訂下遠大目標 盼2022前老虎數量翻倍
據推測,100年前,藍色星球上的老虎數量曾達10萬隻,但是到了2010年,卻因為猖獗的盜獵與棲地喪失,失去了將近95%的野生老虎族群,全世界只剩下約3200隻老虎。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2010年在聖彼得堡舉行的老虎高峰會上,13個分佈有野生老虎的國家,共同訂定了雄心壯志的物種保育目標:在2022年(即下一個虎年)來臨前,讓現有的野生老虎數量翻倍,簡稱「Tx2」目標(為Tiger乘二之意)。
Tx2可說是國際上為了單一物種保育而設定的最具野心的目標,與常見的保育思維也有所不同。過去大多是宣稱要「保護」某物種在某個國家的數量免於持續下降,Tx2卻是正面迎擊,不只數量不要掉,更要向上翻倍。究其原因,大約在1970年代,國際陸續開始保育行動,但是野生虎的族群量卻仍不停下降,因此13個政府便決定要走一條不一樣的路:不只限於國家層級,更是要以策略性的長期做法,橫跨地景區,鼓勵跨國合作,包括加強保護既有的老虎棲息地、維繫野生動物廊道及區域間的連結,並且為將來老虎數量上升預作準備。
Tx2也在近年達到良好的階段性目標。世界自然基金會在2016年發佈好消息,指出野生老虎的數量回升,從2010年的3200隻增加到約3900隻。這是保育歷史上近一世紀來,第一次終止了野生老虎數量下降的趨勢。
Tx2目前的成功,或與其跨國界、區域結合的做法有關。而當代的保育作為也已認知到「地景尺度方法」(landscape approach)的重要性,將保育措施提升到跨區域的尺度,並致力於尋找結合保護和永續管理生物多樣性的做法。畢竟國界與邊界,其實是人類世界的產物,生活在其中的動植物並不會區分是什麼界線貫穿了他們的棲地,也因此野生物的保育應被視為全球的責任。
尼泊爾與印度跨區域重要地景 老虎密度高
從尼泊爾南緣到北印度的小喜馬拉雅山區,有個獨特又重要的跨區域地景:「提萊弧狀地景」(Terai Arc Landscape,後簡稱TAL)。
提萊弧狀地景(TAL)示意圖。圖片來源/Tigers of the Transboundary Terai Arc Landscape(WWF)
TAL佔地達4萬9,500平方公里,涵蓋尼泊爾和印度約15個保護區,生物多樣性豐富,有著大約86種哺乳類、超過600種鳥類、47種兩棲爬蟲類、126種魚類,以及超過2,100種開花植物。TAL的沖積平原高草地和副熱帶落葉林,是全球老虎密度最高的地區之一,也是印度犀牛族群量第二多的地方。相當多科學家及NGO都將TAL視作全球重要保育地景區,並且已在此發展了許多保育瀕危野生物族群和生態系的計畫。
在這裡,印度和尼泊爾的人民和野生動物不受圍籬或圍牆阻絕,能夠自由通行其間,而這樣的「開放」國界管理方式,也為大型哺乳類及其他野生物的合作保育策略,帶來重要契機與挑戰。
契機在於兩國能夠合作復育重要廊道和進行社區保育工作,挑戰則如許多新的基礎建設開發計畫,都因為國家安全與發展的利益,而在兩國如火如荼進行與計劃中,這些開發計畫(例如在尼泊爾和印度國界上的高速公路與鐵路開發)可能對野生動物族群與棲地完整性帶來嚴重的負面影響。
WWF與印、尼兩國共同執行老虎監測計畫
從2012年11月到2013年6月間,為充分了解TAL老虎族群分佈及訂出保育方針,WWF與印度和尼泊爾政府、研究機構、非政府組織和在地居民等,共同在TAL執行老虎監測計畫,研究範圍達5,300平方公里左右,這是截至目前為止,在TAL所執行的類似研究中最大型者。
監測計畫的研究內容包含老虎棲地佔有調查、族群估算、獵物族群密度等。並透過自動相機的影像資料,記錄老虎在印度和尼泊爾之間的行動,以對如何在跨邊界TAL保育老虎及其獵物作出明確的建議。
