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該溶液能夠製成再生塑膠粒,可加工成鍵盤、滑鼠等產品,落實循環經濟。5月8日光寶科技舉行啟用捐贈儀式,將把海廢保麗龍減容貨櫃贈送給澎湖縣與金門縣政府,未來每年約可處理50噸、約2座奧運標準游泳池大的保麗龍。金門縣環保局局長楊建立就興奮地說,「我們堆積如山、百餘公噸的保麗龍終於有辦法處理了。」
海廢去化新利器,全球首創保麗龍減容貨櫃誕生!光寶科技與齊輝環保合作,打造全世界第一個可移動的海廢保麗龍減容貨櫃,利用有機溶劑將海廢保麗龍溶解成液體,減少保麗龍90%的體積,解決廢棄保麗龍體積大、運送成本高的問題,大幅提高回收效率。
漁業廢物為海廢大宗 保麗龍體積龐大、運送成本高成回收難題
海洋廢棄物問題嚴峻,嚴重危害海洋生態,成為海龜、海豚等海洋生物的生存威脅,或是化為塑膠微粒,進入食物鏈又被人體吃下肚。海保署署長黃向文就說,全球海洋廢棄物逐年增加已成嚴峻課題,「如果我們不解決,到了2050年海裡面塑膠可能會比魚類還要多。」他說,台灣作為海洋國家,對於海廢處理責無旁貸,「我們在辦理淨灘的過程中也發現,廢魚網跟廢保麗龍不只海洋上最多、最大,也是最難處理的東西。」
有鑑於此,光寶科技在2018年啟動「SEA HOPE 看到海洋的希望」專案,希望透過企業力量,改善海洋污染問題。光寶科技企業永續發展委員會處長陳慶暉就說,全台每年產生的1200噸的海洋垃圾中,約有245噸的保麗龍,「保麗龍的材質是可回收再利用的PS,但是體積龐大、運送成本很高成為回收難題。」
齊輝環保科技是國內少數專門處理保麗龍的回收商,負責人高月清就說,保麗龍體積很大相當占空間,「一輛卡車最多就只能載250公斤,一公斤保麗龍處理後的再生料只能賣15元,光是支付運費就不敷成本。」
陳慶暉也說,去年光寶科技協助澎湖縣環保局處理35噸的海廢保麗龍,得從澎湖船運回台灣,再用貨車載到桃園給齊輝處理,「35噸的保麗龍大約等於1.5座奧運標準游泳池的大小,運送的費用就比處理費高出好幾倍。」
減容貨櫃減少90%體積 保麗龍可從游泳池縮小變成浴缸
為了解決這樣的問題,光寶科技與齊輝公司合作打造出全球首創的「可移動保麗龍減容貨櫃」,把保麗龍回收的前端處理設備運送到產地,大幅減少90%的體積,降低運送成本,提高回收效率。高月清表示,「這很像是製糖,原料甘蔗又重、又佔空間,運送成本高,但製成糖以後就能方便運送。」
保麗龍的原料為聚苯乙烯(PS),減容技術透過安全無毒的有機溶劑乙酸丁脂將保麗龍溶解為PS再將雜質過濾,「乙酸丁脂只會溶解保麗龍,其他沙子、藻類等雜質可以透過過濾及靜置沉澱去除,只留下PS。」高月清說,減容貨櫃每次約可處理500公斤的保麗龍,耗時約7~8小時即可處理為聚苯乙烯溶液。
「聚苯乙烯溶液運送回到台灣,經過工廠蒸餾處理,可分離出『再循環聚苯乙烯』(r-PS),剩下的乙酸丁脂有機溶劑又可以重新利用。」透過光寶科技與工研院合作的改質技術,可將r-PS加工為再循環抗衝擊聚苯乙烯(HIPS),即可作為再生塑料,由光寶科技加工為鍵盤、滑鼠等產品的零件。
高月清也說,經過多次的改良才選擇以貨櫃的方式裝設,「貨櫃的形式有很多優點,首先就是可運送移動、多數卡車都能載運;二來是密封空間,並加裝負壓設備可過濾有機溶劑(VOCs)的異味及空污;第三是海邊鹽分較重,貨櫃可以防護侵蝕,延長設備壽命。」他說,這套設備運作原理簡單,未來會將相關技術交給澎湖縣及金門縣環保局的人員來操作,「若沒有太大問題,適時補充乙酸丁脂及簡易維修就能永久使用。」
此外,陳慶暉說明,光寶科技研發與工研院的再生塑料HIPS有76%為可循環材料,已經取得塑膠工業技術發展中心的許可,「而既然要落實循環,包裝材料我們也重新設計,鍵盤的包裝可以裁切成一份『海洋生態』的桌遊,滑鼠外盒則可為桌遊收納盒,這項設計也獲得德國iF設計大獎肯定。」
光寶集團執行長陳廣中:期盼進軍國際,替全球海洋垃圾盡一份心力
光寶集團執行長陳廣中表示,將貨櫃送到澎湖與金門,有助於離島解決海洋廢棄保麗龍運送成本過高的問題,且再生原料又可以作為光寶的產品,落實循環經濟、達成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善盡企業社會責任也能提高消費者認同,「未來除了幫助有需求的縣市,也希望可以進軍國際,解決全球海洋垃圾問題。」
金門縣環保局局長楊建立就說,海洋垃圾令離島傷透腦筋,金門縣這幾年來已經積了約100噸的保麗龍無法處理,因此期待減容貨櫃的啟用。澎湖縣環保局局長陳高樑也說,非常感謝光寶提供海廢保麗龍的減容貨櫃,預計這個月底就會運送到澎湖,「會有一段技術交接期,未來就由環保局人員來負責操作,相信會對海廢處理帶來莫大幫助,還給海岸美麗樣貌。」
國際合作發展基金會副秘書長史立軍則表示,我國有許多友邦都和台灣一樣為海島國家,海洋垃圾問題不只威脅到環境,甚至影響了友邦人民的生活,「非常樂見企業投入海廢處理,未來也會引介到國際友邦,建立跨國合作,共同改善全球海洋環境。」
關於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本文轉載自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熱愛戶外也關心環境,一路報導歡迎與各界環境NGO刊登講座與活動資訊。聯繫資訊:[email protected],OT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