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山
歐都
Go Pro
letsgoplay
thule
previous arrow
next arrow
2019-05-02

農用塑膠布回收棘手 可分解農地膜或是解方

許多農民會以塑膠布覆蓋農田防止雜草蔓生,但塑膠布不屬於一般廢棄物,且難以回收,更換時容易破碎,經常殘留在農田中,移除過程費時費工又有污染疑慮。

面對這樣的問題,農委會結合產學研發出「可分解生質複合農地膜」,利用釀酒後殘餘的麥粕,添加聚乳酸與微生物菌株,開發出可直接破壞掩埋,完全生物分解的農地膜,期望成為農業廢棄物新解方。

農作物採收後農民實際操作用機具將農地膜翻入土中。圖片來源/農委會

傳統塑膠農地布 回收困難成環境負擔

冬天是草莓的季節,吸引許多民眾前往觀光果園,體驗採草莓又能品嚐當季的新鮮水果。進到草莓田中,只見土壤上鋪著塑膠布,只露出草莓植株,這些塑膠布除了讓遊客的鞋子不沾染泥土外,其實還有更重要的功用。

大湖鄉農會推廣股輔導員表示,傳統的農用膜就是塑膠布,分為銀黑布、黑白布等,根據不同的作物也有農民稱為草莓布或西瓜布等,但原料同樣都是塑膠,只是顏色或厚度略有不同。

以草莓田所使用的雙色布為例,深色朝下可以阻擋陽光、抑制雜草生長、保溫保濕避免雨水沖刷,白色的面朝上可以反射陽光,讓果實的日照更均勻,亦能減少化學肥料與農藥的使用,是種植小番茄、瓜果及草莓的必備農業設施。

不過塑膠布屬於消耗品,每年都需要更換。輔導員表示,根據大湖鄉公所統計,目前大湖鄉約有380公頃的草莓田,除了少數以架高方式種植的農田外,幾乎所有的草莓田每年都需要更換新的塑膠布。以每卷8.6公斤、寬90公分、長400公尺、厚度0.03毫米去換算,光是大湖鄉的草莓田,一年就產生至少90公噸的廢棄塑膠布。

大湖鄉公所農業暨觀光課課長蘇雲翰指出,這些廢棄的塑膠布不屬於一般垃圾,過去鄉公所會盡力幫農民處理,但近年來塑膠回收價格下降,且農用塑膠布會沾染許多泥土,後端資源回收商須以人力清洗,導致廠商的回收意願降低。鄉公所僅能搭配經濟價值較高的資源回收品,在合約中要求回收商負責處理農用的塑膠布廢棄物。

可分解生質複合農地膜  入土一年完全分解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農委會委託台灣經濟研究院辦理農業業界科專計畫,做材料研發。執行計畫的喬福材料科技公司便開發出「可分解生質複合農地膜」,結合農業藥物毒物試驗所及塑膠工業技術發展中心的技術,並與農業科技研究院及苗栗縣村耕農業生產合作社進行合作試驗。

台灣經濟研究院農業科專服務小組表示,這項新的技術從2016年開始,從原料的研發到產品進入農田實測與物性的調整,前後花費了三年的時間才完成,日前完成了草莓、西瓜及小番茄的田間測試案例,產品確實可以取代傳統塑膠膜,且使用後可直接用農機翻土打入土壤內,使其自然分解。

喬福材料研發課課長陳政佑受訪表示,「可分解生質複合農地膜」使用了釀酒的農業副產品麥粕做為原料配方,結合聚乳酸與微生物菌株開發而成。

試驗初期曾發現,農地膜在戶外崩解的速度過快,作物還沒成熟就開始破碎。經物性的改良過後,現在的農地膜約可使用達六個月,才會開始初階段的崩解,而農作物收成後可用農機翻土將農地膜翻入土中,節省農民的人力。

陳政佑表示,根據他們的調查,四到六個月的時間農地膜會崩解,翻土掩埋後大約一年的時間能完全分解,分解過後僅會轉換成二氧化碳和水,對於農地不會造成污染。

新型的可分解農地膜進行舖膜作業。圖片來源/農委會

農民:無須再為廢塑膠布去處苦惱

蘇雲翰表示,農地用塑膠布廢棄物,不只是大湖鄉草莓農會遇到這個問題,包含公館、獅潭等其他地區的短期蔬果,都會使用農用塑膠地布。

在台中種植花卉的青農吳宇軒就說,農地塑膠布能有效防止雜草蔓生,又有保水保肥的功用,對於農業發展的幫助不小,每一期蔬果收成都會替換。但塑膠布難以重複利用且回收不易,農民都只能分批裝袋丟入垃圾車,或者冒著被開罰的風險私底下焚燒,兩者都會造成環境污染。

吳宇軒指出,他主要是考量到環保,才會購買使用「可分解生質複合農地膜」,嘗試用於兩分地的玫瑰種植,效果與傳統農用塑膠布一樣,未來他也會考慮再用兩分地的農地膜來種植瓜果類作物。

價格是傳統塑膠布四倍  多數農民恐難負擔

不過吳宇軒也說,他還在考慮是否要繼續使用可分解的農地膜。事實上,使用可分解農地膜的農民,多為種植面積小、作物經濟價值高的青農,因為可分解農地膜的價格是傳統塑膠布的三到四倍,面積愈大,成本就愈高。

大湖鄉農會的輔導員也說,現行的傳統塑膠雙色布一綑約900元,而生物可分解的塑膠布動輒3、4000元,因此許多農友替換的意願不高,另外草莓的產季從10月到隔年4月,生物可分解農地膜的時效性是否足夠也有疑慮。

陳政佑則表示,這項商品雖然是喬福材料首次跨足農用設施,但目前商品化的產能與品質都沒有問題,希望農委會與環保署能協助推廣,提供農民更多誘因,也期望未來更多廠商願意投入這項技術的開發,原料需求量擴大,商品的價格就有下降的空間。

取得國內專利 農委會盼收循環經濟效果

農委會科技處技正湯惟真強調,農業業界科專計畫自2007年推動,已完成74項計畫,每項計畫除了協調各單位的合作外,待研發成果商品化後,科技處也會再追蹤三年,累計推估政府補助一元,能創造7.22元的產值。此外,科技處也將於本週四(2019年3月21日)舉辦農業業界科專計畫說明會,邀請喬福材料科技公司現場經驗分享。

農委會指出,這項成果已經取得國內相關專利,並持續布局國外智慧財產權,且農民的詢問度逐步增加。新開發的農地膜,不僅可分解且添加農業副產物,達到循環經濟的效果,可落實農業之永續發展。

可分解農地膜田間實驗示意圖。圖片來源/農委會


關於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TEIA-CI-LOGO

本文轉載自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熱愛戶外也關心環境,一路報導歡迎與各界環境NGO刊登講座與活動資訊
聯繫資訊:[email protected],OT編輯部


你可能會喜歡

熱門文章

想了解更多
stream trails
canada goose
isun
owl camp
Active Intelligence
previous arrow
next arr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