研究小組在範圍內架設1,860台自動相機,總共進行36,266個捕捉夜,將近9000平方公里的老虎棲地內都設有自動相機。結果發現分佈在TAL上的1,804個自動照相機設置位址中,有675處拍攝到老虎,捕捉率37%,有超過半數的相機沒有拍攝到老虎,顯示其強烈的棲地選擇性。研究人員也透過9,731張老虎照片,辨識出239隻個體。
廊道使用類型 透露棲地破碎化的問題
2012到2014年間,在TAL上也發現有10隻老虎個體會穿梭在印度和尼泊爾的森林之間。例如在尼泊爾的奇旺國家公園和印度的瓦米基老虎保留區。此外尼泊爾與印度之間共有九座廊道,自動相機在研究期間拍下了老虎在卡他廊道和拉加巴加-塔它干廊道間穿梭的證據,研究人員也在其他三座廊道上發現少量的老虎跡象,顯示老虎可能偶爾會使用這些廊道。
進一步分析老虎使用與未使用的廊道特性,發現老虎會利用森林未受破壞的廊道,並會避免使用那些已受頻繁的人類活動干擾,或是土地利用方式改變的廊道。過去TAL森林連綿成片,後經歷瘧疾肆虐,以及近50年來,農業與人類定居範圍大規模擴張,造成此地景區森林和草原退化與棲地破碎化。
現在TAL範圍內,大面積且完好無缺的棲地大多集中分佈在保護區內,而連接保護區的部分,已經因為森林退化、砍伐、人類大規模定居、都市化以及道路和高速公路等路線開發等,受到犧牲。因此在TAL,目前一個重要的挑戰就是要在小規模、破碎化的棲地上,維繫健康的老虎族群,並且要維持和回復重要棲地之間的連結,以維繫大型哺乳類和重要生態系功能及服務。
在TAL上,有些地區的老虎族群受到破碎化影響顯著,例如位於TAL西側的拉加吉國家公園,其因為失去一個重要的森林廊道,而被切分成東西兩區。這兩區的有蹄類動物密度皆高,但老虎族群僅在東側分佈良好,因這裡和柯貝特老虎保留區之間的連結性佳,國家公園西側則幾乎沒有看到老虎。究其原因,正是連結這座公園東西側的廊道,因為哈里瓦城的成長以及高速公路的興建等而失去其廊道功能。
另一個正向的例子發生在尼泊爾的巴蒂雅國家公園。在2008年的調查中,該地老虎族群小,約18隻,但是近年的研究發現族群量成長至約有45到55隻個體。這裡族群量的復甦可能正是因為卡他廊道讓巴蒂雅能夠與卡特捏哈野生動物保留區之間形成連結。
社群保育管理 培力居民共同守護野生物棲地
此研究為跨區域TAL下個十年的保育行動提供數個方向建議,除了要復育和管理關鍵棲地、廊道與連結性外,社群保育管理亦是保育重點。
社群保育管理已經在跨區域TAL實施十多年。WWF特別培力女性、較弱勢、窮困者和原住民,學習識字、表達意見,培養草根力量。WWF也資助建造沼氣等低碳排量的烹飪爐灶、沼氣灶等,通過有機材料發酵產生煤氣,如此亦可遏制因燒柴需求而造成的森林砍伐。
一位參與WWF TAL計畫婦女組織的尼泊爾成員Krishna Dhakal表示,「過去村裡的婦女都會到巴蒂雅國家公園收集薪柴,並在園區放牧牲畜,現在大家不再這麼做了,因為我們感覺國家公園、犀牛還有其他一切都是我們的,我們應該要一同保育它。」
以WWF在印度和尼泊爾地區執行的保育經驗來看,要邁向Tx2或任何保育目標,持續且精確的物種監測數據、棲地利用型態掌握,以及對社群的培力,都是不可少的環節。台灣在物種保育上,較欠缺長期且持續性的物種監測資料,因此常難以做出與現實情況相應的政策決定。若要維繫台灣獨特卻也脆弱的生態系,相關單位應及時擬定調查計畫,詳實掌握台灣各物種的族群量、受脅程度,以及棲地利用方式等,以擬定並執行有效的保育策略。
本文轉載自環境資訊中心
一路報導熱愛戶外也關心環境,歡迎與各界環境NGO刊登講座與活動資訊
聯繫資訊:[email protected],OT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