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山
歐都
Go Pro
letsgoplay
thule
previous arrow
next arrow

新手必學的拍攝技巧(下)

任何人工光源其實都比不上自然光的光質,只是自然光的變化太多,而且不能加以控制,所以每一位攝影者都必須知道如何利用自然光最佳的時段,從而避免在條件不佳的時刻做無謂之耗材與時間的浪費。

光線的變化

影響自然光最大的變數來自於光線的方向,這將影響光線的質感與色彩。而這些條件又受到季節、時段和天氣等因素左右,緯度、海拔高度在極端狀況下也會有若干影響,例如極地、高空等。

 

不斷變化的雲層、天氣不但會改變自然的景象,同時也不斷地過濾、漫射或反射來自太陽的光線,這些千變萬化的效果就不斷的挑戰我們的攝影技巧,例如構圖、測光等。

 

天空中佈滿雲層時,就像一個巨大柔光罩,陰影的邊緣顯得不明顯,雖然光質平淡不討喜,但陰天的光線有時可能將複雜的山谷地形表現的更忠實。而在惡劣天候下雖然不利戶外行動,但有時可能因此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只是多數人都喜歡藍天白雲)。一幅出色的攝影作品不見得一定要有最正確的曝光,但是巧妙的光線運用是不可或缺的,不論是自然光源或人工光源。

 

除了陽光之外,其他的光線對攝影來說都是人工光源,彼此之間的光質、色溫、強度等都不盡相同,有些是攝影專用的燈光,有些則不是。基本上由於攝影專用燈具以外的其他光源不能被控制,因此它們在攝影上的主要問題包括強度微弱、方向性、色溫、奇怪的色調等。有時狀況單純,但很多時候這些問題卻會同時存在,因此這樣的場景大大的增加攝影上的困難。攝影專用的燈具大多可以控制強弱與方向,而其他的光線如街燈、車燈、燭光等雖然無法控制,但只要善加利用,有時也能得到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

 

因應不同光線的對策

如果可用光線微弱,為了得到適當的曝光,將限制了感光度(ISO)、鏡頭、快門和景深的選擇。在這樣有限的條件下,通常總需要做若干的影像畫質犧牲,以取得可接受的圖片。由於光線條件的千變萬化,因此為了應付這許多問題,也衍生了許多的各式不同配備與器材供攝影者應用。

1. 大光圈鏡頭

大光圈的鏡頭雖然比較能夠在弱光下使用,但是不僅重量大而且價格昂貴,非每個人都負擔得起,重要的是在拍攝時如果鏡頭光圈開的愈大則畫面景深也愈淺,同時手持拍攝時也容易產生晃動的問題。

2. 提高感光度(ISO)

在自然光的條件下,除了使用腳架之外,也可以提高感光度,感光度愈高就愈有利於手持拍攝,但是缺點為感光度愈高則畫質愈粗糙,而且反差較大,不過現在的高階數位相機應該都可以使用ISO1600以上的感光度而不至於有嚴重的雜訊,甚至更高的ISO值,也使得三腳架的使用頻率下降很多。

3. 使用三腳架

如果是長時間曝光的攝影,三腳架仍是不可或缺的道具。使用腳架可以做長時間的曝光而不造成畫面的晃動,但是腳架本身也造成攝影者的額外負擔,重量輕又夠穩的腳架事實上也價格不低,不過使用腳架總是能夠解決光線不足的問題,又能夠兼顧景深,因此某些場合若沒有腳架也是無法拍攝的,例如夜景或昏暗的溪谷。

4. 白平衡的控制

在自然環境裡光線除了強弱的變化之外,色溫也會不斷改變。例如陽光較難照射到的山谷總是在照片裡呈偏藍綠的色調,以往軟片的時代使用暖色調濾鏡就可改善這個問題,但是在鏡頭前多加了一片濾鏡也會造成光線的損失,同時也會影響畫質,而高品質的濾鏡價格也不便宜,因此使用濾鏡算是增加成本的負擔。

但是現今的數位相機算是徹底解決了色溫校正的問題,除了各種色溫數值各廠牌的機型都可以自由設定之外,較高階的幾種還可以使用RAW格式拍攝,就可以再後製軟體中任意調整,可說是非常方便。

5. 使用閃光燈 

若僅是為了將畫面「拉回」白色,那麼使用閃光燈也是一種方法。但是閃光燈的強度並不足以照亮整個環境,但是能夠凝結主題而不晃動,或者是為了增加主體或背景的亮度才是使用閃光燈最大的目的,但是因為閃光燈的色溫一般都以5500K為設計標準,因此在閃光燈能照亮的範圍內是有可能得到較正常的顏色。

