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山
歐都
Go Pro
letsgoplay
thule
previous arrow
next arrow
2019-01-15

生態、防風、定沙 公私協力守住花蓮海岸「保安林」

2016年花蓮縣政府「縣道193號拓寬計畫」環境差異分析會議上,「林務局硬起來」、「林務局我們挺你」的標語引人注目,保安林行政主管機關林務局,能不能為了國土保全堅守保安林,民眾都在看。這過程,格外吸引當地著名的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的注意。

花蓮林管處捍衛保安林的態度,令黑潮基金會執行長張卉君印象深刻,因為目標相同,向來關心海洋保育議題、自行募款籌措活動經費的黑潮海洋基金會,2017年首度與公部門合作。他形容這段關係是戰場上的盟友。

位於花蓮七星潭沿岸的2618保安林,因縣道193號道路拓寬而成為攻防焦點。圖片來源/廖靜蕙

守護編號2618海岸保安林

提到日本有國寶級沿著彩虹般的海灣種植的松樹林,花蓮人也有引以為傲的月牙灣,日治時期沿著七星潭種植編號2618保安林,是當地人重要印記。不僅如此,它還扮演著守護居民、農地以及道路安全的角色。

2015年底,花蓮縣政府擬拓寬通往七星潭、193道路,從保安林起點,延伸22.5公里,並撥了23億的經費,只是必要性卻未取信於民眾。

張卉君指出,台灣90%的颱風從東部進入,東部海岸林防風定沙的功能相形重要。尤其編號2618保安林又緊鄰193道路,原是脣齒相依的關係,若為花蓮縣政府拓寬道路解編,不但直接衝擊道路,對於周邊的民宅以及附近的田地影響淺而易見,保安林存廢成該項環評會議重要論述。

環差現場林務局花蓮林區管理處的意見成為焦點。環保團體想知道主管機關態度如何,推估在縣市政府壓力下,面對開發大多妥協,也就是同意解編保安林。

當時花蓮林管處前處長吳坤銘出席會議,並由林政課長余蘭君代表發言。就在幾年前,2618保安林因17級龍王颱風襲擊,造成幾個區塊破碎,花蓮林管處花了7200萬元,進行復育撫育,好不容易形成這樣的林相;道路開發無疑帶來負面影響,減損施政用意。

聽到主管機關站在自己的專業立場發言,讓保育團體有如吃了定心丸,也感受林務局態度不同。張卉君說,過去因保育不受重視,林務局常妥協、給人忍一下就過去的印象,在這件事上卻堅持自己的專業立場。新處長楊瑞芬到任後,黑潮基金會持續與之對話,也合作幾次活動,互相觀察的過程,累積信任基礎。

從空拍圖可見七星潭與2618保安林的依附關係。圖片來源/花蓮林區管理處

將保安林知識傳遞民間

參與193道路環差會議過程,張卉君感受到,地區居民參與、知情權不足,因此積極地舉辦各種活動,讓附近居民了解正在發生的事情,以及何以保安林不能損失。

民間團體不解何以林相一致,卻因位於路的另一邊,就不算保安林。張卉君透過當地文史工作者爬梳,理解到保安林和路的關係,隨在地發展、居民產業調性變化。然而,保安林長期的角色看似不斷犧牲,但犧牲的真的是保安林嗎?還是人的安全?

「我認為應重新檢視這個論述。」張卉君說,日治時期劃定這座保安林,應有其依據、經過計算需保留多少綠帶,才能保護保全的對象。應回過頭來檢視這些事情,而這都是結構性的問題,不該只是處理末端的枝節。若不回答這個結構性問題,永遠都是論戰這邊是雜樹林不是保安林,開發沒有關係,根本本末倒置。

由於對保安林比較陌生,因此找了時為花蓮林管處林政課技正的邱煌升,徵詢保安林相關意見,包括樹種的選擇、面積的計算、花蓮有哪些保安林,又都各具那些功能等等。邱煌升常利用晚上下班時間,來與環保團體討論、分享保安林的知識。

