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然,許多企業已意識到提升能源效率不僅是降低生產成本的手段,更是企業邁向永續管理與落實風險治理的重要策略考量。「綠色動員」喊出願景很簡單,真正要如何讓目標落地,還得靠各種助力。
而不得不說,這一年產業龍頭的「綠色動員」,對國際氣候社群來說,無疑是看到了一點希望,特別是在一些令人挫敗的時刻,像是氣候談判屢屢失敗、全球能源效率改善從之前的2.9%下滑至2018年的1.2%,都適時起了鼓舞人心的作用。不過喊出願景很簡單,真正要如何讓目標落地,還得靠各種助力。
技術不是問題 缺的是政策工具力道不足
根據去年IEA的能源效率報告書,近幾年產業部門的能源使用效率,的確有因為技術與科技的進步而提升,尤其像是中國和印度透過廢金屬、塑膠和紙板的回收技術,讓重工業領域得以用較少能源達到預期產值,都是很好的例子。
但是,產業結構的改變及政策工具的缺乏,抵銷了科技帶來的良效,這也是為什麼目前全球能效改善不升反降。舉例來說,中國與美國高耗能產業的持續擴張,衝高了能源總需求量,即便有先進的能效技術,也無助於整體改善。
另一方面,回顧國際上政策工具強化能源效率的功效,從2016年到2018年間,能源效率的政策進展指標(Efficiency Policy Progress Index, EPPI)是有成長的,不過相較於過去幾年的增長幅度,仍有很大的進步空間。另外,報告書也指出,儘管原有及新引入的強制性政策對能源效率提升之進展有所助益,但仍需透過法規建置、市場機制、激勵措施、相關人才能力培育和資訊公開等多種配方,來強化這些政策的有效性。
超乎你想像!產業裡的千百種能效治理
說了這麼多,究竟市面上有哪些政策工具促進了產業能效轉型呢?其中不乏綠色投資、最低能源效率標準(minimum energy performance standards, MEPS)、能源服務產業(energy service company, ESCO)等推動。
先來看看綠色投資,種類就已經多到族繁不及備載了!其中大家最耳熟能詳的大概是綠色債劵,也就透過發行債券的方式,提供潔淨能源發展資金。另外,綠色抵押貸款也漸漸興起,讓能源效率較高的不動產在作為貸款抵押時,能夠獲得較優惠的利率。之前,美國也推出以財產稅折抵設備能源效率改善的貸款利息,這些都為全球能效提升注入龐大的動能。
再者,利用強制性的法規,像是設定最低能源效率標準(minimum energy performance standards, MEPS),來嚴格限定耗能設備的能源使用量,也就是要求產業部門改善能源效率的一種常見方法。好消息是,目前有越來越多開發中國家諸如智利、阿曼、肯亞、摩洛哥、尼日和盧安達,開始引進這套標準;而中國、澳洲和墨西哥這些排放大國,也採用更嚴格的MEPS來協助能效管理。
最後還有一項被IEA報告簇擁的方式是推廣能源服務產業(energy service company, ESCO),讓產業部門在節能改造初期缺乏人力與資金的問題,透過節能績效合約被克服。盤點國際ESCO的發展,大多是初期由公部門提供補助及減稅優惠並透過標案合作,培植該產業的成長,之後再透過法規訂定,落實特定部門的節能措施。
恰好,台大風險中心去年底推出「鉅變台灣:啟動長期能源轉型」(Taiwan in Transformation, TWiT)報告書,針對台灣ESCO產業的發展與困境進行了分析。總結來說,台灣初期也是以補助、媒合、培植的方式,大力推廣ESCO產業的服務。但ESCO產業漸趨多元,是時候於《能源管理法》中補足相關規範,讓ESCO在產業節能上發揮最大效用。
接下來要介紹的是《能源效率2019》本篇報告的另一個亮點:如何用數位化科技達到節能。
新科技誕生 帶來新興節能潛力
據IEA估計,數位化、網絡和服務器的耗電量約達每年4,600億度,相當於2018年全球電力需求的2%,其中最惡名昭彰的例子是,比特幣(Bitcoin)挖礦所產生的高耗能。不過,報告同時也強調數位化確實為各部門帶來顯著節電效果,因此,究竟這些新科技是造就節能還是耗能,先別那麼快蓋棺定論。
以建築部門來看,IEA預估從現在到2040年,數位化的應用大概可以少消耗10%的總能源使用量,而累計的節能量將可達到234 EJ(相當於超過全球一年一半以上的最終能源需求量),十分可觀。而在運輸部門裡,若採取適當的政策,到了2050年,數位化將可幫助減少運輸中超過50%的碳排。
從產業的角度來看,數位化的幫助在於生產、消費這些數據資料的收集與分析,不僅能夠提升生產和營運過程中30%的能源效率,還能降低營運成本。
另一方面,從一個有趣的角度來看,數位化和能效改善甚至還能成為互助兄弟,前者有辦法快速且準確地協助評估能效,而後者能效的提升也讓數位技術更廣泛被應用,就像企業廣泛採納ISO 50001能源管理系統,間接促成更多數位技術在管理中的使用,而透過這些科技,耗能設備及製程有機會被揪出來整治。
防治用電量暴增 數位化也需要一套治理
儘管數位科技有助於節能,已有些跡象可循,但不能不注意數位化時代的來臨,也蘊藏著不少挑戰和危機,尤其是在產業部門裡,會有資訊安全、系統整合、缺乏相關投資報酬率分析等問題,將會阻礙數位化的推行。
因此,IEA這次同步整合了消費者,產品製造商,服務提供商和公用事業等不同利害關係人的意見,提出數位能效就緒架構(Readiness for Digital Energy Efficiency),確保這些新科技也能被有效治理。
簡單來說,這八大面向也延續了上一篇所提及的能效多元治理精神,也就是從法規、市場、能力培育和資訊公開等不同層面下手,合力畫出一個更完整的治理架構。
在法律方面,必須確保數據和網際網絡的安全性,藉此增強能源用戶對數位技術的信任,接著再透過數位基礎設施、市場機制及激勵措施的建立,確保所有利害關係人公平使用這些科技,讓能源市場越來越重視數位服務。當然,產業內部也一定要有相對應的人才培育,才有辦法駕馭這些新技術。
而去年6月,為了讓全球的能效治理更完善,IEA另外成立全球能源效率緊急行動委員會(Global Commission for Urgent Action on Energy Efficiency),匯集各國領導人、部長、企業和全球思想領袖,一起思索如何加速能效改善,相關建議將於今年提出,想必值得台灣借鏡參考,值得期待一下。
關於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本文轉載自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熱愛戶外也關心環境,一路報導歡迎與各界環境NGO刊登講座與活動資訊。聯繫資訊:[email protected],OT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