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買的環保產品不是環保產品? 一掃看見環保違規
「回想我們曾一起因頂新黑心油抵制味全,讓它累積虧損達35億元;也曾因拒用塑膠柔珠,改變化妝品大廠的商品開發;因減少衛生筷、吸管等一次性餐具,推動許多店家經營習慣的改變。」綠盟透過嘖嘖募資平台邀請民眾加入,讓「掃了再買」APP順利上市。
「廠商不要再比爛了,好公司會獲得肯定。」綠盟副秘書長曾虹文表示,APP已經建置了製造商環保違規開罰的資料庫。計畫未來能加入食安重金屬、添加物、公司勞動違規等資料庫。除了「壞寶寶」名單,「好寶寶」名單也會被納入,例如是否有FSC標章(代表產品中的林木來自次森林或人工種植的森林)等。
綠盟從2017年開啟「透明足跡」計畫,長期累積工廠違規排放空污、水污紀錄,成了「掃了再買」的基礎。曾虹文說,看到企業一次一次被罰,一次一次罰不怕。這次發起「掃了再買」APP,就是希望更貼近消費者。他澄清,並非有污染的都要抵制,而是讓企業有動力做更好。
追求「好產品」 從「不違法」開始
民眾對「掃了再買」APP的期待是什麼?從綠盟兩次焦點對談與線上問卷看來,大家最關切的是企業的環境表現──誰被罰最多的?誰已經在改善?在食安方面,民眾在意重金屬的比例超出防腐劑甚多。
曾虹文表示,APP很想加入勞工、食安、上下游產業鏈、國外開罰紀錄等資料,但資料主要來源是政府公開資料,資料面臨欠缺或不足。舉例來說,稻米雖然有檢驗重金屬等,卻沒有跟產品品牌名稱連結,製造商在國外砍伐雨林紀錄等,國內也沒有完整資料。對於這些缺憾,暫時會以重大新聞的方式呈現。兩年前綠盟曾公開衛生紙廠商裁罰資料,引發社會熱議。有人驚覺愛用的「再生衛生紙」違規紀錄超高,但也有人陷入「砍樹」跟「污染」如何抉擇的困境;或在「開罰紀錄高」與「已有改善」間難以決斷。
「真的很難」,曾虹文坦承,有消費者表示「直接告訴我哪些可以買」就好,或是提供一個指標就好。但這牽涉到大家對各項目重視的程度,個人心中都有一把尺,以一個APP要呈現所有面相,還是有其侷限。「不違規只是最基本的要求。回到最初衷,我們只是希望企業做到負責任的生產,讓環境可以變好。」
關於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本文轉載自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熱愛戶外也關心環境,一路報導歡迎與各界環境NGO刊登講座與活動資訊。聯繫資訊:[email protected],OT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