 

人物的拍攝

拍攝人物主要是為了凸顯主角在環境中的存在,還是只為了留下人物的身影,這是二個不同的概念。如果是前者,顯然人物與背景環境之間的關係就必須被拿捏,這也是在一般戶外活動中,出現最多的拍攝主題。

 

1. 人物與背景的關係

   如果單純是一張紀念照,背景是襯托人物而存在,人物的輪廓與背景互相不干擾,是理想紀念照的第一個條件。然後才是曝光正確與否,而曝光通常是相機本身內建的拍攝模式就能控制的,而且數位相機拍攝完畢立即就能檢視,就算曝光不正確,立即就可以手動增減修正。

2. 景深的深淺

光圈大小、焦距長短以及拍攝距離,是影響景深的三個要素。光圈愈大,景深愈淺。焦距愈長,景深愈淺。拍攝距離愈近,景深也愈淺。那什麼是景深呢?簡單的說,就是當鏡頭聚焦之後,焦點的前方與後方有一段清晰的範圍,這段範圍稱之為景深。如果使用長焦距、大光圈鏡頭,以該鏡頭的最近對焦距離拍攝,並將光圈開至最大,那麼這張圖像的景深就會非常短,有多短呢?甚至短到如果是對焦在人物側面臉部時,只有眼球清楚,其餘部位都是模糊的,當同一場景縮小光圈時,景深就會延長些。

反之,使用短焦距鏡頭,拍攝遠方風景,光圈縮小至f8或是更小,景深會相當深,有多深呢?甚至從該鏡頭的最近有效距離到無限遠都適合焦範圍。所以拍攝壯觀的大場景多以短焦距的廣角鏡頭拍攝居多。超廣角鏡頭用於拍攝遠方的風景,只要天氣條件理想,都能獲得足夠的景深,讓影像內每一個位置都在景深範圍內,獲得整張都清晰的畫面。使用長焦距鏡頭與近距離拍攝動物時,景深多半偏淺,很容易凸顯主體在模糊的背景中。

3. 順光與逆光

一般而言,順光拍攝較容易獲得色彩飽和的影像,拍攝較不容易失敗,大部分的畫面也都是以順光為主。但是逆光拍攝景物時,有時更容易凸顯景物的特色,整體畫面更顯張力,尤其是拍攝剪影時更是如此。

4. 夜景的拍攝

拍攝夜景都是為了記錄夜間的燈火,不管是會移動的車燈或是星空,都必須搭配腳架,進行長時間的曝光,動輒長達數十秒以上,若是要拍攝高山的星空軌跡,則曝光時間更久。除了搭配快門線之外,有時得考慮電池的續航力是否足夠。

因為光線是會在感光元件上累積的,所以曝光時間長短的掌握,是成功的關鍵。主要是看光源的強弱而定,但是需注意曝光時間愈久,愈容易產生雜訊。以及周遭環境是否有不必要的多餘光源,也就是光害。長時間的曝光可讓夜空也明亮起來,天空中流動的雲層也留下痕跡。而原本昏暗的燈火也因為長時間的曝光而更顯輝煌。

 

10個失敗的原因

1. 手持相機不夠穩

多半主體模糊的原因,都是因為手持相機不穩所致。只要快門速度不夠快,就很有可能手震導致模糊。所以在陽光普照的白天因為快門速度較快,不容易手震,而陽光無法直射的溪谷中或是烏雲罩頂的情況下,就容易發生手震了。只10要是光線不夠明亮的環境下,要避免因為快門過慢而產生手震,使用三腳架當然是最穩當,但是若沒帶呢?

這時可以嘗試讓身體依靠在穩固的岩壁或樹幹,可以改善這種情況,如果現場沒得依靠,也可以利用將相機背帶將相機掛在身體上,儘量拉緊背帶,也可以減少晃動的程度,或者,將相機放在倒在地上的背包上,或其他可以置放相機的穩固物體上,只是構圖會受到一些限制。

2. 主體測光失敗

畫面太亮或太暗。前面提過,通常是因為拍攝主體過於明亮或過於黑暗造成。不過現在的數位相機拍攝後都可以立即檢視,所以隨時可以修正EV值再拍。不過有時未必有足夠的時間或機會重來,所以,遇到非常明亮的場景時,例如雪地,直接將曝光值增加2級EV值,可避免拍出太暗的畫面,白雪不再是灰髒的顏色。遇到太暗的背景時,例如漆黑的隧道口前,就試試將EV值降低個1.5~2級,應該可以改善。(所謂1級EV值,等同一格光圈值,或一格快門速度。)

