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山
歐都
Go Pro
letsgoplay
thule
previous arrow
next arrow
2019-07-12

用十年寫下台灣橡實家族全紀錄 首部殼斗科植物「故事書」出版了

台灣森林中,數量及分布最廣泛的木本植物,是哪一科呢?答案是殼斗科!誰是殼斗科?如果不知道答案,最近出版的《台灣橡實家族圖鑑》可以解答。作者林奐慶以十年時間,紀錄台灣野外觀察得到的45種殼斗科植物,圖文並陳,呈現殼斗科之美,也書寫殼斗科故事;他說,分享台灣橡實不為人知的資訊,透過大眾知情,才能關心殼斗科植物以及它們生長的環境。

橡樹的非凡魅力,建立在由硬殼的堅果和帽子狀的殼斗,所構成的「橡實」,由於模樣可愛,深受大眾喜愛;橡實家族泛指所有殼斗科(Fagaceae)植物成員。全球殼斗科植物約700~800種之間,主要分佈於北半球之亞熱帶與溫帶地區,台灣主要分布於中低海拔之森林中,常與樟科植物混生並構成獨特的「樟櫟群叢」林相,在台灣森林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殼斗科植物的魅力,來自於富變化的果實。圖為長尾栲果實。圖片來源/廖靜蕙

書寫殼斗科 以分享橡實訊息為使命

以十年時間練成《台灣橡實家族圖鑑》,林奐慶說起殼斗科,滿滿是感情。他說,因為想四處遊山玩水,而以第一志願進入台大森林系。上植物分類學、樹木學時,老師會放植物美麗的幻燈片,課本裡優雅的植物手繪圖,吸引他進入「植物外貌協會」;相處久了,發現植物不只漂亮,還會以時間展示它豐富的內涵。

畢業後到林試所蓮華池研究中心擔任研究助理,因工作關係接觸殼斗科,長期觀察讓他有所感,逐漸鍾情台灣橡實家族,進而開啟追尋、記錄殼斗科的旅程。

他著手第一個殼斗科成員是烏來柯(Castanopsis uraiana),最後一個完成的是波緣葉櫟(Cyclobalanopsis repandifolia) ,是台灣倒數第二個發表的殼斗科植物,由已故的廖日京教授於1969年發表,37年後,才又有該科新紀錄種桂林栲(Castanopsis chinensis)發表。

坐在波緣葉櫟樹上的林奐慶,一邊觀察一邊收集殼斗科植物的訊息。圖片來源/林奐慶

最愛南投石櫟 光芒內斂王者氣質

殼斗科雖是林奐慶的最愛,然而45種橡樹中,他最喜歡的非南投石櫟(Lithocarpus nantoensis)莫屬,他形容為「深居簡出的王者」;木材偏黃,因此又稱「黃肉杜」。由於分佈狹隘,過去資訊不發達時,將它和三斗石櫟混為一談,對於物候更是不了解。

相較於青剛櫟、三斗石櫟,大眾對南投石櫟相對陌生。它分布在山谷稜線之處,林奐慶在蓮華池工作時,進樣區喜歡走在稜線上,沿路就會遇到南投石櫟。對於能天天與別人找不到的南投石櫟相處,他十分自豪,讓他有份使命感,要將南投石櫟傳遞給他的訊息,分享出去。

林奐慶在蓮華池工作時,常常與南投石櫟為伴,因此把傳遞南投石櫟的訊息視為使命。圖為南投石櫟果實。圖片來源/林奐慶

蓮華池裡的南投石櫟十分高大,雖然果實掉滿地,卻很難一窺樹上結果實的樣貌,也很難收到開花的資料。為了拍到花和果實,他花了長時間了解南投石櫟的生態習性。當2月其他殼斗科陸續開花時,南投石櫟卻只是長新葉,絲毫沒有開花動靜。他心想,是不開花,還是很久開一次?無法確定也找不到資料,因此每天觀察。

也許日有所思夜有所夢。有一天,他真的夢見南投石櫟,向他飄過來說,我快要開花了,再不來拍,就沒有機會了。他因此嚇醒,隔天工作完,再上山一次,拿著望遠鏡四處觀察,找了一天就是沒有動靜,他不得不承認就是一場夢。

過了幾天,他沿著稜線下山,路上突然瞄到一棵矮矮的南投石櫟,相距五公尺遠,看到在新葉葉柄和枝條夾角間,冒出短短的東西,很像花芽,他剪下這段枝條,觀察後確認無誤。後來又持續觀察到不斷冒出的花芽,代表這物候訊息是可信的,那時已是7月。

原來南投石櫟開花習性和多數殼斗科植物不同。大多數殼斗科是花跟嫩葉一起長出來,南投石櫟展葉和開花的時間則是分開的。他和南投石櫟還有一些機緣,書中詳細說明這些故事,包括南投石櫟如何因大伐木時期的觀念遭殃。

