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導致交通運輸大減,排碳量也下跌。不過,學者提醒,「後疫情時代」排碳量可能迅速回升,各國已在積極布局,紓困同時重視減碳、能源效率、智慧基礎建設等的國家將搶下先機。
扭轉減碳後段班形象 用行動展現Taiwan can help
回應2019年「生物科學期刊」刊登的〈世界科學家們的氣候緊急狀態警告〉,七位來自台大、海大、中研院、長期關心氣候變遷的學者專家共同發起學界連署,並提出減少能源排放、恢復地球生態系統、發展無碳經濟、加強人權等六項訴求,獲得143位專家支持。
周桂田強調,這是國內第一次科學家們共同站出來呼籲重視氣候緊急狀態,政府應用清晰的減碳路徑圖回應國際責任。
台灣減碳的成績與目標都不甚理想,中央研究院環境變遷研究中心副主任許晃雄指出,《溫管法》目標是2050年碳排要降到2005年的50%,相當於人均淨排放5-6公噸。但國際訴求是2050年溫室氣體淨排放歸零,台灣應採取更積極的作為。
中興大學生命科學系教授林幸助也提醒,台灣有許多紅樹林、海草,可將碳固定於海洋生態系統。國際間將這類「藍碳」當成碳匯,賣給需要抵碳的企業。台灣有很大的資產,政府卻不重視。
這次台灣以抗疫經驗,打亮Taiwan can help的名聲。台大地理環境資源學系教授林俊全表示,台灣受氣候變遷影響很大,包括海平面上升、地層下陷,土壤鹽化等問題。如政府積極面對災害,並將台灣經驗輸出,貢獻國際社會。在氣候議題上,也可以展現Taiwan can help。
「後武漢肺炎」時代 避免碳排上揚 提前布局才能搶先機
受疫情影響,碳排開始下降。但許晃雄提醒,過去幾次經濟危機過後,碳排都快速衝回過去水準,我們要避免重蹈覆轍。
疫情期間,除了交通運輸量大減、原油價格也大幅降低。台灣大學農業化學系教授許正一預測,疫情結束後,肥料價格可能受原油價格影響而降低。加上農民急著恢復生產,使用過多肥料,可能造成過量生產,也不利土壤的固碳作用。政府應提前提醒,並鼓勵採用友善環境的種植。
許晃雄也以國際倡議RE100(100%再生能源)為例指出,蘋果等國際企業不僅自身使用再生能源,連帶要求供應鏈使用,國內企業也很努力跟上趨勢。但疫情壓力下,這些努力可能變慢。他提醒政府紓困時,要有配合方案。
周桂田強調,第一階段的紓困重點是救急,這點毫無疑問。但在第二階段,決不能因紓困而增加環境負擔,這是最低要求。更進一步,還要做到環境、低碳的轉型。
他表示,各國已開始「後武漢肺炎」的布局,紓困同時做到減碳、強化能源效率、生態系、永續交通,智慧基礎建設,台灣也要搶下先機。
關於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本文轉載自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熱愛戶外也關心環境,一路報導歡迎與各界環境NGO刊登講座與活動資訊。聯繫資訊:[email protected],OT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