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研究指出,應該重新引入大型動物至原棲地,如獅子、大象、巨龜和驢,因為這樣能幫助生態系統恢復到人類干擾之前的狀態。
英國皇家學會(Royal Society)於2018年10月發表特刊,收錄共16篇論文探討「野化」如何幫助因應跟減緩氣候變遷影響,以及暖化如何反過來影響野化成效。
大象可以緩解暖化嗎?
其中一篇發表在哲學匯刊B刊的論文著眼於如何利用「營養野化」(trophic rewilding)來降低溫室氣體排放。營養野化是指恢復數量減少或最近失去的動物族群,相對於「更新世野化」(Pleistocene rewilding),後者是指重新引入在某地區滅絕已久的動物,例如將猛獁象回歸西伯利亞。
大象等野生草食動物的甲烷足跡比牛隻小得多。圖片來源/Harvey Barrison
該論文認為,重新引入大型食草動物,如大象、樹懶和貘,可以幫助各國減少碳排放,怎麼說呢?
大型食草動物曾經遍佈地球上所有宜居的大陸。然而,數百年的集約化畜牧業導致野生食草動物急劇減少、牛隻大量增加。今天地球上有大約15億頭乳牛。因為乳牛是「反芻動物」,具有能夠消化堅韌和纖維狀物質的特殊胃,消化過程排出大量甲烷。這導致甲烷排放量急劇上升,而甲烷的溫室效應以百年計比二氧化碳強34倍。
其他野生食草動物的甲烷足跡可能小得多。許多大型食草動物,包括犀牛、大象和駱駝,都是「後腸發酵」動物 ,牠們的胃構造簡單,食物在大腸中發酵。
主要作者、瑞典農業科學大學的大型動物相研究員Joris Cromsigt教授說,「後腸發酵」產生的甲烷量要少得多。
乳牛取代野生動物 甲烷排放暴增
2017年的研究估計,在過去的1000年間,非洲地區乳牛取代野生動物的情形導致甲烷排放量從每年340萬噸增加到每年890萬噸,足足是兩倍多。
Cromsigt說,重新引入大型食草動物也可以增加森林的碳儲存量。因為大型食草動物能為高大的果樹長距離傳播種子。事實上,研究顯示,南美洲的許多大型樹種可能已經演化出巨大的果實,以吸引現已滅絕的大型食草動物,如巨型地面樹懶。
沒有大型食草動物,最高和最容易木質化的樹木——也就是儲存最多碳的生物,數量已經在下降。此外研究也顯示,食草動物的消失,如美洲貘、非洲森林象和亞洲象,可能導致世界熱帶森林碳儲存量減少2%至12%。
「Hluhluwe iMfolozi」國家公園重新引入白犀牛。圖片來源/Clive Reid
保育工作所費不貲 或可循商業模式、氣候融資
然而,目前世界上許多大型食草動物都處於極度瀕危狀態,面臨盜獵、棲息地喪失和與人類發生衝突的威脅。10月發布的研究顯示,人類已導致超過300種哺乳動物滅絕,破壞了數百萬年來的演化成果。
Cromsigt說,建立商業模式,可能是鼓勵人們保護和恢復野生動物數量的一種方法。
他提供了一個南非的例子。1991年南非立法讓人民擁有其土地上的野生動植物的所有權。新法使得野生動物養殖場大規模增加,用於娛樂性質的狩獵活動,導致該國野生動物總數從1960年代約50萬上升到2010年接近1800萬。
Cromsigt建議,如果人們從吃養殖牛肉改吃野生動物,可以激勵畜牧業者從保護牛改成保護野生動物。然而他也承認,這需要「徹底的文化轉變」。
另一個野化資金來源,是透過巴黎協定提供的緩解氣候融資。這筆錢大量投資於植樹計畫,但投資在野生動植物身上,其實也有助於提高樹木數量。
白犀牛與野火,大型草食動物=高效滅火器
根據這期皇家學會特刊,野化除了解決氣候變遷的根本原因外,還可以幫助人類和生態系統適應部分氣候變遷影響。
氣候變遷可能使部分地區的野火更加嚴重,因為氣候暖化導致夏季氣溫升高,而且部分地區還伴隨夏季降雨量減少,乾熱環境使火勢迅速蔓延。
根據特刊中的第二篇論文,某些大型食草動物可能有抑制野火的作用。
其中一個原因是大型食草動物會吃落葉和植被,減少它們成為火災中燃料的機會。再者,食草動物吃某些植物,留下其他植物,這影響森林中植物的組成。「這可能讓低可燃性和高可燃性區域錯落散佈,阻礙火災的蔓延,」作者說。
第三,有些動物會留下小徑或挖洞,改變了森林地景。這些活動形成裸露的土地,有防火的作用。
研究人員說,有證據顯示,在世界某些地區,大型食草動物的再引入似乎影響了野火強度。
例如,稍早有研究發現,將白犀牛再引入南非的「Hluhluwe iMfolozi」國家公園會影響野火的嚴重程度。白犀牛被認為是高效的滅火器,因為牠們吃長得較高的草,而這些長得較高的草會使火災蔓延到樹上。
在一項實驗中,研究人員移除了公園部分區域的白犀牛,測量有犀牛和無犀牛區域的草高和野火大小變化。
結果發現,在Hluhluwe地區,移除犀牛的區域火災面積平均暴增50倍,從10公頃增加到500公頃。在iMfoloz地區,移除犀牛導致火災面積變大四倍(作者說,這樣的差異可能是因為在Hluhluwe地區,其他食草動物也會吃長得較高的草)。
暖化影響野化效果 以象龜為例
「Ile aux Aigrettes」島上重新引入亞達伯拉象龜。圖片來源/tatogra
在一篇評論中,兩位蘇黎世大學科學家認為,氣候變遷可能會影響印度洋島嶼上象龜野化計畫的成效。
世界各地的島嶼上曾廣泛棲息許多不同種類的象龜,包括模里西斯、加拉巴哥群島和加那利群島。然而,人類到達這些島嶼後,許多象龜被捕至滅絕。
學界相信象龜的消失對島嶼產生了負面影響,包括讓淡水濕地變成沼澤地。這是因為,象龜跟其他大型食草動物一樣,是長距離種子傳播者。
為了因應這些變化,2000年模里西斯外海「Ile aux Aigrettes」島上展開了一場野化計劃,要引入數十隻亞達伯拉象龜到這座面積25公頃的島上。
亞達伯拉象龜是已滅絕的模里西斯象龜的近緣物種。研究顯示,再引入帶給島嶼不少好處,包括使瀕臨滅絕的烏木樹數量增加,因為烏木樹依靠動物傳播種子。
然而研究人員表示,氣候變遷可能會影響未來陸龜野化的成效。因為陸龜是外溫動物 ,隨外部環境調節體溫,就連微幅的升溫也可能威脅牠們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