多數殼斗科植物,展葉與開花接連發生;少數如南投石櫟則是分開的。圖為展葉中的殼斗科植物。圖片來源/廖靜蕙

南投石櫟開花時,樹冠呈現溫柔的粉紅色。圖片來源/林奐慶

依據林試所蓮華池研究中心永久樣區調查資料,13萬棵樹中,只有4‰是南投石櫟,它雖非台灣普遍樹種,在蓮華池卻具代表性。2月起到5月,野外有機會觀賞殼斗科花期;7、8月則是南投石櫟花期。南投石櫟開花時,樹冠呈粉紅色,是這位內斂的王者一年中最溫柔的時刻。

落葉橡樹命運坎坷

根據《2017年台灣維管束植物紅皮書》,10種殼斗科植物受脅。林奐慶認為最值得觀注的是槲櫟,發現槲櫪的過程十分曲折,不但分布狹隘、族群數量少,近年又因褐根病危害,更是不樂觀,最好能優先考慮移地保種。

林奐慶認為,槲櫟之所以受脅,和它會落葉的特性不無關係。他解釋,殼斗科大多為常綠樹、不落葉,但它冬天落葉之後休眠的特性,使得失去葉片的空間無從遞補,就讓左鄰右舍的常綠樹種有機可趁,枝條或者新長的葉片,慢慢伸展過來,佔據它的生長空間,久而久之就被取代。

台灣橡實家族中則有5種落葉樹種,大多命運坎坷。槲櫟的兄弟--槲樹處境也不惶多讓。槲樹只分布台中新社果園、住家旁,族群數量剩個位數,因緊鄰人類活動範圍而失去棲地。幸好屏東霧台一場山山區發現上千棵純林,算是為族群打了一劑強心針。

受《文化資產保存法保護》的台灣山毛櫸,雖目前族群未受脅,但最新一項本土研究,推估氣候變遷衝擊下的世紀末的台灣山毛櫸林帶可能受害最深,適合生存的面積僅剩現有的2~15%。分布於台中谷關碎石地、森林邊緣的短柄枹櫟(Quercus serrata Thunb. var. brevipetiolata(A.DC.) Nakai),同為落葉樹種,族群數量也不多。

冬日落葉後的台灣山毛櫸,枝幹之間增加的孔隙無從填補。圖片來源/洪明蕙

五種落葉橡樹中,只有栓皮櫟(Quercus variabilis Blume)活得最好的。為何強敵環伺栓皮櫟仍舊過得還不錯?原來關鍵在它有一層「栓皮層」,防火又抗熱。因此當森林大火時,栓皮櫟比其他樹種更有條件存活,就算燒傷,也能在樹根萌蘗新枝條,快速的從火燒跡地站起來。

為殼斗科紀錄故事 溫暖的圖鑑書

「植物雖然不會說話,但相處久了,漸漸有所感,而湧生了解它的念頭。」它們告訴林奐慶一些課本上沒有的知識,或是大家未曾討論或沒有答案的事情。他認為,這些事情若只有他知道,在大眾不知情的情況下,就像從來沒存在過而沒有意義;分享長期觀察殼斗科,別人不知道的發現,讓這些事情變得有意義,構成這本書的軸心。

他建議讀者,可以只是單純地欣賞書中圖片,感受台灣橡實家族之美;或更進一步,閱讀書中文字,了解它們和人之間發生的故事、生態上的意涵,以及在森林中扮演的角色;或更深入地記住這些物種的特徵,了解在植物分類上,有哪些爭議以及未解的謎題。

國內重要的植物研究學者也為此書作序,中興大學森林學系副教授曾彥學表示,本書對研究台灣殼斗科植物,是重要的參考資料;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副研究員鍾國芳盛讚「一本能向亨利梭羅《種子的信仰》致敬、頌讚殼斗科植物的作品」;《台灣原生植物全圖鑑》作者鐘詩文說,此書圖文並茂,是有溫度的圖鑑書。

三斗石櫟(Lithocarpus hancei)。圖片來源/《台灣橡實家族圖鑑:45種殼斗科植物完整寫真》,麥浩斯出版。

台灣橡實家族圖鑑完整記錄45種野外看得到的殼斗科。三斗石櫟即為常見的物種。圖片來源/廖靜蕙


關於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TEIA-CI-LOGO本文轉載自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熱愛戶外也關心環境,一路報導歡迎與各界環境NGO刊登講座與活動資訊
聯繫資訊:[email protected],OT編輯部


你可能會喜歡

熱門文章

想了解更多
stream trails
canada goose
isun
owl camp
Active Intelligence
previous arrow
next arr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