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山
歐都
Go Pro
letsgoplay
thule
previous arrow
next arrow

無論朝代如何更迭 台灣始終是座海島

今天不是要談論兩岸統合,還是藍綠問題,而是地理與文化觀念。時下年輕人常指台灣為鬼島,沒錯,這個事實無論喜歡與否台灣是一座島,擁有豐富自然環境的海島Ilha Formosa,而生長於此的我們對於海與島認知有多少?

你知道其實我們還在戒嚴中嗎?

台灣的難抵極(Poles of Inaccessibility),也就是本島距離海岸最遠的地方,僅67.4km左右,位置就在通往祝山的路與台18線之間。島內山地、丘陵約佔全島總面積的三分之二,而大多數的人都住在不到兩成的土地上,不知如何接近山和水,著實可惜。自民國76年解除戒嚴,大多數的人在禁止上山下海的環境中成長,想當然爾對於禁止的事物認識不足,長輩抱持著沒事不要去山上、跑海邊等容易發生意外的地方,認為在這些區域活動是危險的,也用這樣的觀念灌輸下一代,同時截斷了孩子認識這塊土地家園和自己的機會。解嚴後我們看似自由了,但大眾的生活跟思想還是圈在這占台灣島18%的範圍內。


對海洋既陌生又好奇

你會因為出遊要做準備,就一輩子不出門了?

我們常說:不要給孩子魚吃,要教會他用釣竿自己抓魚。這情況與衝浪等海邊活動一樣,大人的言行會影響小孩對事情的觀念,要讓他們有能力自己探索環境、並且在學習敬畏自然中懂得保護自己,而不是一味的禁止、封鎖,把它當成禁忌而不去接觸是更危險的事情。當然在不熟悉的地方,需要更提高警覺,就像出國前會查資料做功課一樣,上山下海前也要做足準備。大眾也應擁有獨立判斷、評估自身狀況的能力,這不是守在學校教育體系中的是非題或選擇題可學習到的。因為不懂和恐懼乾脆不為之的心態,是無知又危險的選擇。

尼沙和海棠雙颱夾擊,在北海岸戲水的人群。

海島意識的建構跟政府、跟你我都有關

家長禁止當權政府也相對忽視這一部分的重要性,禁止進入比教你如何進入來得容易又省錢,又不用負擔人員傷亡的責任,說直白點,一如行屍走肉般的活著,沒有意外的人生成為大眾的理想。否則國外現行多樣的規範與執行案例皆可成為參考依據,聰明如台灣人必定會懂得引以為鑑,再因地制宜找到最恰當的方式。然而往往制定法規的官員們,並不是專家也不是最熟悉實際形況的人,又執行時遇上主流思想的反對與不解,以及媒體報導片面的營造出「危險」和「恐懼」,更是加深政策與業務推廣的困難度。

要馬上提撥大筆預算,開招標案,讓民間企業組織來解決問題、提倡海域運動嗎?這樣曇花一現的做法,只會加速這個事情滅亡。不,長久之計是先從水域安全和海洋教育開始著手,可2007年教育部公布的「海洋教育政策白皮書」中,自中小學到高中以上的海洋教育皆以學科理論為主,至多到游泳體驗營,相信大家都明白游泳池與開放水域是完全不同的場域,所謂的海洋教育怎麼能不沾溼腳趾、親身體驗就可認識?而不只有教育部,需各個部會橫向配合,將救生規範標準化,同時諮詢專業人士,注重運動競賽的國內外發展,再不發生如2009年高雄世運政府機關藉口沒有適合的場地,實是不專業的評斷且便宜行事,將衝浪項目取消的事件,在自家主場舉辦的國際運動盛事,結果卻因能力不足犧牲難得機會,更抑制旗津海洋運動發展,實在令人喪氣。


2009年高雄世運競賽項目:衝浪

讓海洋存在於我們的生活

近年來衝浪因為媒體話題性的曝光,成為夏日的流行體驗(台灣最適合衝浪的季節其實是冬天),最後會剩下甚麼?破壞殆盡的自然環境、低迷的運動風氣與一群不知為何恐懼海洋的島民?以海洋立國成為口號,相關法規和教育卻讓大眾對海洋的認識停留在戒嚴時期,而對自行摸索過河的人,失手滑落反而成為輿論責怪的對象,並作為政府在不喜麻煩纏身,以及政治責任的壓力下剪斷繩索、直接禁止下水的由頭。台灣島的海洋觀需要一個良好的管道平台,帶入正確的觀念,讓更多的人參與來累積和傳承,並非人人都要成為水上運動健將,是讓海洋存在於我們生活的一部分,如此海島文化才會生生不息。

海洋是關於全島的人,不只是浪人、不只是達悟族、不只是漁民、不只是觀光遊客,是所有生活在台灣島的人,請開始用海島思維來認識我們的家。


走向海洋,一起來認識她。

本文轉載自浪人誌


關於浪人誌

我們來自於陸地,心卻向著大海。我們是「浪人」。《浪人誌》是由一群衝浪人創辦的線上雜誌,希望透過文字及影像,來讓更多人認識大海、認識衝浪。台灣是一個海島國家,和海的關係密不可分,但我們對海洋的了解卻不多,《浪人誌》希望為大家和海洋建立屬於我們自己的連結、屬於台灣的海洋文化。


 

你可能會喜歡

熱門文章

想了解更多
stream trails
canada goose
isun
owl camp
Active Intelligence
previous arrow
next arr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