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山
歐都
Go Pro
letsgoplay
thule
previous arrow
next arrow
2019-01-22

【淺山稀有植物】山檳榔 穿著檳榔外衣的瀕危特有種

「檳榔」為大家耳熟能詳的植物名稱,也是眾多人嚼食的植物,檳榔樹的樣貌也眾所皆知,因此當「山檳榔」的名稱出現在書籍上時,大部分人就順理成章地直接聯想到檳榔,甚至會認為它只是長在山上的檳榔。這兩者在外觀上也極為相似,容易造成辨識上的混淆,不過它們其實是完全不一樣的物種。

生長於蘭嶼原始森林中山檳榔成熟的植株,外觀與檳榔極為相似。圖片來源/王偉聿

山檳榔與檳榔,兩者皆為棕櫚科的植物,雖然在中文名稱上非常相似,卻分屬於不同的兩個屬。

檳榔為檳榔屬,不是台灣的原生植物,原產於熱帶亞洲之馬來西亞及菲律賓地區,在16世紀時經由荷蘭人引進種植,存在台灣的歷史悠久,現今已成為許多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植物之一。甚至伴隨著台灣的人文發展,常見許多以檳榔命名的地名,且在食用檳榔的文化上,各地區也都發展出不同的特色。

然而,山檳榔為山檳榔屬,不僅為台灣原生植物,還是特有種,全世界只分布於蘭嶼,生育地分布狹隘,植株零星生長於蘭嶼山區的河谷或潮濕山坡至稜線的原始森林中。《2017台灣維管束植物紅皮書名錄》已經將山檳榔評定為國家瀕危等級(NEN),為台灣瀕臨滅絕的物種之一。山檳榔的名稱雖然琅琅上口,但真的看過的人並不多,會辨識的人更是屈指可數。

山檳榔在台灣的兄弟姊妹

山檳榔與檳榔所屬的棕櫚科,種類組成甚多,全世界有200多屬、2800餘種,主要分布於熱帶及亞熱帶地區,在熱帶森林的植被組成與人類的食衣住行中,都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

雖然全世界棕櫚科多達2800餘種,在台灣的原生種類甚少,為本科植物分布的邊緣地帶,僅有7個物種。其中,蘭嶼省藤、山檳榔和蒲葵皆為稀有的植物種類。前兩者僅分布於蘭嶼地區,而蒲葵在台灣本島雖不少見,但皆為栽種的植株,野生植株僅分布於宜蘭的龜山島地區。

實際在台灣本島可見的原生棕櫚科僅有4個物種:零星分布於沿海丘陵至淺山一帶的台灣海棗、侷限分布於高雄及屏東低海拔山區的土藤,以及分佈較廣、於全島原始林中皆可見的山棕及黃藤。其中山棕於龜山島、蘭嶼及綠島也都可見,為台灣產本科植物最常見的物種。

本科在台灣的原生種少,引進栽種的外來物種則甚多,例如最常見的大王椰子,為校園及公園常見的觀賞植物;食用植物部分則以檳榔及可可椰子等物種,最為大眾所熟悉。

尋找穿著檳榔外衣的山檳榔

早年聞得山檳榔芳名後,便想一探究竟。登上蘭嶼進行植物調查時,到達各村落,皆可發現在水芋田或山坡地邊緣,栽種著一株株聳立的檳榔樹。與栽種於台灣的檳榔相比,蘭嶼的植株明顯矮小許多。加上筆者藉由書面資料得到的山檳榔印象,就是長得像檳榔的植物,因此當時心想眼前的檳榔樹就是山檳榔無疑。但在這些檳榔樹中偶見開花結果的植株,經比對花果形態特徵,發現與檳榔並無明顯差異,因此也起了疑心。

隨後對原住民進行訪談時,得知蘭嶼達悟族也有嚼食檳榔的文化,所以先前在村落或田邊所見的檳榔樹,是先民早期引進栽種的檳榔,不是筆者朝思暮想的目標。當原住民聽聞山檳榔之名時,皆露出疑惑的表情,就在這充滿問號的氣氛中,突然有人說:「我們蘭嶼有可以吃和不能吃的檳榔啦!那個不能吃的檳榔都長在山上啦!」這一段帶有原住民口音的中文,讓我心裡充滿著驚喜,心想那不能吃的檳榔,一定就是山檳榔!

實際鑽入蘭嶼的原始林後,發現檳榔樹並不難見,因為即使是原始林,蘭嶼的原住民會在他們所屬的田地或山地上,種植有利用價值的植物,其中正包含檳榔。所以在沒有花果的情況下,一株株檳榔樹,根本分不清楚是檳榔還是山檳榔,只能抱著疑惑下山。事後回想看見的每一株檳榔樹,努力尋找所見植株與檳榔的不同之處,卻怎麼也看不出來。

後來到了位於蘭嶼至高點的氣象站,心想吹吹風、看看海景後,或許可以重新整理思緒。此時餘光掃過氣象站角落,發現有3株檳榔樹,雖然不抱太大的期望,走近後,仔細一看,瞬間明白了山檳榔與檳榔的差別:鮮紅的果實!絲狀的裂葉!原來山檳榔長這樣!

