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辦單位表示,無論是潛水員,或是單純喜愛到海邊的人,都可以成為協助紀錄、回報資訊的公民科學家。海龜保育社團「海龜點點名」自2017年開始,透過臉書社團收集海龜的照片和目擊資訊,以了解台灣海域海龜的數量和分佈;非營利組織「Congratulafins 鯊魚魟魚目擊回報」也收集了潛水員在水下遇見鯊魚和魟魚的資訊。
透過觀察了解海龜的行為 公民科學家補足傳統研究缺乏資訊
公視報導,「海龜點點名」發起人海龜姊姊馮加伶說,透過回報的資訊,發現受傷海龜的復原能力其實不錯。馮加伶說:「其實我們不知道牠的復原力是這麼強的。透過這些觀察,去更了解海龜的行為,這些都是光靠傳統的研究比較難得到的資訊。」
澄洋環境顧問投入海洋垃圾調查,以固定抽樣的方式進行海廢快篩與漁業廢棄物資料蒐集。台灣環境資訊協會參與珊瑚礁體檢(Reef Check)已逾十年,每年招募潛水員紀錄珊瑚、珊瑚礁魚類、無脊椎動物等珊瑚礁生態系的成員。主辦單位說,台灣四面環海,擁有豐富的海洋資源,只要有興趣、有能力,都可以為科學研究出一份力,大眾的參與甚至往往是促成大規模、大範圍和長期科學研究的好幫手。
海保署、路殺社 培養公民科學家不遺餘力
除了民間的力量,海洋保育署自成立以來,推動海洋生物目擊回報、潛海戰將、釣訊情報等海洋公民科學計畫亦不遺餘力。海保署署長黃向文表示:「海保署建置海洋保育網(iOcean)做為資料彙整平台,並推動釣訊情報員、海龜普查員、尋鯨觀察家、珊瑚礁健檢員等4個領域的公民科學家,2年來教育推廣超過千人次,特別是釣魚回報將近萬筆。」
「路殺社」計畫負責人、特有生物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林德恩說:「網路時代的興起,讓我們有機會聚集公民科學家,擴大蒐集生態資料的廣度與深度。」公視報導提到,長期投入路殺動物資料蒐集,打響國內公民科學知名度的路殺社有近6000人,在各地協助通報動物遭路殺或橫死路上的消息,資訊量大又快速,對於掌握環境警訊,幫助很大。
林德恩說,調查過程,曾有資訊回報鼬獾大量死亡,但看起來不像遭遇車禍,起先大家也一頭霧水,後來經過抽絲剝繭,送驗之後,才確定是感染狂犬病。這顯示公民科學家參與環境監測,可以突破傳統研究的侷限,取得大量有效的第一手資料。林德恩說:「如果『死掉的動物』都可以吸引這麼多人投入關注,相信美麗又迷人的海洋生態公民科學,一定可以做的比路殺社還好、可以聚集更多的公民科學家一同關心和參與。」
「海洋公民科學嘉年華」由新興科技媒體中心(SMC)與海龜點點名、Congratulafins、澄洋環境顧問、台灣環境資訊協會、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以及國立台灣博物館共同舉辦。現場有專題演講、研究成果海報展示、海洋文創市集與定時手作活動,吸引上百位民眾與學生參與。
本文轉載自環境資訊中心
撰文/環境資訊中心記者 許祖菱
一路報導熱愛戶外也關心環境,歡迎與各界環境NGO刊登講座與活動資訊
聯繫資訊:[email protected],OT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