邱煌升指出,2010年根據中興大學水土保持系副教授黃隆明調查,2618保安林至少須維持50公尺寬完整的複層林帶才能抵擋70%的風力,140公尺可以阻擋90%。現況則維持平均140公尺的厚度,不過風口很難維持100公尺,少於50公尺的地帶也有,因此常須補植。因拿得出這些監測數據,得以據理力爭。

花蓮林區管理處作業課長邱煌升。圖片來源/廖靜蕙

島航,從海洋回眸陸地

張卉君理解到公私協力是在彼此的角色貢獻自己的能力,卻未失去自己的位置和原則。「當公部門和我們的目標是一致時,我們很樂於搭起合作的橋梁。」在此條件下,花蓮林管處徵詢委託意見時,開啟公私協力的合作關係,2017年正式認養2618保安林。

今年除延續合作,認領花蓮沿岸的保安林,又逢黑潮二十周年,而有海上環島的「島航」活動,將視野拉到海上,從海上觀看保安林。這幾年常有人問,黑潮不是做海洋議題的嗎?怎會跨到森林?島航正好提供了解答──森林和海洋是切不斷的關係。

張卉君說,花蓮環境連動的關係分明,短短的距離就能從上游到海域,花蓮本身又有多條溪流,流經市區到大海,例如美崙溪就是其一。又因東部海岸陡降的地形,船可以很靠近岸邊行駛,回首陸地。他舉賞鯨船一項行程為例,船開到清水斷崖下最靠近陸地之處,關掉引擎就可聽到風吹動樹葉的聲音。

花蓮沿海的「島航」行程,從台東上船,沿途看保安林,例如秀姑巒溪出海口,奚卜蘭島夏季魩仔魚(蝦虎)、冬季捕鰻苗的熱點,既是生態熱點又有密集的人為行動;從海上回望,看到高山、村里聚落、溪流,溪流的盡頭人在捕捉魩仔魚,是一幅完整森里川海的圖像。

「海洋的健康來自陸地、森林,過去比較缺乏這方面的想像和合作,從海上回看陸地的過程有不同的視野。」張卉君說。

基金會邀請邱煌升擔任講解。他雖上船十分鐘後就暈船,仍完成解說,敬業精神令夥伴敬佩。

邱煌升現為花蓮林管處作業課長,他提到這次航行的經驗,從海上看,奚卜蘭島只是汪洋大海中一座小島,海浪從未停止一波波打到岸上,讓層次分明的海岸林承受、阻擋這些海浪,他因此深刻感受到海岸林如何保護身後的聚落和農地。「這與從陸地和山上看到的海岸林的感受很不同。」這幾年和黑潮合作,到校園推廣保安林環教,設計教材讓孩子們感受到海岸林的重要性。

從海上回看保安林,清楚可見保安林哨兵的位置。圖片來源/邱煌升

保育海洋從關心陸地發生的事開始

保安林不只是生態環境的事,還是歷史的、人文的、景觀的記憶連結,從這些角度來談,才能喚起人們對保安林的認同。張卉君說,黑潮基金會舉辦多場與海岸林有關的活動,獲得熱烈回響。這片過去人跡罕至、常看到廢棄的強力膠空罐的保安林,有了人群走動後,不再給人隱蔽、黑暗的印象。親子來此地夜觀,開放五官感受生態相的變化,還順便生物調查。

「若只將193道路拓寬視為個案處理,是改變不了結構性問題的;解決結構性的問題,又怎麼分這是海洋的事,這是森林的事?」張卉君說,環境議題必須全體來看,而非以人類治理的方式設限,將河川切割上中下游,陸域、海域二分法。

「關注森林,無啻打開大家的想像,同時透過海洋的觀點回饋林務局森林治理的意義與價值。」張卉君由此詮釋了公私協力的可能。

從海上回望奚卜蘭島,漁業行為、聚落、保安林,井然有序。圖片來源/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

關於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TEIA-CI-LOGO

本文轉載自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熱愛戶外也關心環境,一路報導歡迎與各界環境NGO刊登講座與活動資訊
聯繫資訊:[email protected],OT編輯部


你可能會喜歡

熱門文章

想了解更多
stream trails
canada goose
isun
owl camp
Active Intelligence
previous arrow
next arr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