3. 主體不凸顯

大部分是構圖不佳的問題,通常是因為主體與背景的紋路或顏色干擾所致。例如人物的頭部上方就應該避免與明顯的樹枝或電線桿重疊,或是稜線輪廓也應該避免橫越主體。

4. 水平與垂直歪斜

畫面中有建築物或人物的全身時,較容易發生歪斜與變形的問題。只要構圖時多注意觀景窗中景物與畫面邊緣的垂直比例,就可以避免此一問題。一般的輕便相機多半焦距較短,使用這類較廣角的鏡頭拍攝人物紀念照時,若無特殊用意,攝影者手中的鏡頭最好是在自己腰部的高度,既不要不要向上仰起,也不要向下傾斜,拍出來的人物比較不會看起來腿很短。而使用長焦距鏡頭時,蹲姿拍攝也比站姿時更穩定,較不易發生不必要的晃動。

5. 反差太大

經常拍出人物臉部太暗看不清楚嗎?除了曝光失敗之外,反差太大也是主要原因。只要背景太亮,或著逆光拍攝人物,就很有可能會拍出類似剪影一般的照片。或者是人物的臉部、身體等部位壽光不均勻,皆有可能。所以若要拍攝人物紀念照,最好的方式就是避免逆光拍攝,順光拍攝比較不容易失敗。

6. 凝結移動的主體

只要是是移動中的主體,如果快門速度不夠快,也很難拍出清楚的影像。那麼到底要多快呢?通常是高於1/500秒以上,甚至高達1/1000秒以上。這樣的快門速度通常要在光線相當明亮的環境下才有可能,即使是大白天,通常也要使用閃光燈才容易達成。

因為閃光燈擊發的瞬間非常短暫,都在數千分之一秒內便熄滅,只要光線出力夠強,很容易瞬間凝結動態的主題。(這張圖的閃光燈踩離機閃的方式獲得)

7. 光斑嚴重

鏡頭再好,也應該避免正對著光源拍攝,尤其是強烈的陽光,通常在一定角度內,都無法避免造成光斑。遮光罩的設計就是為了儘量避免亂射光進入鏡頭中,但也無法完全避免。所以拍攝時,正確使用遮光罩,並盡可能順光拍攝,對於初學者來說較容易掌握影像的品質。

8. 鏡頭起霧

在寒冷的冬季,若室內與室外溫差過大,拿著放在室內的鏡頭突然走出室外,鏡頭的玻璃結構就極有可能瞬間起霧,而且不只有第一片玻璃。同樣的,夏季由冷氣房走出炎熱的室外也一樣會發生鏡頭內部起霧這個現象。
此時多半也只能等待鏡頭當中的霧氣自然散去,如果狀況輕微只有表面鏡片起霧的話,可用噴氣的方式吹散霧氣,避免直接使用布料擦拭,因為鏡片或者拭淨布表面可能有灰塵顆粒。

9. 時機不對

許多自然景觀的出現都有季節性的週期,當然要在最佳時節前往才能觀賞到最理想最漂亮的景觀。例如不同的植物花朵有各自的盛開季節,要欣賞最精彩的楓紅景觀,要選擇溫差大的時候,最好是一波強烈冷氣團到來的隔天,但這些自然天候的變化經常並不規律,如果你只能在固定的假日出門,當然要預見這些場景就只能碰運氣了。一天當中最理想的光線條件在好天氣時,以日出後和日落前為佳,所以,出門拍照的最佳時段通常不是一般人習慣的作息時間,為了獲得理想的光影條件,半夜出門是稀鬆平常的事。

10. 不知道要帶哪些鏡頭?

會有這個問題,就代表你家裡的鏡頭太多啦!當然,不同的拍攝主題有最適用的鏡頭焦段,全部帶出門,代表你可能較不易錯過,或是較容易拍到一些特定畫面,但是重量過重,也代表機動性不佳,好的作品往往是靠著輕便帶來較多的創作機會。其實,不必太過追求畫質的細膩,影像的內涵與故事性,才是一幅平面影像最有價值之處。

你可能會喜歡

熱門文章

想了解更多
stream trails
canada goose
isun
owl camp
Active Intelligence
previous arrow
next arr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