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近年積極透過國際參與,宣示作為一個國際城市在全球變遷和生物多樣性保育等議題上的努力。為因應氣候變遷所帶來的極端氣候,高雄以復育都會區的濕地和公園為策略,將公園綠地、生態保護區和各個濕地進行串聯,打造「高雄濕地生態廊道」,希望營造人與生物和諧共存的生態城市。
而在生物多樣性保育的議題上,2011年高雄市政府與世界其他城市簽訂了《地方生物多樣性行動備忘錄》(LAB MOU),作為高雄提升都會生物多樣性保育的宣示。
高雄市茄萣和永安濕地串聯起來的生態廊道,提供完整的生態系統服務功能。攝影/李育琴
加入ICLEI、簽署LAB MOU 推動城市生物多樣性保育
LAB是Local Action for Biodiversity的縮寫,由國際組織「地方環境行動國際委員會」(ICLEI)與「國際自然保育聯盟」(IUCN)共同發起,在此計畫之下,提供國際網絡平台給願意承諾及具領導力的地方政府,協助提升國際間各城市的生物多樣性保育和經營管理。
目前國際上的環境議題,城市所扮演的角色日益重要;由城市和地方政府所組成的ICLEI等組織,對於永續城市的各種倡議也讓聯合國非常重視。在台灣,2012年時包括高雄、台北、新北、台中、屏東、宜蘭等地方政府,都加入ICLEI成為會員,共同參與城市間的環境議題討論和行動。
2015年,高雄市前市長陳菊接下ICLEI生態交通聯盟主席,宣佈2017主辦生態交通盛典。攝影/李育琴
高雄所簽署的LAB MOU,強調從政治面加速地方生物多樣性的保育,簽署成員應整合政府內的不同行政局處,發展生物多樣性行動網絡,讓各行政單位更了解生物多樣性的議題,努力使政府在施政時納入生物多樣性的考量。
2012年,在此目標下,市府提出了為期三年的「高雄生物多樣性保育短期行動方案」,執行期間,成立跨局處的工作小組,由市府永續會定期進行橫向協調會議,共同檢討高雄生物多樣性保育和生物多樣性城市的營造,以及在實務操作上遇到的困難與改善方法。
高雄生物多樣性保育短期行動方案 三年展現成果
根據市府2015年的成果報告,在各局處分工下,訂出了七大策略方向:永續資源管理、環境教育推廣、工程生態考量、都市土地規劃、傳統生態智慧、夥伴關係建立及資訊整合管考。最終,在各局處提出的107個工作項目中,三年內完成了85項,達成率93%。
市府針對生物多樣性保育的行動面向涵蓋了各局處的業務執掌,例如高雄市生物多樣性資料庫的建置、生物多樣性都會地圖APP的設計、高雄市濕地生態廊道及公園綠地的經營管理、海洋生物多樣性資源的蒐集與彙整、社區生態調查工作坊的舉辦、與NGO 社區夥伴簽訂「生態調查合作備忘錄」、保護區及自然地景的經營管理、外來入侵種的防範及管理、客家與原住民族生物多樣性資源利用的智慧保存等。
高雄市政府設計生物多樣性都會地圖電子書APP,讓市民能夠在社區輕鬆進行生態調查。攝影/李育琴
其中,高雄生物多樣性基礎資料庫的建立,為後續的保育行動和政策施行奠立基石。
2011年時,市府委託高雄市野鳥學會進行高雄市都會區生物多樣性的調查工作,建立高雄生態資源的基礎資訊。而後再將此調查成果轉換成電子書和APP,供一般民眾利用,增進民眾對高雄生物多樣性的了解。
另外,生物多樣性資料庫建置後,可與政府的都市計畫區和保育圖層套疊,分析出高雄生物多樣性分布的熱點和生態敏感區域,作為未來開發計畫參照。
為了讓資料庫內容更趨於完整,市府也邀請農委會林務局、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營建署國家公園組、水利署水利規劃試驗中心、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等中央單位,一同商討資訊交流方式,達成各方生物資訊共享,讓高雄市生物多樣性資料庫能夠充分涵蓋既有的基礎資料。
