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7,是「聽一聽」、「靜一靜」的諧音,也是2019年第一屆的「台灣聆聽日」。在718世界聆聽日前夕舉辦的台灣聆聽日,除了延續前兩年舉辦的「台北聆聽日」,今年更擴展社群串聯到台中、高雄。
主辦單位台灣聲景協會指出,聆聽日包含一系列橫跨自然人文、環境生態與威權歷史記憶的聲景考察活動,邀請民眾走讀城市中各種名為「中山」的熱鬧地景,並從中尋找象徵自然聲音的「山中」,啟發環境倡議的新角度。
台北中山堂。圖片來源/yuneric168(CC BY-NC-ND 2.0)
為何要辦聆聽日?「聆聽可以顛覆大家對於很多事情的觀念,重喚感官以啟發行動,」台灣聲景協會理事長范欽慧在活動記者會中說。城市中的自然聲音往往被人為噪音所掩蓋,使人們遺失了大量自然萬物的訊息,聆聽日希望提醒民眾以長期受忽略的聽覺,找到跟土地的連結。
前兩年台北聆聽日主題分別為「靜城淨心」、「尋找城市的聲紋」,2019年的主題則是「從中山到山中」。范欽慧解釋,「中山」是一個別具台灣特色的符號,以「中山」為名的地理坐標,例如中山路、中山堂、中山公園,遍佈各都會鄉鎮,往往是該地最熱鬧之處。台北場活動將帶民眾走讀中山堂、逸仙公園、中山橋,也會到陽明山拜訪昔日國大代表集會處中山樓、陽明書屋等地,探索這些空間的前世今生,與空間解嚴前後的聲景變化。
台中聆聽日總召、主婦聯盟執行委員謝文綺出席記者會指出,主婦聯盟長期關心食安,從此延伸推廣環境教育和生態導覽,但過往模式多著重認識動植物外型等視覺上的引導。強調「聆聽」,將扭轉環境教育的觀點,也改變人際關係互動。
台中場聆聽日導覽,將在曾名為「中山公園」的台中公園進行,且不用隨身麥克風、也不會一開始就介紹生物名稱,邀請參與者「用心聽」。此外,還將與在地的惠明盲校連結,借重視障朋友優於明眼人的聽覺,感受環境聲景,並在專場活動分享全國第一本視障繪本《我早就知道》。
高雄野鳥協會總幹事林昆海主籌高雄聆聽日活動,他表示,鳥聲是鳥友判別鳥種、找鳥的依據,聆聽對賞鳥活動而言,具有相當重要性。高雄場聆聽日將在黑面琵鷺每年秋冬過境停留的茄萣濕地舉辦,邀請大家傾聽野鳥的聲音,甚至感受水下濕地聲景。
而高雄指標性的生態綠點壽山(柴山),也是聆聽日的活動地點之一。壽山是台灣第一座國家自然公園,也是逐步解嚴的軍事重地,自然生態豐富,卻因鄰近都會,又是熱門健行路線,受到大量人為噪音干擾。聆聽日除了要造訪這座聲音寶庫,也計畫向壽山管理處倡議,推動壽山成為都會寧靜公園。
林昆海指出,很多人爬壽山會沿途邊聽收音機,與自然聲響爭位,希望藉由聆聽日,鼓勵大家多聽自然的聲音,只要找到適合在地脈絡的方式、稍微改變人與山相處的既有模式,其實壽山有相當潛力可成為寧靜公園。
也參與開幕記者會的《鐵道青年》總編輯涂峻清,年僅20歲,目前就讀台大歷史系,被現場來賓笑稱有一個「老靈魂」。他從鐵道迷角度,分享一趟火車旅行的聲景饗宴。從車站內外的小販叫賣聲、月台與車廂內的各種廣播聲音、到發車前提醒乘客的鈴響或樂音,各種異質聲響隨著空間轉換而交織相會。
「一趟火車旅行,從出發到抵達,不斷在享受多重的感官經驗,也讓我互動在其中,非常有趣。」涂峻清觀察,隨著時代變遷與物質條件的改變,有些聲音消逝、有些聲音浮現,聲音組成也越來越複雜。例如早年的光華號可以開窗,乘客與火車窗外的景致無隔閡,直到有空調的莒光號出現,車廂內主導的聲音變成空調的嗡嗡聲,目前可自由開窗的火車,只剩下南迴線普通車。「各種聲音都有時間的刻痕,以及不同歲月的社會文化風景。」
從鐵道迷的角度看一趟火車旅行的聲景饗宴。圖片來源/台灣聲景協會
從事自然錄音逾20年的范欽慧認為,聆聽日強調的是一個文化態度,也是環境倡議的新角度,主張自然聲音跟人為聲音應以同等階序被聆聽。響應國際知名野地錄音師Gordon Hempton的寧靜公園國際倡議(QPI, Quiet Parks International),台灣聲景協會已於2018年推動太平山翠峰湖步道成為台灣第一條寂靜山徑,未來也計畫續推動陽明山國家公園、壽山國家自然公園成為「寧靜公園」,讓聆聽與聲景採集不再僅限於藝術領域,而能夠成為「深度聆聽」的公民運動。
關於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本文轉載自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熱愛戶外也關心環境,一路報導歡迎與各界環境NGO刊登講座與活動資訊
聯繫資訊:[email protected],OT編輯部