旱季長草雨季又淹過的水際,平坦的溪床上水流像缸裡一樣平靜。你得慢,就會等到一小隊一小隊十來隻的瓢鰭鰕虎幼魚,亮著稚氣的大眼和半透明的身軀,結伴走走停停、張望通過。因為淺水處看似安全多了,但得小心草根間、腐木旁,還有身材也稱不上高大的獵食者,靠著斑駁體色隱身於雜亂背景,時而衝出來打劫。
漂到切過砂洲的轉彎處得抓緊。這裡深流下水勢湍急,因而刷露出不受細砂卵石掩蓋的大塊石,河床頓時立體了起來,高低落差、還有大小孔隙,像是通衢大道旁轉進熱鬧的市集,成熟壯碩的鰕虎成魚們在石間進進出出或忙著啃食,連河口海邊的花身鯻、浪人鯵的幼魚也進來打獵。這些水花、底床的起伏和孔隙,使得從矽藻到水生昆蟲都豐富了起來,不再只有浮游碎屑;因而雖然是純淡水的環境,仍吸引了更多不同食物需求的中大型海魚,把這裡當托兒所,左晃右晃地獵食,小朋友就作老大的概念。
格紋島鯻、多種笛鯛、六帶鯵,都是東北部清澈有坡度的中小型溪流下游托兒所的常客;黑鯛、鯔,在渾濁一點稍微有民生污染的中大型河川,過去也都能很伸入內陸。這些小魚長大後成為25公分到近一公尺的大魚,常是釣客喊得出名字:雞仔魚、瓜仔魚、黑格、豆仔,甚至市價不低的海魚。
像這隻海魚托兒所最常報到的銀紋笛鯛,老饕都說成魚肉質細緻鮮美,叫牠紅槽你可能更熟悉,大魚體型可超過一公尺,也是一支釣的最愛之一。跟著牠玩捉迷藏:溪流中的笛鯛小魚逛街找什麼?這些大塊石除了能提供躲避的環境,凹凸不平的表面和縫隙,也是牠們捕捉小型水生昆蟲或蜉蝣動物的獵場。
回到平坦無波的平流區,順河向下漂流空蕩蕩地,這裡能吃的資源不像大石區集中,因此行魚寥寥。只偶而驚起一群花嘴鴨和大白鷺,偶而巧遇遊蕩撿食浮游碎屑的豆仔魚群、或形單影隻在河床濾啄微小無脊椎動物的鑽嘴魚、群聚於草叢下的雙邊魚、還有壯觀以百計的慈鯛外來大軍集體霸路。
這些角落生物們原就隱於市區啊!省道、工業區、菜園就在這條溪旁邊,因為留有夠寬能擺盪的河幅、不取用過量的溪水、妥善處理後的污水放流,這貌似不規整的井然有序,自然造就了你可能覺得微亂、但繽紛生命其實需要的多元棲地,延伸至海。
牠們要的不多,只要保留能各取所需的畸零,讓水的力量按照季節來律動,生命就有機會熠熠生輝,在你身邊、和你的餐桌上!
關於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本文轉載自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熱愛戶外也關心環境,一路報導歡迎與各界環境NGO刊登講座與活動資訊。聯繫資訊:[email protected],OT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