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山
歐都
Go Pro
letsgoplay
thule
previous arrow
next arrow
2019-01-25

瀕危!傍水而生的台灣食蟹獴

食蟹獴(Herpestes urva)是一種廣泛分布於中國南部區域、台灣、印度西北、尼泊爾、緬甸、東南亞等地的食肉目獴科野生哺乳動物。在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瀕危物種紅色名錄(Red List)中,將Herpestes urva列為暫無危機(Least Concern, LC)物種。但在2017年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出版的「台灣哺乳類紅皮書」中,則將台灣的食蟹獴(Herpestes urva formosanus)列為國家接近受脅(Near Threatened, NT)的物種。

食蟹獴棲息於臨近溪流的森林中,喜於水域附近活動覓食。圖片來源/鄭錫奇

台灣本島僅存 賴溪討生活的食肉目動

食蟹獴在台灣的族群屬於特有亞種,主要分布於低海拔到中海拔的山區森林以及溪流水域環境。因此,溪流的生態狀態對其生存相當重要。當另一種原本也生存在台灣溪流水域的水獺(Lutra lutra chinensis),已然消失之後(目前僅見於金門地區),食蟹獴可謂是僅存、仰賴溪流討生活的食肉目動物。

食蟹獴體形似中型犬。在形態上,牠的頭部細長,吻端突出,嘴角至頸側有一明顯的白色鬃毛;體型略呈紡錘流線型,體毛呈灰棕色、末端色白,質硬而膨鬆,就像農民的簑衣般,故又稱「棕簑貓」;尾巴上的毛既長且粗糙,亦有「膨尾狸」之名;四肢纖細而短,為暗褐色,腳均具五趾及爪,趾間呈新月形有蹼膜;若在泥地上活動,則會留下細橢圓形,與掌墊間有較多的間隙。

泥地上食蟹獴活動留下的腳趾印。圖片來源/鄭錫奇

食性廣泛 鼠鳥蛇魚來者不拒

英文名為「Carb-eating mongoose」的食蟹獴,顧名思義應該是一種很喜歡吃螃蟹的食肉目動物;但根據食性研究,相對於其他食肉目動物,食蟹獴的食性相當廣泛,舉凡鼠類、鳥類、蛇、蜥蝪、蛙、魚等脊椎動物,以及淡水蟹蝦、蝸牛、大型昆蟲等無脊椎動物均來者不拒、隨機取食。若漫步在山林溪流水域中,仔細尋找,通常可以在溪邊或林間路徑上發現其呈短棒狀的排遺,內含物常見大量甲殼類或昆蟲類碎片,或發現其活動後留下的明顯足跡。

台灣絕大多數的食肉目動物多傾向於夜間出沒,食蟹獴卻是典型的日行性動物,不過在清晨和黃昏時段,還是較容易發現牠們的蹤跡。牠們偏好棲息在臨近溪流的棲地,尤其是溪谷與下坡地形的地景類型,休息與睡覺時會使用溪流兩側的森林,以岩洞或自掘的洞穴為居所,而在覓食時常會移動到溪流附近活動。慢條斯理地在水域中翻石搜尋,捕捉藏匿在縫隙中的蝦蟹或蛙類,必要時也會在水中游泳潛伏;當水域食物不足時(如乾旱期或冬季),螺類、蝸牛或大型昆蟲就會成為牠們的主食;當食蟹獴與蛇相遇時,也不會輕易放過這難得的大餐,牠會專注地直視目標,以敏捷迅速的動作不斷襲擊,並伺機咬住蛇的頭頸部,是蛇類在自然界的剋星之一。

可見,溪流與周邊環境,不僅提供食蟹獴食物來源,也是牠們重要的棲息處所。根據研究人員的野外調查經驗,晨昏時刻,偶而有機會目睹正在活動覓食、形色匆匆的獨行俠食蟹獴。而由紅外線自動相機的拍攝結果,則常可見到母食蟹獴帶領小食蟹獴一起行動的溫馨畫面。

根據研究結果顯示,每年7月到隔年1月為食蟹獴重要的生殖育幼季,每胎可生產1-3隻幼獴,不過3隻幼獴同時出現的情形較少見,繁殖率其實並不高。根據國外同種不同亞種圈養個體的資料,食蟹獴的懷孕期約9週,壽命最長可達13年。

每年7月到隔年1月為食蟹獴的生殖季,每胎可產1-3隻幼獴。圖片來源/鄭錫奇

族群量與變動趨勢資料闕如 保育等級卻將調降

1998年政府通過「野生動物保育法」時,將食蟹獴列為珍貴稀有保育類野生動物。2008年進行第二次評估時,結果不變。然而,當林務局在2018年再次召集專家進行第三次評估時,對牠的保育狀態竟有了不同的結果。

2018年6月25日林務局召開「行政院農業委員會野生動物保育諮詢委員會議」,針對保育類野生動物名單調整做出結論,哺乳類部分除了台灣獼猴、台灣山羌、白鼻心等3個物種,將改歸類於一般類野生動物外,包括食蟹獴、黃喉貂、台灣野山羊、台灣水鹿等4個物種,將由珍貴稀保育類調降為其他應予保育類野生動物,僅將水鼩調整為珍貴稀有保育類。林務局表示,修正後的保育類野生動物名錄,將辦理預告,蒐集各界意見後,再依行政程序辦理後續公告作業,並將透過長期持續監測,每兩年評估一次名錄,若有緊急狀況也可立即啟動評估,讓台灣野外生態環境趨於健全的動態平衡。

然而根據瞭解,身為台灣低海拔生態指標物種之一的食蟹獴,雖然在溪流環境尚不難發現牠們的蹤影,但是其族群量現況與變動趨勢等資料實在闕如。人類持續對溪流週邊的開墾破壞或造成的河川污染都會直接影響到牠們的生存。目前已知,另一種重要的指標動物石虎原本也是普遍分布在台灣低海拔的山林環境,曾幾何時卻因棲地消失、誤捕、路殺等因素而造成族群量逐漸消失,目前已淪為瀕臨絕種保育類野生動物,亟需保育、拯救其滅絕危機。食蟹獴未來的命運如何?絕對掌握在我們人類的手中。


關於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TEIA-CI-LOGO

本文轉載自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熱愛戶外也關心環境,一路報導歡迎與各界環境NGO刊登講座與活動資訊
聯繫資訊:[email protected],OT編輯部


你可能會喜歡

熱門文章

想了解更多
stream trails
canada goose
isun
owl camp
Active Intelligence
previous arrow
next arr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