山檳榔小檔案

山檳榔為直立的喬木植物,樹高可達數公尺,枝幹無刺且不分枝,上半部呈青綠色,下半部老化後呈灰褐色,葉鞘脫落後會在莖幹上留下明顯的灰褐環紋,植株的最基部明顯膨大;葉叢生於植株頂稍,葉長約為1至2公尺,呈現一回的羽狀複葉,先端數枚小葉癒合,再呈不規則分裂,各小葉呈披針狀線形,最靠近葉基部的小葉呈細長的絲狀,猶如在葉軸綁上綠色絲帶般。

生長於原始森林中的山檳榔,可見葉基部長絲狀的小葉,猶如在葉軸掛上綠絲帶般下垂。圖片來源/王偉聿

有別於檳榔之葉部特徵,山檳榔葉部表面光滑無毛,但於小葉葉被之葉脈上,密被鏽色毛狀鱗片,葉軸呈三稜形,葉柄下延形成大片的葉鞘,一層層彼此相疊包覆莖幹,葉鞘呈綠色至黃褐色,表面明顯被鏽色或金色之點狀鱗片,此為山檳榔的重要特徵之一。

雌花已成熟的山檳榔花序,其雄花尚未成熟,排列整齊猶如牙齒形狀;於葉鞘上可見其被鏽色或金色之點狀鱗片。圖片來源/王偉聿

山檳榔花序著生於最下面一片葉子的基部位置,呈肉質的複合式穗狀花序,有巨大的倒卵形佛焰苞包覆,開花時鮮黃色的佛焰苞脫落,整個花序會下垂開放;花為單性花,雌雄同株,生長於同一花序上,每2朵雄花整齊排列於每1朵雌花的下緣,雄花有3枚花瓣及3枚花萼,花瓣明顯比花萼大,呈乳白色,彼此呈覆瓦狀排列,形如牙齒般,每朵雄花內含雄蕊數枚,雌花明顯比雄花小許多,紫紅色之花瓣及萼片環繞於雌花下緣,呈覆瓦狀排列,柱頭3裂,比雄花先成熟。雄花成熟時於早晨開放,花期甚短,當日下午便全數凋落,僅存雌花於花序軸上。

成熟的山檳榔雄花,乳白色的3枚花瓣開放,其中著生數枚雄蕊,雄花花期甚短,在早晨與雌花一起開放後,當日下午便全數凋落;雌花較小,紫紅色之花瓣及萼片環繞於雌花下緣,呈覆瓦狀排列,柱頭3裂。圖片來源/王偉聿

山檳榔子房僅1室,果實為核果狀,成熟後纖維化,果皮肉質,形狀呈卵圓形,猶如洋蔥的外觀,顏色呈鮮紅色,成熟後轉紫黑色。

山檳榔的果實呈卵圓形,成熟時由鮮紅色轉為紫黑色。圖片來源/王偉聿

繁殖無虞 卻因人為砍伐受脅

掌握山檳榔特徵後,進入蘭嶼的原始林進行調查。雖然檳榔樹隨處可見,但栽種的檳榔數量與山檳榔的數量有極大的差距,大部分看到的都是檳榔,而山檳榔數量則是微乎其微。當筆者繼續前往森林深處或比較難到達的山坡及山頭時,山檳榔才開始零星出現,其中多半都是幼苗或小樹,成熟的植株數量十分稀少。

觀察期間在成熟植株下方發現非常多小苗,可見山檳榔在結實及種子發芽上都沒有太大問題。但觀察植株的分布位置後,發現山檳榔呈點狀的零星分布,沒有明顯的群落,顯示在種子傳播上可能有問題。另外僅聽聞原住民上山時,若無水源,可取其嫩心食之解渴,除此之外,山檳榔並無特殊的利用價值,所以在伐木或林地作業時,最容易被直接砍除。

在原始森林中,可見成熟的山檳榔植株下,小苗眾多,但卻侷限生長於小範圍內,族群無法向外擴張。圖片來源/王偉聿

很多的稀有植物在繁殖上其實都沒什麼問題,但面臨的最大壓力往往是人為的影響,尤其是當該物種沒有立即使用價值時,就會直接面臨砍除的命用,繼而造成其滅絕風險。

山檳榔為台灣特有的瀕危物種,不無快速滅絕的可能,因此除了棲地的保護之外,人民對物種的認識及保育觀念的落實,也是避免山檳榔滅絕的重要工作之一。

※ 本文與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林務局  合作刊登

關於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TEIA-CI-LOGO

本文轉載自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熱愛戶外也關心環境,一路報導歡迎與各界環境NGO刊登講座與活動資訊
聯繫資訊:[email protected],OT編輯部


你可能會喜歡

熱門文章

想了解更多
stream trails
canada goose
isun
owl camp
Active Intelligence
previous arrow
next arr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