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8月8日莫拉克颱風造成南部地區嚴重災情,位於屏東縣獅子鄉的雙流國家森林遊樂區因溪水暴漲、土石崩塌,設施遭到沖毀,災情慘重。當年7月4日才剛開幕的雙流自然教育中心,是林務局最早成立的自然教育中心之一,原本期望透過優美的自然場域推廣環境教育,讓國人在大自然中學習,卻因風災使籌備工作打掉重來。
歷經災後重建及持續推動多元環境教育和體驗活動,雙流自然教育中心今年邁入十週年。林務局屏東林管處在雙流舉辦十歲慶活動,邀請歷來參與籌備規劃和一路經營的工作團隊,齊聚一堂,共同回顧和慶祝這十年走來的點滴。自然教育中心內展出十年累積的環境教育課程內容和精彩成果。
雙流自然教育中心慶祝十週年活動。圖片來源╱李育琴
恆春半島最重要的自然教育中心
雙流自然教育中心在2007年開始籌備,時任高師大的現任台師大環教所所長葉欣誠,回想負責規劃的那段時間說,林務局和團隊希望打造「恆春半島最重要的自然教育中心」,然而兩年多費心的耕耘,開幕才一個月就遭遇莫拉克風災。
「不過風災後的重建過程,也讓我們學習到師法自然、敬畏自然。」葉欣誠指出,經過莫拉克的洗禮,雙流自然教育中心在環境教育的推廣,發展出更多可能性。
雙流森林遊樂區災後重建,園區內的溪流深受遊客喜愛。圖片來源╱李育琴
因為風災造成園區受損嚴重,原本應該在自然教育中心實施的課程,被迫移地進行。後來還把環教列車開入外地一個個學校,進入偏鄉推動環境教育。
屏東林管處指出,近年來,中心與附近部落、學校及業者有各種不同形式的合作。與在地原鄉楓林國小、草埔國小、丹路國小及獅子國中等,推動「山林種子環境教育扎根計畫」,透過非正規教育的方式,讓環境教育從小扎根在部落孩童的生活中,結合原民文化的山林智慧,深耕在地學子的環境教育。長期下來,有相當豐碩的成果展現。
與在地部落學校合作,將原民文化納入環境教育推廣。草埔國小應邀在活動演出。圖片來源╱李育琴
利用園區生態特色發展教案 「雙流FBI」受歡迎
十年來,自然教育中心累積的各種環境教案和活動,是經營團隊的環境教師們熱血投入所規劃而成。最早投入的環境教師馬耀分享在此服務的心得說,當孩子進入森林後,眼睛、耳朵頓時張開,變得安靜,開始感受自然。「在雙流工作是幸福的,因為能夠為孩子種下一顆愛環境的種子。」
環境教師馬耀分享在雙流推動環境教育是件幸福的事。圖片來源╱李育琴
十年後,園區內的風災崩塌地已完成復育,長成了豐富植被的次生林。園區內的自然步道,是恆春半島的重要旅遊景點之一。
中心統計,歷年來參與自然教育中心活動的人次,已累積超過四萬人,其中,結合學校教育的戶外教學深受歡迎。利用園區生態資源,包括水資源與治理、在地文化、森林經營管理、熱帶季風林生態等特色,所規劃而成的環境教案和活動,都非常有趣又生動。
雙流是楓港溪上游支流達仁溪與內文溪所匯流之處,以溪流為主題和場域的體驗課程,最受民眾喜愛。
「雙流FBI」是讓孩子化身FBI探員,透過科學方法調查雙流的溪水,包括水質、生物和環境。學童經由觀察、提問、假設、實驗和驗證,找出溪流的水質狀態,一起回答「雙流的水乾淨嗎?」藉由「雙流FBI」,帶領大家認識生活周遭的水環境。
雙流FBI讓學童參與水質監測,認識生活周遭的水環境。圖片來源╱李育琴
森林自然演替 回復季風林的生物多樣性
在雙流十歲慶這天,中心也規劃了探索體驗活動,讓民眾一起進入森林教室,進行環教體驗。有認識提供獨居蜂築巢繁衍的「獨居蜂旅館」、讓孩童參與調查監測飛鼠棲息的巢箱探索,以及親近樹木的攀樹體驗等。
生態解說教師曾昭雄帶著孩子走進教育中心周邊的樹林裡,中心在去年設置了十餘個人工巢箱,要給大赤鼯鼠(飛鼠)或貓頭鷹棲息。這些夜行性的動物,在白天可能利用人工巢箱休息,因此透過監測相機和平板電腦觀察,可了解是否有動物進駐。
過去林務局在雙流執行林相變更計畫,因為砍樹造林,一度使得森林生物多樣性減少。自然教育中心設立後,在場域的規劃上,讓林相回歸多元的熱帶季風林,季風林豐富的樹冠層,可吸引不同動物棲息。
曾昭雄解釋,在莫拉克風災之前,雙流有非常多的飛鼠,如今數量減少,很可能是由於風災造成的棲地破壞。建置巢箱,除了推廣生態教育,也能讓中心監測大赤鼯鼠的生態變化,希望讓生態更豐富。
屏管處處長張偉顗致詞表示,「雙流的成果,要感謝十年來所有共同努力付出的夥伴。今天不只是十年的成果,更是下一個十年的開始,期待繼續實踐林務局自然教育『師法自然,快樂學習』的宗旨。」
「雙流自然教育中心十週年成果展」自即日起展出至9月底,8、9月的每週六、日均有安排國家森林志工為遊客解說導覽。
關於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本文轉載自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熱愛戶外也關心環境,一路報導歡迎與各界環境NGO刊登講座與活動資訊
聯繫資訊:[email protected],OT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