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銷售從一天5000元變成2500元,傷害已經造成。」燒香的宗教習俗跟空污連結、業績大減,香品業者叫苦連天,認為是低價劣質產品讓「香」蒙受污名。
環保署2019年2月22日召開「『香品』環保品質自主管理可行作法研商會議」,期待業者自主提出「好香」的識別方式。有信仰需求的民眾可以選擇「好香」,淘汰劣質香品。環保署特別澄清,尊重宗教信仰,絕無「滅香」。
燃香產生的PM2.5會對健康產生危害。圖片來源/張光宗、陳慶鍾
「好香」有識別 業者提自主管理機制
近幾年空污成關注焦點,環保署也屢倡改用雙手合十取代燒香等。不過,今天主持會議的卻不是空保處,而是負責環保標章的管考處處長洪淑幸。
洪淑幸首先轉達環保署長想法並澄清,「環保署絕對沒有要滅香」。環保署希望環境更好,也尊重民眾的宗教信仰,希望業者能提自我管理機制,讓民眾必須用香的時候,知道怎麼選擇「好香」。基於環保署立場不鼓勵多燒香,故不便制訂香品的環保標章。
標檢局也指出,這幾年進行香品抽測的結果,驗出來都是合格的,顯示商品危害風險低,問題在於品質的管控。但要每批檢驗也有難度,建議採取自主管理,或自願性的標章,讓消費者知道怎麼選擇好產品。
環境與發展基金會則是建議,仿效台灣優良食品TQF的標章,讓民眾購買時一看就知道。不過TQF標章比較繁複,香品業者可以先從簡化版著手。
禮儀用品職業工會全國總工會理事長戴明喜首先表態贊同。他指出,其實業界七、八年前就有類似的自主檢驗機制ISA,但施行兩年後就沒下文。原因是有檢驗的跟沒檢驗的都可以賣,當然沒有人要花錢檢驗。
大高雄製香業職業工會理事陳俊介也表示,負責任的業者本身就會送SGS檢驗。提升香品品質,大家樂見其成,但希望能有比較好的審查機制。
環保署與香品業者共商「香品」環保品質自主管理可行作法。圖片來源/陳文姿
業者普遍支持自主管理機制,但怎麼做消費者才買單?有業者認為對產品檢驗比較簡單,也有人認為對工廠檢驗比較好;有人認為檢驗費過高,政府應該補助;也有人擔心業者自主管理可能涉及利益、損及公信力。
業者批劣質產品進口 影響國內香品品質
根據環境與發展基金會整理,進口香品約占總市場量的七成;財政部關務署資料顯示,2017年香品進口數約1.6萬公噸,進口占比國家最高的為中國、越南,分別為74%、17.6%。業者認為進口香品削價競爭,也讓品質良莠不齊。
製香經驗40年的阿文師(杜文生)說明,中國香品常使用化學香料、添加石灰粉增加重量,還有助燃劑,三者都是違禁品。進口產品很難從外觀分辨,但一燒馬上就會感到不舒服。
阿文師建議,寺廟宮壇是用香的大宗,寺廟的採購能從源頭控管品質。以龍山寺為例,就拒絕民眾捐獻香品,改由寺廟統一採購,香品品質也比較穩定。不過,也有業者擔心,採購涉及龐大利益,未必會使用好香。
由於這是首次會議,業者尚無共識,對話難以聚焦。加上與會的主要是製香業者、禮儀用品工會等,欠缺地方商業同業公會代表。業者建議,由業者先統整意見後,再來環保署商討,並希望環保署邀請與民間文化習俗相關的文化部、民政司參與,共商對策。
製香師傅阿文師。圖片來源/我們的島
業者盼澄清空污惡名 讓好香延續
空污議題衝擊香品業,業者也趁此大吐苦水。戴明喜指出,香品只占污染源0.3%,大家卻拿鹽水蜂炮、燒王船等個案打擊香品,實在不公平。業者表示,每次香品抽驗都是合格的,如果政府對香品有疑慮,就應該輔導。污名化對業者造成很大的傷害。
第三代的製香業者則希望教育部不要在國小教科書中說奉香拜拜是污染,讓原本神聖的製香行業,變得像是造業。台中的三才製香也反映,希望環保署、環保局不要再發文宣導「一爐一炷香」,因為一炷香是代表有人「回去了」,對神明一定要用三炷香來表示最高敬意。
宜蘭頭城的己文堂對自己的產品有信心,使用的都是天然材料,每次送驗都合格。不好的香一聞就知道,希望更多科學研究還好的香品真相。
關於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本文轉載自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熱愛戶外也關心環境,一路報導歡迎與各界環境NGO刊登講座與活動資訊
聯繫資訊:[email protected],OT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