白色的光線,但是在畫面上卻呈現藍色,這是很常見的情形。

 

色溫的單位是「Kelvin」,習慣以K來表示。攝影的標準白色光為5200K,低於這個數值則偏紅,高於這個數值則偏藍。色溫由低到高逐漸由紅色、黃色、白色而變為藍色,其科學原理就像一塊固體物質當受熱時為紅色,溫度再高一些時便為白色,當溫度極度升高時就呈現藍色。這些雖然與攝影無直接關係,但我們借用來橫量各種不同光線的顏色卻頗為恰當,這樣我們在使用不同顏色濾鏡時才有依據。不過現在的數位相機都有白平衡的調整功能,可以任意改變影像的色溫,而不再需要像過去的銀鹽軟片時代,得靠加在鏡頭前的各種號數濾鏡來調整色溫,真是方便多了。

白平衡

以下三張圖的色彩,說明了白平衡代表什麼意義。

 

白平衡(White Balance簡稱WB)顧名思義就是白色平衡,其功用是要讓數位相機在任何色溫下都能拍出正確的白色。現在的數位相機均已內建數種白平衡,如自動、鎢絲燈、螢光燈、日光、閃光燈、陰天等,在大部份的場合下自動白平衡均能勝任,也可手動選擇和當下光源相符的白平衡或色溫值,也能拍出影像的正確色彩。而如果影像檔案設在RAW格式時,也可以不必理會相機的色溫值,後製軟體上也能任意調整色溫(非RAW格式則不行)。

 

 

圖、文/莫名

你可能會喜歡

熱門文章

想了解更多
stream trails
canada goose
isun
owl camp
Active Intelligence
previous arrow
next arr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