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政府的生物多樣性政策,起於農委會將2000年訂為「生物多樣性保育年」,將近20年的今天,民眾對此概念理解多少?社會認知如何?在522生物多樣性日前夕,農委會特生中心公布民眾認知調查結果,顯示68%民眾表示聽過生物多樣性;15~24歲年齡層中,更高達9成聽過,顯示義務教育是「生物多樣性主流化」的重要管道。
這份由特生中心與林務局的合作「生物多樣性認知量表」,是參考聯合國認可的方法,今年首度進行,在3月21日~4月15日期間、針對不同地區、年齡、性別,分層抽樣1000位對象調查。
調查結果告訴我們的事情
「你聽過生物多樣性嗎?」、「什麼是生物多樣性?」兩個問題,測出台灣社會對生物多樣性的認知程度。問題一,受訪者可從「有聽過,我也『確實』了解生物多樣性的意思」、「有聽過,但我不是很清楚生物多樣性的意思」、「我沒有聽過」選擇答案回答;問題二是開放性問題,由受訪者依直覺作答。
結果顯示,68%受訪者表示聽過,其中24%表示聽過並且了解,43%聽過但不了解。3成民眾連聽都沒聽過。另外,有13.8%能完全正確回答什麼是生物多樣性,23.8%回答中能涉及生物多樣性概念,但多數人無法回答生物多樣性是什麼。
不同年齡層的認知則有顯著的差異:隨著年齡遞減而增加,尤其是15~24歲,有九成具備生物多樣性概念。這與2004年9月起,全面實施的「九年一貫課程」開始將生物多樣性納入「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習領域有關,由此一窺義務教育的成效。
整體而言,台灣普遍聽過生物多樣性,但認識生物多樣性上,還有很大的努力空間。
另外,國人聽過生物多樣性的比例與英、德、美、日等國相當。參考UEBT 2018年針對英、法、德、美與巴西的最新調查,以及2010年的日本調查結果,台灣訪問對象中,聽過生物多樣性的比例與網路相對普及的英、德、美、日類似,但能說出生物多樣性內涵者仍相對偏低。
資料來源:特生中心
為什麼要做這份量表?這需從全球對生物多樣性喪失的重視度談起。特生中心棲地生態組長林瑞興說,今年四月底五月初,聯合國「跨政府生物多樣性與生態系服務平台」(IPBES)的130多位國家代表在巴黎密集會商,為聯合國《全球生物多樣性與生態系服務評估」(Global Assessment of Biodiversity and Ecosystem Services》的摘要報告進行最後修訂。
這份報告警告,人類再不積極回應解決生物多樣性喪失的議題,未來十到二十年內有100萬物種面臨滅絕危機,而這個數量比人類歷史上任何時刻多。法國生態環境部長戴扈傑(François de Rugy)說,暖化人人有感,而生物多樣性一點一滴的流逝,是「一場更安靜的危機。」
報告一釋出,全球媒體爭相報導,例如英國衛報即指出「生物多樣性的損失不亞於氣候變遷對人類的影響」;國內雖有報導,相較於國際重視的程度較低,顯示台灣社會對於生物多樣性喪失不夠重視。
推動生物多樣性主流化 不同對象要用不同的方式
生物多樣性主流化是推動生物多樣性目標最重要的一環,若未能受到公眾足夠的重視,就無能支持生物多樣性相關政策。生物多樣性認知量表有助於了解社會大眾對生物多樣性的了解,甚至找出提升生物多樣性主流化的關鍵因素。
林瑞興說,過去缺乏一套方法盤點國民對生物多樣性的認知,這次參照聯合國接受的調查方法進行。
林瑞興指出,生物多樣性流失議題在國際上和氣候變遷同等重要,但在台灣社會卻得不到足夠的重視。圖片來源/特生中心提供
這套量表是由非營利組織「生物多樣性道德貿易聯盟」(The Union for Ethical BioTrade,UEBT)所發展的,自2009年以來,已對16個國家進行生物多樣性認知(Biodiversity Barometer)調查,這是一份標準問卷,調查結果也讓聯合國生物多樣性指標夥伴關係(Biodiversity Indicators Partnership)採用,是衡量全球生物多樣性認知狀態與變化的指標。
如何加強對於社會大眾的宣傳、教育與公眾認知的提升,特別是對於社會發展與決策方向有重大影響力的年齡層,將是生物多樣性主流化的最大挑戰。林務局保育組長夏榮生表示,多數民眾能認知生物多樣性的存在,這項結果是保育資源分配的重要參考,未來會與幾個致力生物多樣性主流化的夥伴,發展具體的行動計劃,甚至以行動辦公室的概念推動。
生物多樣性目標與人類糧福祉難分難捨
5月22日是國際生物多樣性日,2019年的主題是「我們的生物多樣性、我們的食物與我們的健康(Our Biodiversity, Our Food, Our Health)」,藉此主題及相關活動讓大家了解人類的食物、營養及健康仰賴生物多樣性與健全生態系的服務。
這幾年生物多樣性日都在強調與人類切身的關係,今年尤其著眼於糧食與健康,聯合國秘書長古特瑞斯(António Guterres)說,生物多樣性是人類健康與福祉的關鍵。我們喝的水、吃的食物和呼吸的空氣,無一不仰賴健康的自然世界。
截圖自特生中心簡報
「保育生物多樣性就是保育種原,保障我們未來選擇的機會,也保育我們未來適應環境的機會。」特生中心主任楊嘉棟表示,生物多樣性和糧食安全是息息相關的,舉例而言,我們的主食稻米就是從野生稻馴化而來。一些適合在旱地栽植的野生稻,在氣候變遷再加上水資源缺乏,就可用來交配改善基因。
他接著說,保育生物多樣性就像買保險的概念,我們不知道這些物種對於將來的環境或後世代能有的貢獻,若在我們世代消失,就永遠沒有機會了解它、認識它。「保育生物多樣性是為了未來,為了子孫,為了整個地球的未來。」
2020年生物多樣性非常重要的一年,屆時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大會將於昆明召開,各國努力的成果將於此時盤點總結,做為下一個階段制定目標的依據。
[vc_button title=”20190520記者會簡報:台灣生物多樣性認知量表調查” target=”_self” color=”btn-primary” icon=”none” size=”btn-large” href=”https://www.scribd.com/presentation/410916206/%E8%A8%98%E8%80%85%E6%9C%83%E8%87%BA%E7%81%A3%E7%94%9F%E7%89%A9%E5%A4%9A%E6%A8%A3%E6%80%A7%E8%AA%8D%E7%9F%A5%E9%87%8F%E8%A1%A8%E8%AA%BF%E6%9F%A520190520#from_embed”]
關於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本文轉載自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熱愛戶外也關心環境,一路報導歡迎與各界環境NGO刊登講座與活動資訊
聯繫資訊:[email protected],OT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