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溪的美與放,地方的阿公阿嬤最知道。一個下雨的午後,宜蘭頭城梗枋溪畔,村子裡的老一輩聚在橋下閒聊。溪流是他們以前玩耍的地方,抓魚蝦的記憶與溪水氾濫的噩夢,都隨著野溪整治而變得不一樣。
「以前的蝦好多,大石頭下藏多少啊,現在沒大石頭,蝦子少很多。」「卡早沒攔砂壩,整片園都淹水,這裡到那裡,整片都淹。以前每年都淹,現在不會了。」
看著河裡還有人抓魚,阿公:「那只是抓著玩的而已…」。偶爾火車轟隆聲蓋過談話聲,因為橋的上方就是宜蘭線鐵路。
宜蘭鐵路通過梗枋溪,工程護民眾安危之餘,也要護生態。圖片來源/陳文姿
梗枋南勢溪 魚躍龍門的變奏曲
橋墩落在梗枋溪中,如果溪底嚴重的掏空,也會影響鐵路的安全。為保障民眾安全,梗枋溪從2006年至2014年間相繼投入相關治理工程,在溪流間加上橫向構造物(固床工)及護岸。固床工類似攔沙壩,在陡峭河道上製造出階梯,來減緩沖刷速度。不過,梗枋南勢溪(梗枋溪支流)有不少迴游性的魚、蝦、蟹、螺,牠們先到河口產卵,等孵化後才回到棲地。上溯時,這一階階的固床工就變成了關卡,第一關就高達三公尺。
「那個攔沙壩太高啦,蝦都爬不上去,有聽說要改…」阿公繼續說。雖然雨後水量豐富,流水從3公尺高的固床工沖下,像是小瀑布。一條跳躍達80公分的魚在眼前敗下陣來。
「鯉魚躍龍門是立志故事,但鯉魚心裡想的可能是——這是誰設計的,這麼高怎麼跳!」台大生物環境系統工程學系教授黃宏斌說。
梗枋南勢溪(梗枋溪支流)的第一道固床工,高度達三公尺,變成魚蝦迴游的阻礙。圖片來源/陳文姿
幸運的是,問題已經被看到。水保局台北分局找來台大黃宏斌、胡通哲團隊,希望檢討梗枋溪工程。另,水保局也正打算檢討既有的生態檢核方式,新機制預計年底出爐。
擴大生態檢核 新指標年底出爐
美麗野溪變成三面光水泥構造,屢屢引發工程毀生態的議論。水保局從2007年起,將生態檢核機制納入溪流整治中,指標包括底棲生物的棲地、河床底質、流速水深、人為河道變化、堤岸植生保護等。
但這樣的機制仍然不足。舉例來說,梗枋溪整治時雖納入生態概念,卻有迴游魚蝦無法逆游的情況,幾個河段也出現不正常的乾枯,導致溪水斷流。套用舊檢核標準的話,梗枋南勢溪工程高達148分。對比現在的結果,黃宏斌批,舊指標顯然有問題。
水保局保育治理組組長高伯宗不諱言,過去資料比較欠缺,過程中有時做得不太好,這些都在改進,生態檢核表格內容不足之處已經著手調整,預計新方案年底出爐。
新指標將更精進工程「全生命週期」的概念,意即從評估、規畫階段就要納入生態考量,不是等工程核定、發包後再來看生態影響。高伯宗解釋,規劃階段看到對生態有重大影響的話就應先避開,無法迴避的話再看是不是能縮小規模或改變設計。
固床工宛若階梯,梗枋溪仍偶見小魚,但不復以往豐富。圖片來源/陳文姿
高伯宗說,未來水保局會逐步實施新的檢核方式,但也有例外,受洪水侵襲或崩塌災害的河川、有立即性危險就得緊急處理。水保局旗下六個分局都有試點計畫,但不同地區意見不同,還有待整合。
高伯宗說,差異主要在民情。有些地區的民眾更關注生態,保護物種;有些地區比較想要工程施作帶來的安全感。舉例來說,嘉義阿里山鄉就有一項工程,已經完成一期,居民陳情希望繼續後期工程,但水保局評估後發現現況已大致安全,生態也逐漸復原,取得居民諒解後,最後決定取消後期工程。
關於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本文轉載自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熱愛戶外也關心環境,一路報導歡迎與各界環境NGO刊登講座與活動資訊
聯繫資訊:[email protected],OT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