目前資料庫中收納了14萬5000多筆的資料,共有2522筆物種數;以保育類野生動物來說,高雄有二種瀕臨絕種野生動物:台灣黑熊、水獺,另有九種珍稀野生動物如黃喉貂、穿山甲、麝香貓等,而各物種也以地圖資訊顯示其所出現的地理位置。
「地方政府生物多樣性資料庫的建立很重要,」中山大學生物科學系教授張學文指出,保育政策並非只靠中央由上而下推動,「若每個縣市一起做的話,每年都有新的資料累積,透過民眾參與生態調查,可為城市建立充分的生物多樣性資料庫。」
與中央單位交換資訊充實資料庫外,市府也與在地8個NGO和社區簽訂合作協議,進行生態調查。社區透過自主性的生態調查,可提供生態更新資料,也能夠更了解社區周邊環境,作為發展生態社區的基礎。
高雄市環保局與民間團體簽署合作備忘錄。攝影/李育琴
美濃黃蝶翠谷生物多樣性高 推動里山倡議
2012年完成的高雄市都會區生物多樣性調查報告指出,整體而言,高雄市生物多樣性較高的樣區為美濃黃蝶翠谷、援中港濕地、洲仔濕地、半屏湖濕地等。
黃蝶翠谷屬於低海拔的次生林環境,區內植被及環境複雜度高,有別於其他都會區型公園或綠地環境,各種動物的多樣性相當高,也是唯一還能發現老熟森林的樣區。
黃蝶翠谷裡,黃蝶大發生時沿著河谷遷徙形成壯觀的畫面。攝影/連偉志
美濃屬於淺山丘陵平原,有高度生物多樣性,同時也是重要的農業生產區。市府農業局自2015年起開始在美濃推廣「里山倡議」,2017年正式輔導11戶農民參與計畫,協助農民取得綠保生態標章,提高農產品的價值,並規劃農村體驗遊程,讓農民在維護淺山生態綠網的同時,增加經濟收益。
參與美濃里山倡議的農民,在水稻田周圍保留樹木綠帶,引來鳥類棲息,甚至觀察到二級保育類黑翅鳶停棲其間;另有野放種植的茶園,吸引了鳥類、蝴蝶和其他動物,常見大冠鷲在上空盤旋,山羌、小雨蛙等生態指標動物也來光臨。
這些農地不僅生產糧食,也成為生物棲息的家,近年農業局推出的一日農夫體驗活動,帶遊客進入美濃體驗農作和親近生態,受到遊客喜愛,願意共同守護環境,落實里山倡議的精神。
保育政策應延續 勿讓高雄「生態城市」成口號
從參與國際組織簽署LAB MOU,到推動美濃地區的里山倡議,高雄市政府的生物多樣性保育策略和方案,顯示在生物多樣性主流化有相當的成效。然而長期而言,保育政策是否能夠延續,進而擴大至市府各項執行業務中,仍需要持續督促和觀察。
資深保育人士林昆海指出,高雄加入ICLEI等國際組織時,市府相當重視其政策上的保育作為,更願意跨局處協調出整體行動方案,值得稱許。不過,隨著短期行動方案的結束,相關政策並沒有延續執行。他表示,當時高雄市副市長劉世芳擔任ICLEI東亞地區執行委員,因此對高雄的保育政策和承諾,能夠貫徹執行並監督各局處落實;然而隨著執政者更換,市府整體的保育作為似乎也因此中斷。
例如在氣候變遷下,高雄極端大雨和暴雨情況日增,市府工務單位施工仍不斷將都會地區水泥化,未能把海綿城市納入思維;此外,高雄茄萣濕地是國際保育類黑面琵鷺的重要棲息地,但市府仍規劃1—4道路工程貫穿其中,破壞棲地的完整性。
林昆海強調,生物多樣性保育行動不宜因執政者更換而中斷,行政部門應落實生物多樣性主流化,勿讓高雄生態城市徒留口號。
愛知目標1
到2020年,所有人都認識到生物多樣性的價值,並知道應該採取哪些措施保育,和如何永續利用生物多樣性。
愛知目標7
到2020年,農業、水產養殖及林業覆蓋的區域都實現永續管理,確保生物多樣性得到保護。
本文轉載自環境資訊中心
一路報導熱愛戶外也關心環境,歡迎與各界環境NGO刊登講座與活動資訊
聯繫資訊:[email protected],OT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