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機農業結合泥火山地景 催生滾水生態農業地質園區
中崎有機農業專區占地31公頃,由30位農民承租近10年時間,中崎農產運銷合作社理事主席楊登旭說,這塊土地在農民長期不用藥、不施化肥維護下,如今自然生態豐富,更是一級保育類動物草鴞的棲息環境。農業和生態息息相關,但是政府為經濟發展加速科學園區的開發時,對於環境和生態是否做好把關?
在地農民和關心有機農業發展的民眾和團體,日前成立滾水生態循環農業促進會,希望透過公民的監督和關注,守護這片在高雄高度工業發展下、全台唯一的有機農業專區,希望農業、生態與科學園區能夠共存共榮。
在中崎有機專區不遠處,正是當地獨特的地質地景滾水坪泥火山,促進會希望催生滾水生態農業地質園區,推動結合有機農業、生態及自然地景特色的體驗活動,讓高雄市民想親近自然生態、參與農業體驗教育時,不需走遠就有一方自然可以休閒和學習。
上週六(9日),一場生態導覽和夜觀活動在此進行,30多位親子跟著高雄鳥會走訪中崎有機專區認識自然棲地環境和鳥類生態。楊登旭指出,「來到這裡,你可以感受到有機農業與生態保育多麼密切。」
接近黃昏時刻,農民在田間勞動。褐頭鷦鶯、紅嘴黑鵯、紅鳩、赤腰燕、五色鳥和小雲雀等,紛紛在農地裡現聲與現身。高雄鳥會表示,這裡是一級保育類草鴞喜歡的棲息環境,過去曾經拍攝到草鴞飛翔的身影。
高雄鳥會講師楊玉祥解釋,這裡有各種鳥類可看,重要的是這裡的環境。「因為有有機天然的環境,這些生物才可以安心在這裡過活,牠們無形中也幫助了我們人類。」人類提供有機安全的環境,農業與生態才能互益共生。「沒有必要因為一個科學園區就把有機專區給毀掉,把農地保留下來,這裡的生物才能繼續存在。」
保護草鴞棲息環境 鳥會:為無法說話的生物代言
中崎有機專區介於燕巢和橋頭間,當地蔓生著白茅,這種禾本科的高草,正是草鴞喜歡用來築巢的植物。草鴞的繁殖季是每年的10月到隔年3月,牠們的棲息地在台南、高雄、屏東的丘陵與平原間,與人類利用的環境重疊,因此生存環境受到嚴重的破壞,已瀕臨滅絕。
高雄鳥會總幹事林昆海表示,草鴞跟人一樣,是台灣這個島的原住民,因為土地開發,牠只能去找沒有被人干擾的地方生存。他感嘆,草鴞面臨的狀況就跟有機農業區相似,因為開發找不到地方生存。「我們尊重經濟發展,」林昆海說,「但相對的我們要求,國家在重大開發的時候,應該要尊重農業、生態,尊重其他較弱勢、沒有辦法講話發出聲音的生物,我們要為這些生物發聲代言。」
有機夢破滅 農民:不該為了工業破壞賴以維生的資本
中崎有機專區由30位農民共同經營,這裡每一塊農地大小不等,然而共通之處在於多樣化且友善生態的耕作方式。農民也因為長期投入,根據這裡的地質、土壤和氣候,研究出獨特、適應當地的耕作方式。
從台北來到高雄參加農委會培訓計畫,成為農業技術團高級農業師傅的林文炳,在他的農場裡搭設簡易溫室種植香瓜,外頭的農地則有蓮霧、芒果、芭蕉、火龍果等熱帶果樹,他自行研究滴灌和遮蔭設備,用最精簡的人力栽種作物。林文炳期盼,未來在農地規劃農業體驗活動,推廣有機農業。但是科學園區的開發計畫,讓他投入的有機農業夢想蒙上陰影。他說,高雄已經找不到像中崎專區這樣,因有機耕作農民群聚形成完整友善生態的大片農地。
林文炳說,科技帶來方便,但農業是我們賴以生存的,就像空氣一樣。身處在21世紀,號稱要發展智慧科學園區的橋頭科學園區,不應用舊有思維,為了發展工業而破壞環境,把我們賴以生存的資本花掉。
中崎農民:關注農業生態 與科學園區共存共榮
武漢肺炎(COVID-19)疫情當前,各國交通航運封鎖下,儘管政府宣稱國內糧食生產充足,但楊登旭指出,實際上台灣的糧食自給率只有35%,一旦全球疫情持續,糧食供給很可能出問題,而我們的農地一直在流失,糧食自給率是不夠的。
他提醒,政府在推動科學園區,進行可行性評估時,是否關注到糧食安全和生態保育的各個面向。藉由這次活動,促進會希望民眾一起催生滾水生態農業地質園區,讓有機農業、生態與泥火山地景結合,發展觀光休閒與生態保育的園區,「我們不反對科學園區開發,然而能不能與農業生態共存共榮?」
關於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本文轉載自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熱愛戶外也關心環境,一路報導歡迎與各界環境NGO刊登講座與活動資訊。聯繫資訊:[email protected],OT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