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農委會估計,台灣農藥平均使用量為每公頃12~17公斤,農藥減半後將減少多少農藥用量呢?屆時將從每年9000多公噸,降為4500餘公噸。事實上,跟全球平均農藥用量每公頃0.5公斤相比,台灣用的農藥量仍是名列前茅。但是,對已習慣使用農藥來防治病蟲害的農民而言,不用化學農藥又有什麼選擇?動植物防檢局推動的農藥減半行動方案,其中一項就是要開發取代化學農藥的生物性防治資材,並且透過補貼,鼓勵農民採用生物農藥來防治管理病蟲害。
來自自然界的微生物 「以菌吃蟲」生物防治
「微生物農藥是來自自然界裡,而且這個微生物很專一性,只會感染特定的蟲,不會危害到哺乳類動物,沒有殘留和毒害的問題,對環境也沒有不好的影響。」長期研究微生物製劑的美和科技大學講座教授劉顯達指出,生物防治從傳統以蟲吃蟲,到現在研發出以菌吃蟲、以菌吃菌,進而生產出不同的微生物製劑。
美和科大真菌中心近年研發成熟的黑殭菌,便是從椰子上的紅胸葉蟲分離出來。生技系助理教授劉上賓說,經過多年研究測試,黑殭菌製劑對小菜蛾和荔枝椿象能有效抑制,且已通過毒理測試和田間試驗,可進行技轉,提供農民友善耕作的用藥選擇。
化學農藥對生物和環境帶來傷害
高麗菜、花椰菜等十字花科是小菜蛾最愛吃的蔬菜,牠們寄生在菜葉和花梗之間,將蔬菜內部啃咬得坑坑疤疤,讓農民相當頭痛。荔枝椿象近幾年也在南部龍眼、荔枝果樹上造成相當的損害。
面對這些蟲害,長期以來化學農藥的防治雖有效,卻對環境和作物安全帶來負面影響。例如殺蟲劑益達胺,就證實對蜜蜂的腦部造成傷害;此外,長期施用化學農藥也會使菜蟲產生抗藥性,讓農民不得不噴更多的藥。
劉顯達解釋,一般化學農藥有安全期問題,因毒性強須慢慢讓它分解。因此噴了農藥不能採收,對連續採收的作物影響很大,像是蕃茄、小黃瓜、四季豆等作物,經常有農藥殘留的問題。
微生物製劑同樣對蟲害有效,只不過反應的時間比較長。「不管是微生物農藥或肥料,它的作用時間比起化學農藥要稍微長一點,蟲子可能要感染幾天才會死。不過好處是,死掉的蟲子上會長出菌,透過菌的傳染,也能讓其他的蟲子生病。」
劉顯達說,使用生物製劑,配合少用農藥,對整體環境和健康都好。
友善農民有興趣 但生物製劑哪裡買?
隨著國際減用化學農藥的趨勢,國內種植大宗外銷作物的農民也開始改變。劉顯達指出,像是木黴菌能有效防治紅豆根腐病,可幫助農民收成增產。近期便有外銷日本的毛豆農洽詢,希望使用木黴菌來進行種子包覆(seed coating),以降低播種後的疫病發生,同時能減少使用化學農藥,對出口檢驗有幫助。
但是願意減用農藥的農民,需要更多友善資材供其選擇。目前生物製劑在市面上產品並不多,劉上賓研究團隊到農會向農民推廣生物防治,引發農民詢問,但實際想要購買,得等到技轉後由業者量產上市,經由農藥販售通路購買。
劉顯達認為,政府要推農藥減半政策,生物製劑的登記程序卻仍採用《農藥法》規範,實在太慢。他說,「這種本土的生物製劑相當安全,但當成化學農藥來登記是困難重重。」
防治蟲害慢慢來 與農地生態共好
東南亞泰國、越南也積極發展生物製劑,已經生產出數百種產品。泰國皇家計畫基金會多年前為了推廣有機栽種以取代罌粟,希望提高當地農民收入,因此積極發展生物防治法,並且成立生物資材工廠,生產出數十種有機資材,同時透過整體產業鏈推廣有機農產品。
劉顯達說,該基金會多次透過台灣國合會來學習生物製劑技術,台灣的技術更好,但因法規嚴謹,結果推動速度慢,遠遠落後。
儘管如此,劉顯達仍對農藥減半保持樂觀。目前研發的微生物製劑經田間實驗證實有效,雖然效果不像化學農藥有那麼高的防治力,但是有些農民覺得可以接受慢慢來的成果,且越來越多農民願意減用化學農藥,尋找生物製劑作為替代品。
他強調,「重要的是,要讓農民慢慢建立起一個觀念:農作物沒病、沒蟲是不可能的,應該要讓多元生物能在農地裡共存。」
本文轉載自環境資訊中心
撰文/環境資訊中心特約記者 李育琴
一路報導熱愛戶外也關心環境,歡迎與各界環境NGO刊登講座與活動資訊
聯繫資訊:[email protected],OT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