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人員警告 失去一個物種恐導致相依的其他物種隨之崩潰
瀕臨滅絕、數量不到1000隻的陸生動物包括蘇門答臘犀牛(Sumatran Rhinoceros,學名:Dicerorhinus sumatrensis)、克拉里翁鷦鷯(Clarion Wren,學名:Troglodytes tanneri)、艾斯潘諾拉島象龜(Española giant tortoise,學名:Chelonoidis hoodensis)和澤氏斑蟾(Harlequin frog,學名:Atelopus varius) 。有歷史資料的77個物種中,族群數量已經喪失了94%。
研究人員還警告可能的骨牌效應,也就是失去一個物種會導致相依的其他物種隨之崩潰。他們說「滅絕是無止境的惡性循環」,而且是無法逆轉的,與其他環境問題不同。科學家說,人類的健康和福祉和生物多樣性息息相關,新型冠狀病毒大流行就是破壞自然世界帶來危險的極端例子。人口成長、生態環境破壞、野生動植物貿易、污染和氣候危機等問題都必須儘速解決。
研究作者之一、美國史丹佛大學埃爾里奇(Paul Ehrlich)教授說:「人類消滅其他生物就像是自斷腳筋,拔掉我們自己的生命維持器。實應將保護瀕危物種的重要性提升到各國政府機構層級,視之為全球緊急狀態,與相關的氣候變遷議題平起平坐。」
主持這項研究的墨西哥國立自治大學賽巴猶(Gerardo Ceballos)教授說:「要讓自然提供的生態系服務不受到無法挽回的破壞,現在是我們的最後機會。」
研究:515個陸域脊椎動物物種 個體數不到1000隻
這份研究調查了世界自然保育聯盟(IUCN)《受脅物種紅皮書》和國際鳥盟彙整的2萬9400種陸域脊椎動物物種的資料,發現515個物種個體數少於1000隻,其中大約一半個體數甚至少於250隻。這些哺乳動物、鳥類、爬行動物和兩棲動物物種大多位於熱帶和亞熱帶地區。
388種陸域脊椎動物的族群量低於5000隻,而其中絕大多數物種(84%)的分布範圍與族群量1000隻以下的物種重疊,這表示很可能發生骨牌效應。已知的例子像是海獺被過度捕捉。海獺的主食是海膽,海膽的主食是海藻。當海獺減少導致海膽增生,摧毀了白令海的海藻林,進一步導致吃海藻的斯特勒海牛滅絕。研究人員說,他們的研究結果找出了最需要即刻關注的物種和地區,指引保育工作。
倫敦自然歷史博物館普維斯(Andy Purvis)教授說:「這份研究提供了生物多樣性危機正在惡化的另一項證據。研究人員所面對的最困難的問題是,我們對物種地理分布的歷史所知不多。他們只知道77個瀕臨滅絕的物種,但不知道這些物種的代表性如何。」
倫敦大學學院梅斯(Georgina Mace)教授說,這項新的分析再次說明,人類活動使全球脊椎動物數量減少。但是她也表示,她不認為族群量少於1000隻是辨識瀕危物種的最佳條件,族群量下降的趨勢也很重要,IUCN紅皮書中同時使用了這兩個因素。
世界自然基金會科學主任萊特(Mark Wright)說:「研究結果雖然令人震驚,但並非毫無希望。如果在巴西這類國家,土地掠奪和毀滅性的森林砍伐能夠停止,就可以開始改變生物多樣性喪失和氣候變遷曲線。但我們需要全球有一致的目標才能做到這一點。」
本文轉載自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一路報導熱愛戶外也關心環境,歡迎與各界環境NGO刊登講座與活動資訊。聯繫資訊:[email protected],OT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