堆肥+生質能發電
台灣社會多年來養成以廚餘養豬的慣習,隨著近期豬瘟疫情延燒,廚餘養豬的禁止與否成為討論焦點,根據農委會統計,全台有7,240座養豬場、總計約539萬頭豬,其中以廚餘養豬佔12%,共2,045場、65萬頭豬,多屬於黑毛豬。
環保署今(16)日召開「餿水變黑金」記者會,說明過往環保署的廚餘減量作為和處理措施,並展示多家廠商的家用廚餘處理機,希望借鏡日本經驗,讓民眾透過廚餘處理機作源頭減量,找到養豬以外的廚餘處理方式。
不過,環境督察總隊總隊長李健育也直言,因為價格與使用方式,一般家庭對廚餘處理器的接受度仍然不高,廚餘減量與再生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環保署目前也與台中、桃園等六個縣市合作推動廚餘生質能源廠的規劃,若順利推動,預計每年能處理24萬公噸的廚餘,每年發電量達4000萬度以上,售電收入約1.7億元,減少碳排2.32萬公噸。
環境督察總隊長李健育表示,廚餘堆肥可達到循環經濟的效果。圖片來源/孫文臨
廚餘不養豬 飼料供給、處理量能必須逐步提升
根據報導,針對非洲豬瘟疫情延燒,過去農委會曾表示,「若一旦發生疫情,會立即禁用廚餘養豬」。為避免廚餘養豬成為豬瘟防疫的破口,全國養豬數量最多的雲林縣走的比中央快,縣長張麗善今年一月就宣布全面禁止廚餘養豬,將縣內每日90噸的廚餘變成有機肥,提供農民使用,若違規回收廚餘最高可處300萬元。
對於廚餘養豬一事,農委會並非不想禁,但若果斷禁止將衝擊到原先2,000多個廚餘養豬的養豬場,且全台堆肥場處理的廚餘量將會增加兩倍以上。環保署環境督察總隊科長李易書就指出,目前全台廚餘產量約有2,600公噸,其中養豬廚餘佔七成,有2,000多噸的熟廚餘送往養豬場,其他三成的生廚餘則是送至地方環保局的堆肥廠做成有機肥料,為了方便民眾分別,因此過往有所謂養豬廚餘及堆肥廚餘的分類。
李易書說,中央災害應變中心站在防疫的角度,要求廚餘養豬廠須具備廚餘蒸煮設備,若是小型、未具備此設施的養豬場則應改用飼料或進行離牧。他進一步說明,政策推動至今,截至上個月底全國的廚餘養豬廠已經下降超過七成,目前剩下約744個廚餘養豬廠。為了解決廚餘問題,環保署也啟動短中長程計畫,短期內先補助地方政府設置廚餘減量設備、中期則強化公有區域堆肥廠處理量能及民間自設快數發酵設備,長期要推動廚餘發電的生質能源廠。
李易書表示,過往環保署推動廚餘瀝水、廚餘分類、惜時減量外,環保署也核准超過10億元補助縣市整府推動廚餘回收再利用計畫,包含脫水設備、發酵設施、清運車輛及回收桶,設置了50處廚餘堆肥廠,每日可處理224公噸。
此外,環保署也向日本取經,進一步推動餿水變堆肥的處理方式,鼓勵民眾在家裡或社區設置家用的小型快速廚餘處理機,目標是每日的廚餘量降低到1,400公噸,亦規劃將國內廚餘送往民間厭氧消化設施進行共醱酵產生沼氣發電,公私部門協力解決廚餘問題。李易書強調,更重要的是餐廳、旅館和團膳業者以及超市、量販業者的加入,自設廚餘處理設施,將廚餘產生的有機堆肥回送給契作的農戶耕作使用,達成循環型農業的效果。
廚餘經機器處理過後產生的有機肥料乾燥無臭。圖片來源/孫文臨
家用廚餘處理機推動不易 多管齊下解決廚餘問題
記者會現場也邀請多加廠商展示市面上的廚餘處理機,每台廚餘處理機的價格約介於一萬到三萬元不等;雖然不同業者間的產品特性不同,不過同樣都能處理甲殼類及骨頭以外的所有廚餘,處理的時間均為1-2天。然而,廚餘處理機仍需要耗電以及定期更換內部菌種的成本。
李健育說,若家裡有花草植栽則可直接堆肥,若有種菜圃更是直接完成餐桌到餐桌的循環。不過他也指出,雖然廚餘處理機簡便,且不會產生臭味,但目前一般家戶對於廚餘處理機的接受程度確實不高,廚餘處理機僅是廚餘堆肥減量的環節之一,未來長期目標還是要民間業者的參與,並規畫在各縣市建置環保低污染的廚餘生質能源廠,讓廚餘不養豬之後的處理能夠多元化。
不過,主婦聯盟研究員前湯琳翔曾撰文指出,日本是讓廚餘產生單位付費給再製飼料的公司,將環保的外部成本內部化,讓製造廚餘的前端付費,才能抑制廚餘增加,但目前台灣製造與丟棄廚餘,無論業者或民眾並不需要負擔環境成本,無助於廚餘的減量。
業者示範廚餘處理機的實際功效。圖片來源/孫文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