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羅雷斯是當地珊瑚礁體檢生態潛水員計畫(Reef Check EcoDiver program)的領導者,該計畫訓練人們參與珊瑚礁監測活動。一個月前,他在潛水時發現軸孔珊瑚(Acropora)跟表孔珊瑚(Montipora)有白化現象。之後他又回去看過幾次,發現情況急遽惡化。包含戴羅雷斯的回報資訊,「菲律賓珊瑚白化觀測」(Philippine Coral Bleaching Watch,簡稱PCBW)今年總共收到11筆回報。PCBW是由志工組成的組織,志工組成從海洋專家到潛水員都有,他們的共同目標是守護菲律賓的珊瑚礁。團隊成員原本就預期,一旦潛水員不再受限於武漢肺炎(COVID-19)的隔離禁令,回報數字就會上升至此。
珊瑚白化對於菲律賓來說不是新鮮事。2009年與2010年間,因為聖嬰現象帶來的海水暖化,菲律賓有將近95%的珊瑚因大規模白化而死亡。位於菲律賓西部潛水熱點泰泰鎮(Taytay)附近的Maliao珊瑚礁也位在2010年的受影響範圍內。不到兩個月的時間,軸孔珊瑚礁都死了,對當地造成無法回復的破壞。
氣候變遷確實影響海洋生態——當水溫持續上升,珊瑚礁存活的機率就下降。
菲律賓的海岸線超過3萬6000公里,珊瑚礁分布範圍據估計也有1萬零750平方公里至3萬3500平方公里,因此很難即時記錄到珊瑚白化事件。PCBW說,菲律賓需要窮盡各種方式,找人幫忙監測海底雨林,並檢查珊瑚礁是否有出現白化或受其他壓力源影響,例如棘冠海星數量暴增,或罹患其他疾病。
這就是需要運用公民科學的地方。
成立於2010年,PCBW其中一項明確目標就是要提升公眾對菲律賓珊瑚礁狀態的關注。他們鼓勵潛水員拍攝珊瑚全景照片,並上網回報或上傳至手機App。一旦PCBW收到訊息,他們會交叉比對美國國家海洋暨大氣總署(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簡稱NOAA)的白化警示,以排除其他導致珊瑚死亡的因素,例如遭棘冠海星、結螺(Drupella rock snail)捕食,或其他疾病。
「接下來會將『確證後』的回報資訊整合進資料庫,然後我們會再總結與分析菲律賓珊瑚白化的嚴重程度與影響範圍」,珊瑚礁生態學者奎碧蘭(Milidel Quibilan)說。「我們會透過社群媒體與記者會公布資料。有機會的話,我們也會在國家或國際海洋相關研討會上發表這些結果。」計畫啟動至,該團隊已收到由100名以上公民科學家所提交的超過500筆回報資訊。2018年App問世後,志工上傳回報珊瑚礁影像資料的流程更為簡便。有些回報資料只有看到小部分珊瑚有白化跡象,另外有些資料顯示的情況則比較嚴重。
發布白化警示也不必然代表這些海洋生態指標一定會死亡。所謂珊瑚白化指的是水溫升高,珊瑚蟲驅離共生藻或蟲黃藻所致,所以如果這些藻類能夠回到珊瑚身上,那就還有機會復原,奎碧蘭說。
「問題是,如果海溫居高不下,珊瑚很難重獲蟲黃藻」,奎碧蘭說。「最後的結局就是珊瑚失去營養來源、死亡,然後身上覆滿了更具競爭力、機會主義的藻類。」
由於白化是珊瑚面對惡劣環境時的自然反應,並不存在快速解決珊瑚白化問題的方法。「我們能做的就是不要再讓牠們更加緊迫,以自然地協助牠們快速復原」,奎碧蘭說。
關於珊瑚,科學家還有很多值得研究的,但是目前如果可以知道哪些珊瑚在面對白化問題時更具韌性,將有助於提升生態系穩定存續的機會。每一種珊瑚的韌性都不一樣。有的珊瑚在發生白化事件之後,仍然展現韌性,例如位在八打雁省阿尼洛市(Anilao)與佛得角通道(Verde Island Passage)的珊瑚礁。這顯示,儘管面對海溫升高壓力,有的珊瑚仍具備復原能力。
「我們也鼓勵民眾不只上傳珊瑚白化的資訊,也可以回報那些生長在珊瑚白化不斷發生的地方,卻仍旺盛生長的珊瑚資訊」,奎碧蘭說。
一旦找到有韌性的珊瑚礁,保護策略就會更有效率。未來在氣候穩定的前提下,可能可以複製這些「有希望的珊瑚礁」。雖然一般的減緩、修復與調適策略也在考慮範圍內,但這些工作成本較高,而且有時候以長期來說沒那麼有效。有的珊瑚礁科學家也在嘗試創造一種禁得住海洋環境變化的「超級珊瑚」,但沒辦法保證很快就有結果。
「當然,如果我們支付得起,也有能力,那就應該要試著同時落實各種策略,以達到最佳成效」,奎碧蘭說。
菲律賓的珊瑚礁在1998年、2010年與2016年各經歷了一次重大的全球白化事件。如果海溫持續升高,珊瑚白化事件將會越發頻繁。數百萬名菲律賓人的飲食與生計、海岸防護等都大幅倚賴珊瑚礁,因此珊瑚白化造成的後果不只關乎現在,更關乎他們的未來。儘管未來看似黯淡、PCBW的資源又很有限(目前只有3個人力負責處理每天的工作,其他人只有在有活動時會來幫忙),但這些人說他們已下定決心要打一場好仗,而且他們的Facebook社群已經超過6000人追蹤。
「透過傳統媒介與社群媒體,我們有機會告訴社會大眾什麼是珊瑚白化、為什麼會發生、為什麼這對我們菲律賓人來說很重要,以及我們可以做些什麼」,奎碧蘭說。
「我認為從2010年以來,我們已經取得很大的進展」,她補充,「以前這些議題只有珊瑚礁科學家或相關人士在關注,現在我們讓議題觸及更多人,也讓更多人加入討論。」
當然他們不只做到在社會中帶動對話。拯救珊瑚礁是需要齊心協力一起努力的工作。目前PCBW與環境與自然資源部生物多樣性管理局(Department of Environment and Natural Resources Biodiversity Management Bureau,簡稱DENR-BMB)合作維運珊瑚白化線上通報平台。他們也合作制定《國家珊瑚白化因應計畫》(National Coral Bleaching Response Plan),並為駐地辦公室起草珊瑚白化事件的指導方針。PCBW也跟「綠色和平菲律賓辦公室」(Greenpeace Philippines)與「傑出菲律賓」(Rare Philippines)等其他環保團體,合作推廣珊瑚白化議題。
「時光無法倒流,所以我們現在能做的就是為了更好的未來與我們自己努力」,奎碧蘭說。「而其中很重要的就是要確保我們的海洋與孕育生命的生態系(如珊瑚礁)能夠保持活力與健康,這樣我們才能夠繼續享受它們帶給我們的裨益。」
她說,自然界的韌性始終令我們感到驚奇。「我們必須記得珊瑚有多麽特別:牠們在解剖學上演化成很簡單的形式,但是牠們的生活史策略、和其他海洋生物的互動卻又如此複雜」,奎碧蘭說,「我希望牠們能一直存續下去。」
本文轉載自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一路報導熱愛戶外也關心環境,歡迎與各界環境NGO刊登講座與活動資訊。聯繫資訊:[email protected],OT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