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全島面積約3萬6000平方公里,僅占世界陸域面積的萬分之2.4,已記錄蝴蝶種類高達380種,高於面積為台灣10倍、蝴蝶種數僅214種的日本,直追面積為台灣213倍、蝴蝶種數435種的澳洲,台灣蝶類的多樣性由此可見。
另一方面,台灣無論民間或政府部門,出版過不少蝴蝶圖鑑,但提到蝴蝶誌,卻是第一次。分年編纂的《台灣蝶類誌》(Butterfly Fauna of Taiwan)預計出版五卷專著,首部曲同時推出鳳蝶科、粉蝶科兩冊,全書以中英對照呈現,由林務局與台師大生命科學專業學院教授徐堉峰團隊合作,完整論述台灣國境內蝴蝶的特徵、分布及學名演變,再搭配具明確辨識的圖片及文字說明,提供學界與研究人員有關蝶類科學分類基礎與依據。
不是圖鑑,是「Fauna」—動物誌
徐堉峰解釋,「圖鑑」(guidebook)以科普推廣為主;「植物誌」(flora)或「動物誌」(fauna),則是科學著作。兩者雖有部分重疊,也都使用圖文呈現物種,但出發點不同。
圖鑑的目標是引導一般大眾入門,必須圖文並茂、引起興趣,幫助讀者物種辨識;誌則詳盡地將過去的學名、同物異名、異物同名都交代清楚,細部構造也要呈現,相形之下顯得生硬。「蝴蝶誌可視為進階版,提供蝴蝶愛好者更進一步認識蝴蝶生態的機會!」徐堉峰說,台灣蝴蝶資源聞名遐邇,卻缺一部科學專著。本書的出版剛好填補這個空缺。
提到台灣蝴蝶圖鑑的濫觴,1960年日籍學者白水隆發表《彩色台灣蝴蝶大圖鑑》(《原色台湾蝶类大図鉴》)是一個里程碑;國立鳳凰谷鳥園也於1990年代與徐堉峰合作出版《臺灣蝶圖鑑》三卷專書。至今近30年間,在分子生物技術突破及物種概念的演變下,蝶類分類階層變動極大,台灣首部蝴蝶誌,可說是台灣蝶類分類研究史上另一個里程碑。
台灣蝴蝶誌首部曲鳳蝶、粉蝶。攝影/廖靜蕙
徐堉峰說,本書一開始設定的目標是提供國際學者、蝴蝶愛好者知道台灣蝴蝶多樣性以及分布情況,因此和台灣植物誌一樣,全書以英文寫作,後來才決定一兼二顧,指導學生翻譯成中文,服務國內外對蝴蝶感興趣的朋友都能查閱。
林務局指出,台灣在全球蝴蝶棲地的特殊性,深具學術研究、生態保育及教育推廣價值。中英對照的台灣蝴蝶誌出版後,已經寄到30多個國家博物館,更不乏外國圖書館來信詢問,再度以保育成效做外交。
鳳蝶討喜粉蝶親和 弄蝶預計今年底出版
提到為何第一卷選擇鳳蝶科,徐堉峰說,全球研究最透徹的蝶類,當屬鳳蝶科。鳳蝶體型大、艷麗的翅紋,翩翩風采早已傾倒眾生。而鳳蝶科相較其他蝴蝶科群,多樣性相對較低,已知的文獻估算,全球約介於550至600種之間,台灣紀錄的鳳蝶科有32種。
由於人類喜愛,也造成捕捉壓力。收藏品、工藝品,不乏鳳蝶定著的身影。因此,無論是IUCN紅皮書或台灣的野生動物保育名錄,鱗翅目中都以鳳蝶種類居多,台灣鱗翅目八種保育物種中,鳳蝶科佔了七種。由此可見其保育的迫切性,加上資料最完整成熟,自然而然成為首選。
粉蝶科成員廣泛分布於全球,在溫帶及熱帶地區均十分繁盛,已知種類超過1000種,幾乎是台灣社會最常見、熟悉的蝶種,有令菜農頭痛進而防治的對象,也有遷移性強的、季節性變異豐富,在乾濕季花紋明顯不同的種類,都是蝴蝶研究上的重要議題。目前台灣地區(含離島)約36種粉蝶棲息,另有一些種類則常其他地區偶發性進入台灣,本書即記載37種台灣固有種、已定居的外來種及常見的偶產種。
粉蝶科常見於台灣,圖為流星絹粉蝶訪花吸蜜。攝影 /黃行七(林務局提供)
系列專書日後也將陸續出版弄蝶科、灰蝶科及蛺蝶科三卷。今年底預計出版弄蝶科,之後陸續出版蛺蝶科以及灰蝶科。弄蝶科估計60幾種、蛺蝶和灰蝶科則各約百種左右。
徐堉峰表示,這系列專書記錄對象包括原生種蝴蝶、滅絕或疑似滅絕的蝶種;外來建立族群、歸化的蝶種、穩定發現的蝶種;至於百年來訪一次、留下紀錄的蝶種,則以文獻資料補充。
以台灣為主體的蝴蝶中文名 儘量貼近學名
值得一提的是,書中蝴蝶中文名也進行一些修訂。每個物種都有拉丁文命名的學名,全球通用。相對於學名,徐堉峰認為,中文名並不重要,尤其他從小就接觸蝴蝶,見證蝴蝶名字的更迭,見怪不怪。但台灣蝴蝶誌中文名仍有些邏輯可循。
徐堉峰認為,台灣社會關注蝴蝶起步晚,尤其1986年,《台灣蝶類生態大圖鑑》的出版,使得台灣社會開始注意蝴蝶。這本書是翻譯講談日本學者社濱野榮次的書,讀者對書中的蝴蝶名的印象根深蒂固。只是,書中的蝴蝶名難免過於日本本位。
他舉我們常在蕃薯藤看到的「幻蛺蝶」為例,這是一種遷移性很強的蝶種,常從菲律賓飛到琉球(沖繩),過去因為翻譯自日文書,而習稱「琉球紫蛺蝶」。日本人能在其國土最容易看到牠的地方是琉球,因此取名為琉球紫蛺蝶很合理;但牠並非琉球原生種,在台灣卻是原生種,中文名最好調整。另外,中文名盡量貼近學名,若學名有台灣,基本上就稱為台灣,例如台灣鳳蝶。
台灣蝴蝶誌鳳蝶科、粉蝶科,已於全國國家書店、五南文化廣場書展售,想進一步了解台灣蝴蝶,勿錯過系列專書。
本文轉載自環境資訊中心
一路報導熱愛戶外也關心環境,歡迎與各界環境NGO刊登講座與活動資訊
聯繫資訊:[email protected],OT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