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給牠一個棲地,一個很好的環境,牠一定會回來。」美濃愛鄉協進會榮譽理事長劉孝伸,2016年底興起在美濃湖附近營造水雉繁殖棲地的想法,希望每年在此度冬的水雉,能夠把美濃當家,繁衍下一代。
他和妻子黃淑玫租下美濃湖畔的一片低窪地,仿效台南官田水雉復育區的經驗,辛苦整地,種起菱角、水草,要讓水雉有個安心築巢育雛的棲地。不到半年時間,就觀察到水雉生下第一窩蛋,為美濃湖區成為水雉棲地的願景,孵出了希望。
棲地營造後,劉孝伸拍攝到水雉在美濃湖旁濕地生蛋育雛畫面。圖片來源/劉孝伸
打造水雉棲息地 讓野蓮田上的水雉開始繁殖
歷經兩年的棲地營造和管理,這片位於美濃湖旁的濕地上,兩年間總共觀察到七個水雉巢位,最多時有14隻水雉在附近的野蓮田間飛舞。
「當初抱著憨膽租下這塊地,以個人的力量,讓水雉在此成功繁殖了兩季,接下來呢?」他在高雄市野鳥學會分享水雉棲地營造的經驗和想法,希望拋磚引玉,邀請大家一起參與即將到來的第三個水雉繁殖季。
「希望未來能夠延續這兩年的成果,並且影響公部門,將來在美濃湖的22公頃湖區有適當的位置,擴大水雉繁殖這件事。」劉孝伸說。
劉孝伸和黃淑玫在美濃租地,以個人力量營造水雉棲地。他們分享棲地營造過程中充滿各種挑戰。圖片來源/李育琴
當最後一窩水雉在高雄消失
高雄鳥會成為此事的另一推手。過去「讓水雉重返高雄」,是高雄在地NGO和關心環境生態人士的一項重要保育行動。
以前的高雄市區是布滿埤塘、濕地,看得見各種水鳥的地方,隨著都市開發,棲地遭破壞,1989年,最後一窩水雉在高雄消失。一直到2001年,洲仔濕地再次出現水雉,引起保育人士的關注,而發動讓水雉重返高雄的棲地保護行動。最終讓市府重視濕地,並推動高雄濕地生態廊道的計畫。
高雄鳥會總幹事林昆海回憶這段歷史說,「因為有民間團體跳出來,才能改變這件事。」
高雄鳥會決定參與後續美濃湖水雉棲地的認養工作,成立美濃水雉工作小組,將以民間團體的力量,投入經營這片棲地。
復育水雉 也找回美濃湖豐富的水生植物
儘管現在洲仔、援中港濕地可以見到少量水雉,但水雉族群在高雄還是沒辦法拓展開來。林昆海認為,現有人工濕地的水生植物種源有限、數量貧乏也是一大因素。
除了濕地需要管理,水生植物的豐富度也影響著水雉的繁殖意願,而美濃湖歷來就是水生植物非常豐富的地方,希望藉由水雉復育行動,把美濃湖過去水生植物豐富的狀態找回來。
美濃湖水生植物豐富。圖片來源/美濃區公所
目前高市府正在進行美濃湖周邊水環境的景觀營造工程,林昆海表示,鳥會將藉此遊說市府,重視美濃的環境生態和產業特色,發展觀光不要一味複製全台相似的營造方式。若是透過水雉復育的保育行動,能讓美濃的生態特色被看見,這裡不只有鳥,還有水生植物營造的美麗景觀。
觀察繁殖生態 發現水雉存在於美濃的價值
談起過去兩年在美濃營造棲地和觀察水雉育雛的經驗,劉孝伸說,充滿了挑戰卻看見希望。
在4月到7月的繁殖期間,他和黃淑玫及其他鳥友持續觀察水雉,求偶、交尾、築巢、產卵、孵蛋、育雛護幼等各種行為,他們用最簡單的單筒望遠鏡和手機進行記錄,「過程真的很療癒」。
黃淑玫說,「親人的水雉在美濃湖和周邊野蓮田活動飛舞,讓人覺得這片棲地很美,讚嘆美濃生態保育有成。因為水雉棲地營造,發現這些鳥存在於美濃和我們生活裡的價值。」
劉孝伸租下美濃湖旁的低窪地,種植菱角、芡實,打造適合水雉棲息的環境。圖片來源/劉孝伸。
不過,由於美濃湖周邊是野蓮生產專區,水雉會飛離營造的濕地,到野蓮田上築巢,但是野蓮一年四季皆可採收,當地農人不以為意,也擔心鳥會吃野蓮,而將巢位清除。
水雉不吃野蓮,就如官田的水雉不吃菱角,只吃菱角田裡的昆蟲、動物等。高雄鳥會希望參考台南的經驗,透過科學的觀察數據,好好跟農民溝通,更好的是,政府提出友善補助計畫,透過獎勵,讓農民一起守護水雉巢位。長遠的理想,是希望能夠影響整個美濃湖周邊,改變野蓮專區農民的想法。
官田菱角田遭光電入侵 美濃湖棲地更顯重要
雖然只有小小的一點多公頃,每年在此繁殖的水雉只有一、二對,對整體水雉族群影響不大,但劉孝伸發現,最近官田地區的菱角農面臨高齡老化,慢慢放棄種植菱角,這使得光電業者進入官田收購農地,想要推動「光電與農業共生」,結果就是使水雉棲地慢慢遭到侵蝕、消失。
他憂心這樣的結果,驚覺美濃水雉棲地的復育是與時間賽跑。因此今年希望大力推廣,讓更多人來參與美濃水雉棲地復育的行動。
高雄鳥會將投入美濃水雉棲地經營管理工作,號召民眾一起加入。圖片來源/李育琴
隨著2019年水雉繁殖季的到來,高雄鳥會將號召志工加入美濃水雉棲地營造,林昆海表示,希望透過募資,募集未來在此棲地的專職管理人力經費,透過民間的力量,讓水雉重返美濃,成為眾人關注而投入的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