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3月開花,10月結實的台灣火刺木,是台灣特有種,以白花紅果妝點,加上共域的原生莓果、懸鉤子、椬梧等,讓河床上的色彩熱鬧非凡。不過,這是花東地區1980年代前常見的傳統里山景象,曾幾何時,隨著狀元紅盆景熱及河川疏濬,這些繽紛的色彩從河床淡去,台灣火刺木鮮豔的果實及味覺也成為回憶。
為了讓台灣火刺木(Pyracantha koidzumii),不再只是停留在民眾「記憶中」的里山植物,花蓮林區管理處計畫在花蓮溪畔的高灘地,復育受脅物種台東火刺木,並透過附近聚落訪談,將伴生的原生植物一起種回來,重現傳統里山景觀。
台灣火刺木紅色的果實不但鳥喜歡吃,1980年代前,更是東部居民放牛時的小點心,因此又有小蘋果之稱。圖片來源╱廖靜蕙
台灣火刺木是特有種植物,3月陸續開白花。圖為瑞穗富興社區詹家種植的植株。圖片來源╱廖靜蕙
復育台灣火刺木 共域植物找回來 恢復里山景象
國土保育綠色網絡計畫,期待以造林修補國土。掌理花蓮地區水資源的經濟部水利署第九河川局也不落人後,釋出花蓮溪畔約5公頃的高灘地,委託花蓮林管處植樹造林。
南北以月眉大橋和米棧大橋為界,西界為花蓮溪,東界則為防汛道路,這塊去年完成植樹之地,已初具樹林樣貌。對照尚未植樹之地,顯得綠意盎然。「去年植樹的區塊,揚塵問題已有明顯的改善。」花蓮林區管理處作業課長邱煌升表示,去年種了地被植物之後,揚塵獲得抑制;另一邊尚未種植,則規劃每0.5公頃為一樣區,復育受脅原生植物,除了台灣火刺木,也與周邊社區訪談收集名單,希望為這地方寫故事。
花蓮溪高灘地上,花蓮林管處去年種植的植株已初步成林,未來花蓮林管處要以台灣火刺木為此地寫故事。圖片來源╱廖靜蕙
邱煌升說,之前即曾聽過月眉社區的居民描述,河床有結紅色果實的樹,鳥兒會靠過來吃,卻不知道是台灣火刺木。他預估種下台灣火刺木後,兩年內會結果,就能吸引鳥兒前來,成為前往中央山脈或海岸山脈鳥兒的中繼站,呼喚生態系成員歸隊。
原生棲地內的外來狀元紅應銷毀,避免基因混淆
儘管花蓮林管處快馬加鞭復育台灣火刺木,種原來源仍一株難求。
花蓮林管處作業課承辦何倩雯表示,從幾處花蓮縣境內收集的台灣火刺木實生苗及扦插苗,都集中於花蓮鳳林的中原苗圃,不確定是否為原生,雖曾依據林試所提供的葉形比對,但是差異性太多,需借助專家協助辨識。
林試所提供的九種葉形中,只有2、3、8是台灣火刺木,其餘都概稱為「狀元紅」。圖片來源╱林試所
本月10日,花蓮林管處即邀請林試所福山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林建融,協助評估適合的植物種類。
林建融同時也是國家植物園方舟計畫執行人員,他說,從花蓮台九線公路總局採集的,或一些家戶種植的植株,都不像是原生的台灣火刺木,很可能是進口的園藝品種;在這種環境下,原生植株因植群數量不多,受基因污染的風險非常高,因此建議直接銷毀,避免開花污染原生植株。
因花蓮林管處積極鼓勵社區部落,種回里山植物、民族植物,種原純正更顯得重要。何倩雯說,苗圃中的台灣火刺木植株葉片表現都不對勁,因此必須一邊學習辨識,只要不是原生種,就不出栽(將植栽移到苗圃外);一確認植株沒問題,再推廣到社區,「這才有意義」。
花蓮林管處及林建融在中原苗圃觀察收集的台灣火刺木植株。圖片來源╱廖靜蕙
林建融說明台灣火刺木葉片表現形態。圖片來源╱廖靜蕙
老一輩口中的「小蘋果」——台灣火刺木
過去常見的台灣火刺木,經《2017年台灣維管束植物紅皮書》評定為易受危(VU)等級。實際上有多稀少呢?根據記者去(2018)年11、12月訪談花蓮國福社區以及光復鄉馬佛社區高齡長輩日托班,約40位65歲以上的居民都提到,無論是花蓮溪、美崙溪、馬佛溪等,住家附近的溪流旁,過去都可見整片的台灣火刺木。
此外,他們年幼時都有放牛的經驗。長輩們說,每天把牛牽到河畔,先把牛綁在苦楝樹下,就朝台灣火刺木鮮紅的果實跑去。因為媲美進口的蘋果,馬佛社區的居民稱這些鮮紅的果實為「小蘋果」,在物資缺乏的年代,是重要的零食來源。
1980年代因為日本人喜愛,掀起盆景熱,河床上的植株整片被挖走,再加上近年來河床每年疏濬,台灣火刺木再也看不到。國福、馬佛社區中,不少民宅還可見台灣火刺木植株,大多是居民從就近的河床挖回來種的。
當記者邀請小時候吃過「小蘋果」的長輩合照時,幾乎所有馬佛日托班長輩都入鏡。圖片來源╱靜蕙
為了瞭解台灣火刺木受脅情況,去年記者在花蓮農改場研究人員協助下,從花蓮台九線鳳林段、大農大富、馬佛社區等處,沿途採集十幾個台灣火刺木枝條,經農委會林試所植物園組研究人員比對,除了馬佛社區從溪畔移植的植株,確認為原生種,絕多數仍為園藝種、受基因污染,或從對岸來的植株。
種苗怎麼來? 藏種於民宅,求種於民間
位於瑞穗富興社區一處民宅,屋簷下放著剛採收的鳳梨準備出貨,民宅與農場之間的通道上,就種了幾棵台灣火刺木。這個季節花大多謝了,剛長出來的果實,呈現鮮綠色,再過兩個月就會逐漸轉紅。花蓮林管處為了找原生種苗,四處打聽到這個地方。
民宅主人詹先生年約60歲,他說,這些植株因為很漂亮,十年前從富源溪拔回來的種。他提到小時候河床很多,知道能吃,但不會吃,俗稱「鬼仔蓮霧」(閩南語)「結果時整個紅紅的,很像蓮霧!」
「十年前河床上還看得到台灣火刺木,但比小時候少。小時候經過河床都看得到。」「現在很少了,幾乎找不到了。」不過,詹先生以國語稱它為「狀元紅」。這些植株經林建融仔細觀察葉片形態,認為應是原生的台灣火刺木;詹先生也表達,十分樂意花蓮林管處前來剪枝條復育。
對於花蓮溪高灘地復育計畫,林建融建議,9月台灣火刺木還來不及育苗出栽,可先種植花蓮林管處已經培育完成的椬梧(Elaeagnus oldhamii),既耐風又固氮;此外,揚波(Buddleja asiatica)、茵陳蒿(Artemisia capillaris)都可以先入場。
註釋:本文原生植物中文俗名乃依據「台灣生物多樣性資訊入口網」(TaiBI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