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台灣梅花鹿遇到高位珊瑚礁系列報導(上)
位於恆春的墾丁高位珊瑚礁自然保留區,今春發現高位珊瑚礁森林中,大量皮孫木遭受梅花鹿啃樹皮環剝的現象,這是繼十年來梅花鹿啃食地被小苗後,森林生態系的另一樁危機。墾丁高位珊瑚礁森林裡的皮孫木,春節期間研究人員記錄到樹幹遭台灣梅花鹿大面積環剝啃食。不過這個結果,研究人員兩年前就預料到了。
2018年,恆春研究中心發布的新聞稿就指出,「食源缺乏時梅花鹿很可能會直接啃食樹皮,屆時連比較大的樹也跟著遭殃。」一年半後應驗了。當大樹因環剝衰敗、死亡,要恢復森林生態也更加困難。在農委會林業試驗所恆春研究中心研究人員帶領下,我們進入保留區,一窺究竟,了解問題全貌。
在墾丁森林遇到梅花鹿 啃幼苗、磨角 老樹遭環剝
2月下旬,從林務局墾丁國家森林遊樂區銀龍洞旁,原應人來人往的銀龍洞前,卻悄無人聲,只有偶爾傳來鳥類的叫喚。穿越銀龍洞隧道,往前數百公尺,就抵達保留區入口,在高聳的珊瑚礁岩隙間,地形崎嶇起伏,地面零星分布著以台灣欒樹為主的小樹苗,葉片總是殘破、留著咬痕。
林試所恆春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葉定宏說,以往在森林裡活動的研究人員,必須帶著草刀,披荊斬棘才能在森林中穿越移動,現在,穿著短褲就能輕鬆活動。「以往小苗長出來可以存活一段時間,遇到嚴重乾旱或遮蔭較嚴重時才會死亡;但是近年來,新長出來不到10公分的小苗,很快就遭梅花鹿啃食。」他解釋了此處如此光禿裸露的原因。研究人員也觀察到,梅花鹿取食的樹種增加了,五年前不吃的樹現在也吃,造成存活的樹種越來越少,而少數幾種梅花鹿不喜歡吃,或對牠身體有負面作用的樹種逐漸壯大,使得森林樹種單一化、缺乏多樣性。
除了啃食幼苗,梅花鹿還有磨角的行為,雖不至於造成被磨的樹木死亡,卻增加族群更新難度。磨角也會形成環剝效應,而且梅花鹿喜歡磨小樹,胸徑10公分以下的樹最容易受害。根據葉定宏調查,梅花鹿磨角行為多發生在小徑級樹木,其中胸徑10公分以下,佔所有被磨過角的植株數量61%,而且樹皮磨損環剝的程度,也比大樹嚴重。梅花鹿磨角樹種偏好紅柴(台灣樹蘭),但當沒得選時,毛柿也遭殃。
梅花鹿缺糧啃樹皮 高位珊瑚礁森林衰退進行式
不但如此,最令人擔心的事情發生了。在一道又一道珊瑚礁岩間的平坦谷地,原是谷地優勢樹種的皮孫木,今年因梅花鹿啃咬,造成大面積環剝,一旦傷口持續無法癒合,存活也將凶多吉少。大樹、老樹遭殃,預告著高位珊瑚礁森林的嚴重劣化已是進行式。皮孫木主要分布在恆春半島與蘭嶼,原是海岸森林成員,當海岸森林不斷消失,高位珊瑚礁特殊的地形,保留了珍貴的海岸森林,是僅存少數的海岸樹種重要的庇護所。
當台灣梅花鹿進逼到這個棲地,同時威脅到許多避難的物種,皮孫木在當中最具代表性。林試所研究員王相華解釋,梅花鹿啃咬的是樹皮內側的韌皮部及形成層,韌皮部是植物養分輸送帶,當養分無法順暢輸送,將使得樹木衰弱死亡。「鹿科動物主要吃樹葉,啃樹皮意味著食物匱乏;食物匱乏有兩層涵義:食物資源減少,或梅花鹿族群數量增加了。」
依據2018年營建署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調查換算,恆春熱帶植物園每平方公里(100公頃)約100隻梅花鹿,高位珊瑚礁森林每平方公里約106隻;若與日本梅花鹿族群密度比較,每平方公里介於1~98隻之間,平均數30~40隻之間;高位珊瑚礁梅花鹿族群密度過高是不爭事實。
過去梅花鹿吃幼苗、咬小樹嫩葉,導致森林下層的更新材料缺乏,若能適當控制梅花鹿族群,森林上層的大樹仍然會生產種子,使得森林下層有機會恢復;但當一些大樹都死掉,讓喜光的外來植物有機可趁、取而代之,可能是進入森林衰敗的中後期現象,此時,要恢復原來完整的森林樣貌將困難重重。王相華解釋,一棵大樹樹冠的面積可達數十平方公尺,一旦大樹死亡、樹冠被打開,陽光透進來了,將使得這個森林中,原來沒有的喜光植物或陽性植物進入,將改變整個森林的結構和組成,原本是歷經數百年形成的鬱閉老熟森林樣態,也跟著改變。
癥結問題:鹿科族群密度高
恆春研究中心主任林照松說,梅花鹿不是會深入森林活動的物種,但迫於捕捉壓力及人類干擾,才往森林躲藏。而好不容易保留下來的高位珊瑚礁森林,恰恰提供最好的庇護;只是這麼一來,小苗吃完後,還是逗留不去,連樹皮也啃食,長此下去,可預期森林跟著衰退。除了補充食物,也有說法認為,啃食樹皮是為了取得梅花鹿身體所需要的養分。例如台灣水鹿也有環剝樹皮的現象,根據屏科大研究團隊推測,牠們吃紅檜樹皮是補充鈣質,也都是茸角期間記錄到發茸的公鹿吃紅檜樹皮的行為。
梅花鹿為何啃樹皮需進一步的研究調查,但這種行為恐怕得先控制住。面對環剝受傷的皮孫木,研究人員打算以橋接的方式嘗試救活。恆春研究中心約僱研究助理員楊慶雲解釋,橋接是指以本身的枝條搭接到還存在的形成層,試試看能否恢復養分輸送的功能。若不作為,就是死路一條;但梅花鹿啃樹皮,則是更迫切需要面對的現象。
「高位珊瑚礁森林並非不能有梅花鹿,只是梅花鹿族群密度過高,不但影響森林更新,也排擠其他物種棲地。」葉定宏說,地被層消失,不只植物,還有其他靠地被層活動的動物,如蛇、食蛇龜等兩棲爬蟲類,或地棲性的鳥類都減少生存空間。雖然獼猴、山豬也很多,但影響森林的程度比不上鹿科動物。梅花鹿族群控制顯然是當務之急。
系列報導 圍網的森林 樹木也要休兵養息 台灣梅花鹿教保護區管理的一堂課(中)
台灣梅花鹿的跨世代保育課題 專家提建言 務實面對衝突才是解方(下)
關於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本文轉載自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熱愛戶外也關心環境,一路報導歡迎與各界環境NGO刊登講座與活動資訊。聯繫資訊:[email protected],OT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